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存国

作品数:33 被引量:182H指数:9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教委科研基金安徽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7篇缺血
  • 13篇脑缺血
  • 11篇细胞
  • 11篇局灶
  • 10篇凋亡
  • 10篇灶性
  • 10篇灶性脑缺血
  • 10篇局灶性
  • 10篇局灶性脑缺血
  • 9篇大鼠局灶性脑...
  • 8篇再灌注
  • 8篇脑梗
  • 8篇脑梗死
  • 8篇梗死
  • 8篇灌注
  • 7篇细胞凋亡
  • 6篇亚低温
  • 6篇卒中
  • 6篇脑卒中
  • 5篇血浆

机构

  • 10篇皖南医学院弋...
  • 9篇江苏省人民医...
  • 9篇中南大学
  • 5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南京军区南京...
  • 1篇皖南医学院
  • 1篇北京酒仙桥医...
  • 1篇南京市浦口区...

作者

  • 33篇袁存国
  • 10篇吴家幂
  • 8篇杨期东
  • 8篇姜建东
  • 8篇曹贵方
  • 7篇储照虎
  • 7篇周俊山
  • 5篇王军
  • 4篇朱武生
  • 4篇陆敏
  • 3篇赵艳霞
  • 3篇李海燕
  • 3篇陈绍兰
  • 3篇刘富东
  • 3篇潘雷
  • 3篇潘雷
  • 3篇杨杰
  • 2篇杜颂伟
  • 2篇王景涛
  • 2篇田有勇

传媒

  • 5篇临床神经病学...
  • 5篇卒中与神经疾...
  • 4篇中国临床康复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临床神经电生...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基层中药杂志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皖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 1篇神经病学与神...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江苏省第十七...

