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彤
- 作品数:136 被引量:721H指数:1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社会学更多>>
- 影像导航系统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应用及进展被引量:8
- 2001年
- 葛文彤韩德民周兵
- 关键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影像导航系统CTMRI
- 获得性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功能障碍及炎性因子在儿童鼻-鼻窦炎中的表达特征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获得性囊性纤维化跨膜传导调节因子(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CFTR)功能障碍及炎性细胞因子在儿童鼻-鼻窦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21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因急慢性鼻-鼻窦炎行鼻内镜手术治疗31例患儿,其中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患儿17例(CRS组),急性细菌性鼻窦炎(acute bacterial rhinosinusitis,ABRS)患儿14例(ABRS组)。收集所有患儿的全血、鼻黏膜及鼻息肉样本,应用全外显子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全血样本中CFTR基因的表达情况,q RT-PCR检测息肉和黏膜组织中CFTR mRNA的表达水平,微量样本多重蛋白定量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息肉和黏膜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根据CFTR基因检测结果,所有入组患儿均排除囊性纤维化。ABRS组鼻黏膜组织CFTR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CRS组,而CRS组鼻息肉组织CFTR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鼻黏膜组织。ABRS组鼻黏膜组织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IL-13、IL-6、IL-8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RS组(P<0.05),而CRS组鼻息肉组织IL-6、IL-8、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鼻黏膜组织(P<0.01)。结论获得性CFTR功能障碍及与中性粒细胞趋化相关的炎性因子在ABRS中的作用更为明显,在CRS息肉的发生发展中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 韩阳刘雯菁王蓬鹏唐力行贾超王铁山秦瑜葛文彤
- 关键词:鼻-鼻窦炎炎性细胞因子儿童
- 额窦过度气化1例
-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9岁,发现左侧眉弓上方局限隆起20余年。查体左侧眉弓上方局限隆起,质硬。鼻窦CT示左侧额窦气化良好,左侧额窦前壁向前方明显突起。左右额窦前壁不对称。
- 林静葛文彤
- 影像导航下的鼻内镜手术被引量:35
- 2004年
- 目的 通过影像导航下进行的 5 3例鼻内镜手术分析 ,就不同类型耳鼻咽喉影像导航系统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2 4例 ,鼻咽纤维血管瘤 4例 ,垂体腺瘤 8例 ,鼻窦骨化纤维瘤 9例 ,鼻咽混合瘤 2例 ,鼻腔平滑肌瘤 1例 ,霉菌性鼻窦炎 3例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2例 ,分别在 3种类型的影像导航系统导航下进行鼻内镜手术。结果 影像导航术前准备时间 15~ 30min ,平均 2 6min。影像标志与实体指示之间误差 <1mm的范围包括鼻窦、颅底等手术区域。其中 3例患者术中出现较明显误差 ,均及时发现。 5 3例均手术过程顺利 ,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与传统的鼻内镜手术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不同类型影像导航系统均能与鼻内镜配合 ,但各有优缺点。鼻腔、鼻窦及颅底解剖变异 ,肿物伴眶、颅底侵犯 ,有鼻科手术史解剖标志缺失的患者 ,是进行影像导航手术的指征。导航技术可以帮助医师在手术中确认鼻及颅底的局部及相邻解剖标志 ,提高手术的精确性 ,增加医师的信心 ,在未来鼻
