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成梅 作品数:150 被引量:1,069 H指数:16 供职机构: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哲学宗教 文化科学 更多>>
炎症因子与双相躁狂攻击破坏行为的相关性 背景与目的: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双相障碍在免疫性疾病中的发病率较高,反之,免疫性疾病中双相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随着研究的深入,免疫功能紊乱被认为是双相障碍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双相障碍患者易出现破坏攻击行为,而破坏攻击行... 李豪喆 洪武 汪作为 苑成梅 李则挚 黄佳 张晨 彭代辉 吴志国 李宁宁 林治光 张钦廷 方贻儒关键词:双相障碍 躁狂发作 炎症因子 疗效 短程强化门诊干预项目对双相障碍患者功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短程强化门诊心理干预项目(intensive outpatient program,IOP)对新近缓解(近4个月有1次急性发作,目前处于缓解期)的双相障碍患者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双相障碍患者按本人意愿分为干预组34例(常规药物治疗合并IOP)和对照组19例(常规药物治疗),干预组进行为期4周共10次IOP干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使用席汉残疾量表(SDS)和大体功能量表(GAF)分别在基线、治疗结束和3个月末随访评估患者功能水平,使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SDS和GAF评分在基线、治疗结束和3个月末随访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1.57,P均>0.05)。重复测量方差显示,仅SDS家庭生活、效率低下天数和GAF时间主效应显著[F(2,44)=5.93,P=0.005;F(2,46)=5.05,P=0.01;F(2,48)=91.48,P<0.001],其余均不显著。结论:短程IOP对新近缓解双相障碍患者的功能改善不显著,有待延长随访期进一步评估其长期影响。 吴丹萍 苑成梅 孙霞 王勇 卢卫红 薛莉莉 黄佳 吴志国 叶尘宇 王宇 宋蕊 方贻儒关键词:双相障碍 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特征与认知功能神经心理学研究(专题讲座) 陈俊 洪武 苑成梅 方贻儒 吴志国 王勇 黄佳 李则挚 彭代辉 易正辉 曹岚 胡莺燕外周血白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与亚综合征抑郁的关系 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亚综合征抑郁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应用TaqMan探针及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检测亚综合征抑郁组(60例)与健康对照组(60例)外周血白细胞BDNF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定患者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亚综合征抑郁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BDNF基因在外周血表达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BDNF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HAMD17评分的关系.结果 (1)亚综合征抑郁组BDNF基因mRNA表达水平为0.15±0.07,健康对照组为0.25±0.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2,P<0.01);(2)亚综合征抑郁组BDNF表达水平与HAMD17评分呈非常显著负相关(r=-0.840,P<0.001).结论 亚综合征抑郁及其严重程度与BDNF基因低表达可能相关.关键词:抑郁综合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白细胞; 李则挚 禹顺英 洪武 汪作为 苑成梅 易正辉 黄佳 王勇 陈俊 胡莺燕 曹岚 方贻儒关键词:抑郁综合征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白细胞 基因表达 矛盾性失眠脑电特征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4年 矛盾性失眠(paradoxical insomnia,Para-I)又被称为假性失眠(pseudoinsomnia)或失眠状态错觉(sleep state misperception,SSM)。这类患者通常主诉患有严重失眠,但缺乏睡眠紊乱的客观证据,日间功能受损情况与患者所述的睡眠缺失程度不成比例。高估睡眠潜伏时间(sleeplatency,SL)、低估总睡眠时间(totalsleeptime,TST)是Para-I的主要特征。这种睡眠质量的错误评价妨碍了对睡眠障碍的诊断、严重程度及临床疗效的评估。Para-I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可能与抑郁水平、焦虑水平、人格特征、社会关系质量、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改变有关。基于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的失眠相关研究发现,非快速眼动睡眠(non-rapideyemovementsleep,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rapideyemovementsleep,REM睡眠)的改变可能与失眠患者的主客观睡眠不一致程度有关。PSG是诊断睡眠障碍的重要手段。它可以通过同步监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眼动电图(electrooculogram,EOG)、口鼻气流、胸腹呼吸运动、血氧饱和度、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鼾声等多项参数对睡眠结构及相关的生理行为变化进行分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借助PSG对Para-I的睡眠EEG及治疗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该文就Para-I的脑电特征和治疗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Para-I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张毓 苑成梅 肖泽萍关键词:多导睡眠监测 中文版心境障碍问卷在双相Ⅰ型障碍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研究中文版心境障碍问卷(MDQ)在双相I型障碍患者中的信度与效度。方法:使用中文版MDQ对131例双相I型障碍患者测评,其中90例患者(68.7%)在8~14d重测。