年份

  • 1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8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颞叶癫痫神经元型钙粘素mRNA表达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研究匹罗卡品诱导的颞叶癫痫神经元型钙粘素的表达变化。方法 用氯化锂加匹罗卡品诱导SD大鼠颞叶癫痫模型,特异性探针原位杂交检测神经元型钙粘素mRNA表达。结果 对照组动物神经元型钙粘素mRNA在皮层和海马各区均有表达,给药后4 h和12 h神经元型钙粘素mRNA在CA1、CA3 和齿状回均表达下降,24 h开始恢复,注药后3 d神经元型钙粘素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7 d表达最高。结论 神经元型钙粘素mRNA在颞叶癫痫表达呈双相变化。
曹贵方杨期东葛亮袁存国李海燕许念桂
关键词:痫性发作海马匹罗卡品
润坦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2005年
 目的 研究润坦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神经保护效应。方法 制备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干预组每天给予润坦3mg/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日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于再灌注12h、24h、48h和5d处死动物,切片作TUNEL原位凋亡检测。结果 润坦可以显著改善术后第2d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P<0.05),降低致死率,减少再灌注24h以后的细胞凋亡数目(P<0.05)。结论 润坦可以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对急性期脑梗死可能有神经保护效应。
曹贵方杨期东袁存国梁静慧李莉
关键词:脑缺血钠通道凋亡
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期亚低温对神经元凋亡及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2003年
目的:研究再灌注期实施亚低温治疗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后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及Bcl-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MCAO模型,模型成功后分别进行缺血期3h、再灌注期3h、缺血期至再灌注期6h的亚低温治疗。再灌注后24h断头取脑,连续切片作TUNEL染色及Bcl-2,Bax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与对照组的Bcl-2阳性细胞百分率犤(19.79±0.92)%犦相比,缺血期亚低温3h组犤(23.04±3.76)%犦和缺血亚低温至再灌亚低温6h组犤(25.47±2.03)%犦的Bcl-2阳性细胞率增加(q=4.19,0.010.05)。③凋亡细胞阳性率与Bcl-2/Bax的比值呈负相关关系(r=-0.9759,P<0.01)。结论:①单纯于再灌注期实施亚低温3h不能明显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
袁存国杨期东朱武生曹贵方
关键词:脑缺血亚低温神经元凋亡BCL-2BAX
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
2006年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于本院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同时采用卒中登记方法收集的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的预后。结果58例患者中并发脑出血6例(10.3%),其中症状性脑出血2例(3.4%)。1个月末、3个月末和6个月末分别死亡2例(3.4%)、4例(6.8%)和5例(9.3%)。3个月末和6个月未残疾或死亡例数分别为13例(22.4%)和9例(16.7%)。结论对选择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是有效和安全的。
杨杰姜建东杜颂伟顾建平潘雷周俊山袁存国王景涛
关键词:动脉溶栓登记
高血压性脑出血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早期血肿扩大
目的:探讨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入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58例,收集患者一般信息及实验室检...
刘宇恺杨杰周俊山田有勇赵红东袁存国潘雷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N-cadherin 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和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研究
第一部分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N-cadher in 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背景和目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临床常见病.越来越多的证据已经证明患病后机体发生了一系列自我修复过程.包括神经细胞发生、突...
袁存国
关键词:脑缺血神经可塑性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
文献传递
清上蠲痛颗粒治疗风湿蒙敝血虚血瘀型头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观察清上蠲颗粒治疗风湿蒙敝、血虚血瘀型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标准病例 88例 ,予清上蠲痛颗粒口服 ,每日 2次 ,1周为一疗程 ,观察 2个疗程。结果 治疗 88例 ,临床痊愈 49例 ,显效 17例 ,有效 3例 ,总有效率 78.4% ,不良反应少。结论 清上蠲痛颗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成药。
卢建平张媛冒国光陈波陈绍兰吴家幂袁存国储照虎陈雨石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头痛
脑出血微创碎吸术与内科治疗的对照研究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比较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碎吸术与内科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的差别。方法:利用南京市第一医院脑卒中登记数据库,登记微创碎吸术脑出血患者33例,同期登记内科治疗的脑出血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其临床、影像学等资料并前瞻性随访其预后。运用SPSS10.0对微创碎吸术与患者预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微创碎吸术并未显著增加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并且可降低脑出血患者第3月末死亡/残疾率。(2)手术治疗组一例患者并发气颅症。结论:(1)微创碎吸术治疗脑出血是有效的,可以降低患者3个月末的残疾/死亡率。(2)微创碎吸术是安全可行的,其未增加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
杨杰潘雷姜建东王景涛袁存国周俊山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碎吸术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ICAM-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1
2002年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细胞间粘附分子 - 1(ICAM- 1)的表达与白细胞浸润的关系 ,并探讨亚低温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 (MCAO)模型 ,经免疫组化及 HE染色 ,测定 ICAM- 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及白细胞计数。结果  (1)脑缺血再灌注后 ,脑缺血坏死周边区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 ICAM- 1及白细胞浸润增多 ,并于 2 4 h达到高峰 ,二者之间呈正相关 (P <0 .0 1) ;(2 )缺血早期进行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轻缺血再灌注后 ICAM- 1的表达及减少白细胞浸润 (P <0 .0 1)。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 ICAM- 1可介导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粘附 ;
刘富东杨倩储照虎朱武生袁存国吴家幂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白细胞亚低温
颈动脉狭窄复发的影响因素
2005年
复发性颈动脉狭窄是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手术或介入操作部位或其附近形成的一种进行性病理学过程。虽然这种再挟窄在开始时通常没有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其症状会逐渐显现,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这部分患者理所当然地成为修复手术的候选者。广泛的调查研究和大量的临床试验已经发现了易患复发性颈动脉狭窄的几种危险因素。不过。对于每一种易患因素的确切作用尚有很大争议。阐明每种因素在颈动脉狭窄发病机制中的影响范围的确很有必要,因为这将会极大地促进高危患者群体的鉴别,进而帮助确定在这些患者中的治疗手段。
Christos D LiapisKosmas I Paraskevas杨杰刘春梅袁存国姜建东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复发发病机制病理学手术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