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乐松
- 作品数:64 被引量:57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文学更多>>
- 言语的虚置:“名”与先秦思想的秩序预设被引量:1
- 2023年
- 先秦时期的“名”是在名物对应的天道揭示和发明天意的圣人制名基础上完成了秩序预设,并且用名分与名实来规范社会秩序与伦理规范、政治权力的结构。正名是一种持续的行动,其必要性来自名的误解、误用和擅作,这些都来自从理想秩序设定与具体事件和事态之间的巨大差异。人以认识或行动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与事态总是不断变化的,被天道规定了的理想的秩序需要得到不断的调整。名的造制、运用和稽核都必须以辩说和言语的方式展开,而言语有双向的能力。如果说名可以被视为理想的秩序性预设与实际经验中的动态秩序的桥梁,那么正名的辩说就是被虚置在两种秩序之间的言语,在正说与巧辞之间凸显了人的理解和行为对于“名”的决定性作用,也以动态的方式实现了“名”兼顾理想秩序与动态秩序的功能。
- 程乐松
- 关键词:正名先秦思想
- 《齐物论》中所见的两种自我形态
- 2020年
- “齐同万物”抑或“齐同物论”,是庄子的注疏与诠释者就《齐物论》的思想主题争讼不绝的问题。然而,无论是互殊之物的齐同还是是非彼是的两行,都是以人为载体和归依的。万物互殊的本然、浑然物化的整体,从言辩胜负到玄冥葆光,都不能脱离主体智识和反思活动。这些反思活动的施行和承受者都是生活在日常经验世界中并展开这些思想时间的那个人。质言之,《齐物论》的思想图景中一直若隐若现地存在着一个“第一人称”的视角,既是融入世界的言说者和外在事物秩序的建构者,也是疏离外在的沉默者和既有秩序的解构者。
- 程乐松
- 关键词:《齐物论》沉默者思想主题
- 心眼之间的道之教——经典、田野与道教研究方法
- 2010年
- 引言:方法论课题的展开道教研究的展开及不断累积的研究成果虽然不断完善了我们对道教这一庞大的信仰传统的理解和认识,却并没有完全廓清学界关于道教研究所面临的基础理论问题,如何界定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道教及道教传统?如何划定道教与民间信仰、道教仪式与民俗之间的界限?如何消解以宗教学为方法论基础的学术性道教研究与中国传统的'道之教'之间的文化差异带来的方法论课题?
- 程乐松
- 关键词:方法论信仰仪式
- 言辞的纹理:早期中国思想的场景性
- 2022年
- 历史经验和思想文本,这两个互相映照的视角成为我们理解早期思想特征的出发点。各种形态的史料构成的历史叙事为思想文本提供了诠释性的经验语境。与之相对,思想文本则展现了特定时代的思想家在面对切身问题时,以独特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完成的书写。时代问题和独特的关切决定了思想的内容和主题,而文本中所见的表达方式和书写模式则集中体现了思想方法的独特性。
- 程乐松
- 关键词:历史叙事
- 灵验与虔敬:信仰的一体两面
- 2024年
- 在信仰叙述中时常被强调的灵验是信仰真理与日常经验之间的中间地带,它既可以从信仰的视角进行讨论和分析;也可以被纳入日常经验体系中进行理解。在现代知识标准和验证性模式的支配下,灵验的内涵及其内在理路被套上了知识性的底色。超越力量的存在成为一个知识性的假设,灵验成了这一假设的经验性证据。这样的理解是偏离信仰的特性的,对于信仰者而言,超越力量的存在不是一个有待论证的假设,而是所有认识和理解的出发点。灵验是一种正确的、见证超越力量的方式,虔敬的态度与灵验的呈现是信仰世界的两个环节。通过澄清现代知识标准及日常性预设与信仰的理路之间的根本差异,就可以避免对信仰的误解,从而回归信仰的本然。
- 程乐松
- 关键词:灵验虔敬知识性信仰