- 葛文彤周兵韩德民张罗张永杰
- 关键词:影像导航鼻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咽纤维血管瘤
- 中国人群肿瘤家族史与鼻咽癌关系Meta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人群肿瘤家族史及与鼻咽癌之间的关系及相关强度,为我国鼻咽癌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检索CNKI、万方和维普3个中文数据库及PudMed、ScienceDirect和SpringerLink 3个英文数据库2013-03之前发表的鼻咽癌病例对照研究及队列研究。文献检索、选取、信息提取及质量评价(NOS评分)均由2人独立进行。采用基于方差倒数加权的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研究结果。结果纳入合格研究文献16篇,鼻咽癌患者7 478例,对照8 456例。肿瘤家族史与鼻咽癌患病的合并OR=2.63,95%CI为1.56~4.01;I2=49.2%,P=0.023;N=13;鼻咽癌家族史与鼻咽癌患病的合并OR=3.12,95%CI为2.47~3.78;I2=0,P=0.700;N=8。结合漏斗图及发表偏倚检验的结果,尚不能排除潜在的发表偏倚对结果的影响。结论在中国,肿瘤家族史,尤其是鼻咽癌家族史,会显著增加鼻咽癌的患病风险。
- 李爱东邰隽黄育北郭永丽张亚梅葛文彤张杰彭晓霞韩书婧初平鲁洁刘悄吟倪鑫
- 关键词:鼻咽肿瘤肿瘤家族史META分析
- 鼻内镜下鼻中隔带蒂黏膜瓣修复鼻中隔穿孔和脑脊液鼻漏被引量:19
- 2008年
-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带蒂黏膜瓣用于修补鼻中隔穿孔和脑脊液鼻漏的疗效。方法2005年8月~2008年2月北京同仁医院鼻科共11例鼻中隔穿孔和8例脑脊液鼻漏患者。鼻中隔穿孔位于鼻中隔前部,穿孔大小0.8 cm~2.0 cm,在鼻内镜下采用邻近穿孔后上方的鼻中隔带蒂黏骨膜瓣(黏软骨膜瓣)向前下反转覆盖于鼻中隔穿孔黏膜缺损处,对侧采用穿孔前下方带蒂黏骨膜瓣(黏软骨膜瓣)和鼻底黏膜瓣或下鼻甲带蒂黏膜瓣覆盖修补穿孔。8例脑脊液鼻漏患者,2例漏出部位在嗅裂,5例漏出部位在筛顶,1例漏出部位位于嗅裂延续至后筛顶,面积大小为0.1 cm×0.8 cm~0.3 cm×0.8 cm。采用邻近的鼻中隔带蒂黏骨膜瓣反转覆盖于缺损处,必要时黏膜瓣中间夹层钩突或中鼻甲骨片,外覆邻近的鼻中隔带蒂黏膜瓣修补漏出部位。结果11例鼻中隔穿孔和8例脑脊液鼻漏均一次修补成功,随访3个月~3年,未见复发。鼻中隔黏膜转瓣后供区黏膜缺损区在2周后基本上皮化。结论鼻中隔带蒂黏骨膜瓣(黏软骨膜瓣)自身有血供,成活率高,获取容易,取材区域广泛,转蒂距离充足,是修补鼻中隔穿孔和嗅裂和筛顶脑脊液鼻漏的良好材料。
- 李云川张罗周兵葛文彤王先忠韩德民
- 关键词:鼻中隔脑脊液鼻漏修复外科手术
- MR脑池造影术在诊断脑脊液鼻漏中的价值被引量:27
- 2005年
- 目的研究MR脑池造影术(MRC)显示脑脊液鼻漏的能力,并比较分析高分辨率CT(HRCT)、CT脑池造影术(CTC)和MRC显示脑脊液鼻漏的优缺点。方法18例怀疑脑脊液鼻漏的患者分别行HRCT和MRC,同时10例成功进行CTC,对照手术结果比较分析3种方法显示脑脊液鼻漏的准确性。结果18例患者手术共发现29个瘘口;18例患者术前HRCT显示25个瘘口,与手术相符的瘘口数为18个(18/29);18例患者术前MRC显示24个瘘口,与手术相符的瘘口数为21个(21/29)。10例患者术前CTC显示12个瘘口,手术共发现18个瘘口,与手术相符的瘘口数为11个(11/18),手术发现而CTC未显示的瘘口数为7个。经统计学分析,三种方法显示脑脊液瘘口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RCT和MRC都是无损伤性的、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二者结合起来可较准确地显示脑脊液鼻漏及其瘘口,可取代有损伤性的、费时的CTC。
- 鲜军舫王振常梁熙虹周兵张天明佟亚健赵波郝晖葛文彤
- 关键词:脑脊液鼻漏
- 鼻内镜手术中影像导航系统的作用被引量:16
- 2006年
