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胥美美

作品数:12 被引量:216H指数: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5篇时间序列
  • 5篇时间序列分析
  • 4篇污染
  • 3篇系统疾病
  • 3篇颗粒物
  • 3篇呼吸系
  • 3篇呼吸系统疾病
  • 3篇北京市大气
  • 2篇气象因素
  • 2篇温度
  • 2篇克里格
  • 2篇克里格插值
  • 2篇空气污染
  • 2篇PM10浓度
  • 2篇大气污染
  • 1篇氮水平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理
  • 1篇心理研究

机构

  • 1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赤峰学院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市疾病预...
  • 1篇北京医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数...
  • 1篇北京市西城区...
  • 1篇北京市东城区...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2篇胥美美
  • 11篇潘小川
  • 6篇李国星
  • 4篇梁凤超
  • 4篇莫运政
  • 3篇金晓滨
  • 2篇董凤鸣
  • 2篇刘俊含
  • 2篇王五一
  • 2篇王旭英
  • 2篇张亚娟
  • 2篇田霖
  • 2篇周健
  • 2篇陈实
  • 2篇许伟
  • 1篇曾强
  • 1篇唐锡晋
  • 1篇贾予平
  • 1篇马文军
  • 1篇尹洪磊

传媒

  • 9篇环境与健康杂...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系统科学与数...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汞暴露与小学生神经行为功能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工业污染地区小学生的汞暴露水平和神经行为功能之间的关系,分析影响汞暴露与神经行为功能的因素。方法于2012—2014年选取位于我国不同方位的6个地区(河北省肃宁县、甘肃省兰州市、辽宁省铁岭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河南省新乡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作为研究地点,选取共1 013名年龄在8~12岁之间的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即时尿样和头发样品检测汞含量,采用神经行为测试评价系统(NES)和平衡测试评价研究对象的神经行为功能,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家庭情况、饮食情况等基本信息。结果研究对象的发汞和尿肌酐调整的尿汞水平呈正相关(rs=0.211,P〈0.01)。在汞暴露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每周食用肉类频次较多的儿童具有较高尿汞水平的风险(OR=1.855,95%CI:1.168~2.950)和较高发汞水平的风险(OR=2.309,95%CI:1.214~4.392)。具有较高发汞水平的风险也与每周食用稻米频次呈正向关联(OR=1.755,95%CI:1.101~2.798)。在神经行为功能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发汞水平较高的研究对象其震颤强度有增加的风险(OR=2.086,95%CI:0.956~4.555),左手平均反应时间有延长的风险(OR=1.561,95%CI:0.930~2.620),尿汞水平较高的研究对象其右手震颤中心频率有增加的风险(OR=1.151,95%CI:1.000~1.323)。结论食用稻米较多的研究对象倾向于具有较高的发汞水平,体内汞水平较高可能影响神经行为功能。
田霖梁凤超陈实刘俊含金晓滨Kim Dae-seon王旭英胥美美许伟潘小川
关键词:神经行为功能小学生
感染性腹泻发病人数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北京市某地区感染性腹泻发病人数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2006-2011年北京市东城区南片地区感染性腹泻发病资料、同期北京市气象资料。在描述性分析、圆形分布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广义相加模型定量分析气象因素对发病人数的影响。结果该地区2006-2011年感染性腹泻发病人数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流行期为3月11日-12月15日。发病人数与日均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呈正相关(P〈0.01),与气压呈负相关(P〈0.01)。气温在8.5~25.5℃时,气温变化对发病的影响在滞后30d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当天影响最大,每上升1℃,发病人数增加9.36%[超额危险度(En)95%CI:8.51%~10.21%]。相对湿度变化对发病的影响在滞后30d内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人数随相对湿度上升而增加。结论该地区感染性腹泻发病人数与气温高、相对湿度大、降水增大、气压低等因素有关。
汪静胥美美莫运政潘小川
关键词:气象因素感染性腹泻时间序列分析
北京市大气二氧化氮水平与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关系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分析大气中主要气态污染物二氧化氮(NO2)急性暴露对北京市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市2006--2009年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资料、大气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日均浓度资料和气象因素(日均气温、日均相对湿度)资料。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模型,通过平滑样条函数控制时间趋势、“星期几效应”和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拟合大气NO2浓度与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对确定的最优拟合模型进行敏感度检验以检测其稳定性,并进一步建立双污染物模型,以检验NO2对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效应是否受到其他大气污染物的影响。结果NO2浓度与北京市居民每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关联元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居民每日肺炎死亡人数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的最优拟合模型稳定。日均NO2浓度每升高10μg/m^3,居民每日肺炎死亡人数增加1.46%(95%CI:0.04%-2.90%)。在模型中加入PM10后,NO2对居民每日肺炎死亡的效应有增加,居民每日肺炎死亡人数增幅增加至1.88%(95%CI:0.12%-3.68%)。结论北京市大气中NO2浓度升高可能导致居民每日肺炎死亡人数增加。