结果:双相I型障碍患者在接受测评时心境状态与MDQ得分无显著相关。因子分析显示,2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2.48、2.20,对总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36.0%。内部一致性分析显示,MDQ全量表、因子I及因子IICronbach’salpha值分别为0.63、0.63及0.54。MDQ重测相关系数为0.57(P<0.05)。两次测评中,MDQ中13项条目应答一致率为61.1%~88.9%。患者的MDQ得分范围为2~13分,患者的MDQ得分≥7分时,例数增加明显。13项条目阳性回答率为38.9%~92.4%。结论:中文版MDQ信度、效度基本满足心理测量学要求。 杨海晨 廖春平 苑成梅 刘铁榜 沈其杰 王轶 孔志 杨颖佳关键词:信度 中文版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在双相Ⅱ型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研究中文版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32-item hypomania checklist,HCL-32)在双相Ⅱ型障碍患者中应用的效度、信度。方法:对69例双相II型障碍患者应用HCL-32进行测评,其中有26例(37.7%)患者在8~14d后重测。结果:经相关分析及Kruskal-Wallis检验,双相II型障碍患者在接受测评时的心境状态对HCL-32得分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48、0.23)。因子分析显示前2个因子的特征值较佳,分别为6.19和3.57,前2个因子对总方差的累积贡献率为30.5%。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HCL-32全量表Cronbach'salpha值为0.84,因子I和因子II分别为0.85和0.66。全量表重测相关系数为0.51(P=0.007)。前后两次测评中,32项条目重测一致率为53.8%~96.2%。患者的HCL-32得分范围为3~26分,HCL-32总分≥14的患者有46例(66.7%)。量表分均值为(15.26±5.91)分。32项条目阳性回答率为7.2%~82.6%。结论:HCL-32中文版在双相II型障碍患者中初步试用,其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尚满意,但重测信度偏低。 杨海晨 苑成梅 Jules Angst 刘铁榜 廖春平 荣晗关键词:信度 首次躁狂发作患者不同亚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比较首次躁狂发作患者不同亚型的临床特征,为双相障碍的筛查和早期识别提供新思路。方法·依托于中国双相躁狂临床路径调研数据库,研究对象为2012年11月—2013年1月中国26个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或住院的双相障碍患者,比较首次躁狂发作患者中目前为轻躁狂(Ⅰ组)、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Ⅱ组)、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Ⅲ组)及混合状态(Ⅳ组)4种亚型的临床特征。结果·双相障碍首次躁狂发作患者不同亚型在躁狂症状群及焦虑等多项临床症状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将Ⅰ、Ⅲ、Ⅳ组与Ⅱ组进行比较,发现Ⅱ组的典型躁狂症状群分布显著高于其他亚型,Ⅳ组、Ⅰ组及Ⅲ组的焦虑相关症状显著高于Ⅱ组。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比平日更善辩或诙谐、坐卧不宁可能有利于预测轻躁狂,年龄较小、首次发作类型为躁狂可能有利于预测伴精神病性躁狂,年龄较大、民族为少数民族、坐卧不宁可能有利于预测混合状态。结论·首次躁狂发作患者不同亚型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征;分析亚型特征有利于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 周儒白 洪武 赵国庆 黄佳 粟幼嵩 王勇 胡莺燕 曹岚 苑成梅 彭代辉 吴志国 汪作为 邢梦娟 陈俊 方贻儒关键词:双相障碍 躁狂发作 临床亚型 3248名市民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测评状况分析 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调查上海市中心城区抑郁症状发生率,探索对市民精神卫生干预模式。方法:抽取静安区五个街道各2 500户,大于15岁,3 356名市民,有效样本3 248人。采用按整群抽样方法,并且使用流调用抑郁量表对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在3 248名被调查者中,有抑郁症状者占24.9%。结论:静安区市民身心总体健康状况良好,但仍存在一些危害健康的亚健康抑郁症状,亚健康已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工作,应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必须加强市民健康教育和认识,对不同健康状态的人群进行相应干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路聚保 陈俊 陈思路 程飞 易正辉 苑成梅 彭慧 杨佩娣 何永频 陈玉明关键词:中心城区 亚健康 抑郁症状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五大技术疗效因子及其治疗感受的质性研究 被引量:6 2023年 目的研究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insomnia,CBTI)中睡眠卫生教育、睡眠限制、刺激控制、放松训练以及认知疗法五大技术的疗效相关因素及治疗感受。方法纳入21例失眠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开展连续8次CBTI,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量表评估睡眠症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分别于第2、4、8次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关于治疗技术及自身感受的半结构式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结果患者治疗后PSQI总分下降(13.55±1.97 vs.6.91±2.43,P<0.05)。患者访谈表明CBTI五大技术对失眠症状均有改善效果。疗效相关因素包括: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减少无效躺床时间,规律作息,建立正向联结,改变不良认知等。患者治疗感受包括:前期体验糟糕,难以离开床,需要长期坚持等。结论CBTI治疗中的五大技术对睡眠均有帮助,患者会产生负面感受,需重视患者情绪变化及在执行过程中的困难。 卢静芳 李静茹 葛方梅 张洁 张晶 孙莞绮 赵文清 师彬彬 罗鑫 苑成梅关键词:焦虑 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