- 目的评价鼻内镜手术中使用影像导航系统的作用。方法回顾2000年1月~2003年5月进行的76例影像导航鼻内镜下手术,对比不同手术中影像导航使用次数:采用视觉模拟尺量化评估术者对影像导航的需求程度及对术中影像导航的满意程度;对鼻腔鼻窦骨化纤维瘤切除术和垂体腺瘤切除术时使用和不使用影像导航鼻内镜下手术时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不同疾病间影像导航使用次数存在统计学差异,术者对影像导航的需求程度和满意程度也有差别。进行鼻内镜下鼻腔鼻窦骨化纤维瘤切除术和垂体腺瘤切除术时,使用和不使用影像导航,所观察的客观数据无显著性差异。从骨化纤维瘤切除情况看,还不能认为使用影像导航手术比不使用更能完全切除肿瘤。结论不同病变手术时导航使用的程度不同,涉及重要部位和结构的手术才有使用的必要;病例越复杂,越能证明影像导航系统作用强。使用导航系统操作达到最佳状态可能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
- 葛文彤韩德民周兵张罗倪鑫张永杰
- 关键词:立体定位技术影像导航内窥镜检查
- 开放性鼻整形切口治疗儿童先天性鼻中线囊肿及瘘管4例及文献复习
- 2022年
- 目的 探讨开放性鼻整形切口在治疗儿童先天性鼻中线囊肿及瘘管的手术适应证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4例先天性鼻中线囊肿及瘘管的儿童[男3例,女1例,2~6岁(平均4岁)]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所有患儿均在接受全身麻醉下开放性鼻整形切口入路切除病灶,术后规律随访,随访参数包括病灶复发情况、切口瘢痕情况、鼻尖形态。结果 4例诊断为先天性鼻中线囊肿及瘘管中,瘘口位置均位于鼻梁中下段及鼻尖,感染灶或囊肿位于鼻根部或一侧内眦水平,瘘管走行路径>1 cm。全部患儿术前均行鼻窦CT及MRI检查,术后规律随访19~24个月,4例患者术中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无复发、鼻部切口瘢痕恢复好、鼻尖形态均正常。结论 开放性鼻整形切口入路用于儿童先天性鼻中线囊肿及瘘管切除的适应证为瘘口位于鼻尖至鼻部中下段,未与颅内沟通者,瘘管走行路径>1 cm,可在充分暴露病变范围的同时兼顾美容外观,效果理想,短期随访未观察到鼻部发育异常。
- 王蓬鹏葛文彤唐力行杨小健张薇肖潇韩阳
- 关键词:儿童先天性鼻疾病
- 鼻内镜下改良黏膜瓣技术治疗新生儿及婴幼儿先天性后鼻孔闭锁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黏膜瓣技术治疗新生儿及婴幼儿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北京儿童医院接受鼻内镜手术的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新生儿及婴幼儿38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25例,手术时年龄5 d至3岁不等(其中15例为新生儿)。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按照术式不同分为鼻内镜下常规术式组和鼻内镜下改良黏膜瓣技术组,改良黏膜瓣技术根据后鼻孔闭锁类型分别设计,双侧闭锁采用镜像L形切口,单侧闭锁采用交叉L形切口。术后规律随访2~3年,随访参数包括手术次数、住院时间、再狭窄率、并发症等情况。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例患儿采用鼻内镜下常规术式,22例采用鼻内镜下改良黏膜瓣技术,手术时最低体重(2200 g)和最小年龄(5 d)均来自改良黏膜瓣技术组。与鼻内镜下常规术式组相比,鼻内镜下改良黏膜瓣技术组患儿的手术次数较少[(1.14±0.47)次比(2.69±1.20)次,t=5.552,P<0.001],住院时间较短[(7.70±3.22)d比(14.37±19.16)d,t=2.960,P=0.005],术后再狭窄率较低(9.1%比43.8%,χ^(2)=6.156,P=0.013),并发症的发生率亦较低(13.6%比43.8%,χ^(2)=5.955,P=0.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改良黏膜瓣技术用于治疗新生儿及婴幼儿的先天性后鼻孔闭锁具有可行性,可有效降低术后再狭窄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 王蓬鹏唐力行杨小健张薇肖潇韩阳张杰葛文彤
- 关键词:鼻内镜后鼻孔闭锁黏膜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