刘楠媚刘利群胥美美梁凤超潘小川
关键词:空气污染二氧化氮时间序列分析呼吸系统疾病
北京市大气PM10浓度与人群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时空分析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北京市2008—2009年大气PM10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人群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暴露-反应关系。方法采用克里格插值模型对研究期间北京市大气PM10的日均浓度进行估计,进而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大气PM10浓度对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北京市2008—2009年大气PM10的日均浓度为118.6μg/m^3,高于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研究期间大气PM10浓度呈现自北向南逐渐升高的空间分布规律。北京市大气PM10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超额危险度为0.68%(95%CI:0.45%-0.91%)。引入多污染模型后大气PM10浓度对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相对危险度略有减小,但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克里格插值模型能够较为精确地估计北京市大气PM10浓度的空间分布状况;大气PM10浓度对人群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存在一定的暴露-反应关系。
张亚娟周健胥美美王五一潘小川
关键词:可吸入颗粒物克里格插值
北京市某城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与大气表观温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北京市某城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与表观温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4—2008年北京市某城区气象因素、大气污染物水平及缺血性心脏病死亡数据,以缺血性心脏病每日死亡人数为因变量,通过平滑函数控制死亡的长期趋势和短期波动以及大气污染物水平、气象因素对表观温度的混杂作用,使用时间序列分析的广义相加模型拟合表观温度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人数间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分析该城区居民缺血性心脏病死亡与表观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该城区2004—2008年缺血性心脏病死亡6 664人,其中男性3 559人(53.41%),女性3 105人(46.59%),75岁以上4043人(60.67%)。日均表观温度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关系基本呈现"U"字型,日均表观温度在高温时的上升及在低温时的下降均会造成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增多;日均表观温度≥12℃时,日均表观温度每上升1℃的全人群超额死亡率为1.202%(95%CI:0.123%~2.293%),男性为0.279%(-1.210%~1.790%),女性为1.807%(0.238%~3.401%);日均表观温度<12℃时,日均表观温度每下降1℃的全人群超额死亡率为1.687%(0.623%~2.740%),男性为2.619%(1.197%~4.021%),女性为1.764%(0.189%~3.314%)。结论不同分层的日均表观温度与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的关系不同,低温比高温的影响大,低温时表观温度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莫运政胥美美金晓滨李国星潘小川马文军
关键词:缺血性心脏病时间序列分析广义相加模型
基于支付意愿的大气PM2.5健康经济学损失评价被引量:19
2015年
目的采用支付意愿(WTP)法对北京市PM2.5的健康经济学损失进行初步评价,将以调查结果的WTP值为基础计算的健康经济学损失与已有数据进行对比和讨论。方法于2014年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调查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西城区722名居民对大气污染健康风险的WTP,选取死亡为健康终点,核算北京市居民统计学意义上的生命价值(VOSL)和大气PM2.5的健康损害成本。结果有65.4%(472/722)的调查对象愿意为降低大气环境污染健康风险支付费用,其WTP值为100~200元/人,居民VOSL为66.7万元~133.3万元。2011年北京市大气PM2.5污染对非意外总死亡、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环境损害成本分别为27.11亿元~54.19亿元、3.22亿元~6.43亿元、8.11亿元~16.21亿元,分别占该市该年GDP总量的0.17%~0.33%,0.02%~0.04%和0.05%~0.10%。结论可采用CVM调查大气污染健康风险的WTP,并评估大气污染的健康损失成本。
高婷李国星胥美美王旭英梁凤超曾强潘小川
关键词:支付意愿大气污染PM2.5条件价值评估法
北京市大气PM10浓度与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时空分析研究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 探讨北京市2008—2009年大气PM10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人群暴露水平,分析北京市大气PM10浓度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方法 采用克里格插值模型对研究期间北京市大气PM10的日均浓度进行估计,采用时间序列的广义相加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大气PM10浓度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 北京市2008—2009年大气PM10的日均浓度为118.6μg/m3,高于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研究期间大气PM10浓度呈现自北向南逐渐升高的空间分布规律。北京市大气PM10浓度每升高10μg/m3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为0.56%(95%CI:0.28%~0.83%)。引入多污染物模型后大气PM10浓度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略有减小,但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克里格插值模型能够较为精确地估计北京市大气PM10浓度的空间分布状况;大气PM10浓度对北京市居民呼吸系统死亡存在一定的暴露-反应关系。
张亚娟周健尹洪磊胥美美王五一潘小川
关键词:大气污染克里格插值
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与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被引量:74
2013年
目的:探讨北京市大气颗粒物(PM10及PM2.5)污染对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方法:连续监测2007年至2008年北京市大气中PM2.5日均浓度,并收集同时期海淀区居民循环系统疾病死亡数据、北京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条件资料,应用双向对称性病例交叉研究和条件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时调整了性别、年龄及季节等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结果:在控制当日气温、相对湿度、平均气压、风速的影响后,PM2.5每升高10μg/m3,所关联的总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分别为0.78%(95%CI:0.07%-1.49%)、0.85%(95%CI:-0.28%1.99%)和0.75%(95%CI:-0.17%1.68%);PM10每升高10μg/m3,所关联的总循环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死亡的超额危险度分别为0.36%(95%CI:-0.07%0.78%)、0.63%(95%CI:-0.02%1.28%)和0.33%(95%CI:-0.26%0.92%),其中PM2.5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0.05)。颗粒物在温暖季节(4月至9月)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关联比寒冷季节时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市海淀区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增加可能与颗粒物污染浓度的升高有关,该效应在温暖季节更强,大气PM2.5对健康的影响比PM10更大。
董凤鸣莫运政李国星胥美美潘小川
关键词:颗粒物空气污染
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相关性的时间序列分析被引量:42
2012年
目的:定量分析和评价北京市日均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影响。方法:收集北京市某三甲医院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急诊呼吸系统患者病例资料、同期北京市的气象因素及大气污染物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广义相加模型,通过三次样条函数控制长期趋势、短期波动、星期几效应及其他可能的混杂因素,拟合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并探讨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影响差异。结果:共收集呼吸系统急诊病例总计35073人次,其中男性14 707(41.93%,14 707/35073)人次,女性19 122(54.52%,19 122/35073)人次,性别缺失1244(3.55%,1244/35073)人次。日均气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之间的关系基本呈"V"字型,最适日均温度在4℃左右,日均气温滞后0~3 d的效应明显。日均气温低于最适温度时,日均气温每降低1℃,当天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发生急诊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总人群为3.75%(95%CI of RR:0.9383~0.9653),男性3.10%(95% CI of RR:0.9492~0.9891),女性4.09%(95%CI of RR:0.9407~0.9778);日均气温高于该最适温度时,日均气温每升高1℃,当天因呼吸系统疾病而发生急诊治疗的超额危险度,总人群为1.54%(95%CIof RR:1.0066~1.0243),男性为1.80%(95%CI of RR:1.0053~1.0309),女性为1.51(95%CI of RR:1.0032~1.0272)。低温的效应随年龄增大而增大,高温对45~59岁人群的效应最大。结论:北京市日均气温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急诊人次的关系基本呈"V"字型,最适日均温度在4℃左右。日均气温在低于最适温度时降低以及在高于最适温度时升高,均造成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急诊的危险度增大,而且前者的效应比后者的大,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人群的气温效应有差异。
莫运政郑亚安陶辉胥美美李国星董凤鸣刘俊含潘小川
关键词:温度急症气象因素时间序列分析
不同大气温度指标与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相关性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比较和分析不同大气温度指标在定量评价气温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相关性方面的不同特点及优劣。方法收集北京市H区2004—2008年气象数据、呼吸系统疾病每日死亡人数及同期大气污染物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中广义相加模型(GAM),通过平滑样条函数控制长期趋势、短期波动、其他气象因素及大气污染物带来的混杂效应,利用GCV值的大小来判断模型拟合程度的优劣,分析比较不同温度指标(日均温,日最高温,日最低温,当日温差,隔日温差)与全人群呼吸系统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半参数模型拟合效果最优指标为日最高温(GCV=1.290);日最高温每升高1℃,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RR值为1.021(P<0.05)。季节分层结果显示,夏季日最高温、日均温每升高1℃,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RR值分别为1.040和1.053;冬季日最高温、日均温、当日温差每升高1℃,发生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RR值分别为1.042、1.033和1.026,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春、秋季尚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温度指标。春、夏季最优温度指标分别为日最低温(GCV=1.374)、日均温(GCV=1.516),秋、冬季最优温度指标均为日最高温(GCV分别为1.439和1.500)。结论日最高温与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相关性最强,是该类研究的优选指标。不同季节各温度指标的拟合优度不同,就北京市的气候特点而言,春、夏季分别优选日最低温、日均温,秋、冬季均优选日最高温。
梁凤超胥美美金晓滨李戈莹田霖夏之雨陈实许伟潘小川
关键词:温度指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时间序列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