- 从语义困境到理论潜力——中国本土宗教学理论建构的“术语”问题被引量:3
- 2016年
- 随着对中国本土信仰生活的田野观察,以及从文化和社会史角度出发的信仰传统研究日益深入,适应本土文化及信仰语境的宗教学理论建构,已经成为宗教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宗教研究的术语概念多是以白话文的形式译自西方宗教学概念体系的,因此,术语概念在跨文化和跨时代的双重翻译中呈现出与理论来源及研究对象的语义交叉关系。通过对身体、宇宙及宗教等几个术语概念的语义结构分析,从梳理出术语概念的语义结构的几种形式中,分析在宗教研究中运用术语概念可能面临的理论挑战。以此为基础,在语义困境的分析中发现中国本土宗教学理论建构的资源和潜力。
- 程乐松
- 关键词:语义结构宇宙宗教
- 奠基与敞开:玄义在汉魏时期的融贯与分途
- 2022年
- 本文从早期道家文献和扬雄的思想入手,提出玄义的双重底色,即修辞与本根:被用来描述天道的幽昧与窅冥状态,被定义为宇宙万物和人事纷繁的根基。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对玄义的阐发,说明玄不仅强调了一种可掌控的秩序性与“知识感”,而且还导向了具体的行动和实践。从物理与政事的诠解,直至生命超越的思行,都可以看到作为本体的玄为稳定的宇宙秩序与生命图景提供的奠基性价值。与之相对,在王弼为代表的玄学思想方法中,玄从一种本根和秩序意义上的奠基性,转向视角持续转换的反思的敞开性。玄与其他核心语汇的并置并不指向具体的秩序,而是通过多元视角的综理凸显认识的囿限,从而保持反思的活跃。清玄之言、玄远之思在此意义上就成为一种必要的智性态度。
- 程乐松
- 关键词:抱朴子玄学
- 自觉的两种进路——中国哲学与汉语哲学的论域被引量:4
- 2018年
- 汉语哲学是一个层次丰富、主题众多的论域,而非一个或几个零散的议题,汉语与哲学以学术论域的方式联结在一起,意味着以汉语为基本语言的学术共同体的主动自觉,这样的自觉既是学术性的,更是文化性的。对此的研究尝试从历史和规范性的维度入手理解两种不同的自觉模式。汉语哲学的发展既可以做历史性的梳理,也可以从规范性哲学工作及其语言工具的关系入手理解。通过两种自觉进路的澄清,尝试达到以下基本结论:其一,“合法性情结”指向的不是汉语哲学的规范性,而是它的文化属性。对于汉语哲学的讨论,不能忽视如下的事实,即以汉语为载体的哲学活动或对汉语哲学活动的规范化实际上已经展开,并且在持续进行。其二,汉语哲学要面对的问题是哲学工作及其语言载体之间的互动和关系问题。汉语作为一种自然语言的特殊性是否能够塑造一种独特的哲学,与此同时,遵守严格规范的哲学思考又会给汉语本身的发展和意义体系带来什么变化?简言之,哲学活动推动了汉语的动态发展和衍生,而非对汉语进行了哲学性改造。同时,汉语作为一种哲学语言对哲学思考的规范性及其可能性的扩展带来的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
- 程乐松
-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
- 隐没与显扬:经学与哲学视角下的“经典性”
- 2022年
- 在当代学术写作中,不同的学科,乃至不同的学者都会频繁地使用“经典”来指涉具有基础性价值、方法论意义,乃至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文献和著作。这样的现状很有可能让关于“经典”与“经典性”的讨论呈现出难以驾驭的复杂性。在中国古代思想与学术传统的语境中理解以“经”为中心的语汇群,可以以此展现这一独特的语汇群是如何创造一个贯通各个文明和思想层次的意义网络的。
- 程乐松
- 关键词:学术写作哲学视角经典性中国古代思想学术文献学术传统
- 融摄与排异:神秘主义的两种向度
- 2016年
- 本文尝试建立两种模式的神秘主义表达和思想方式——融摄和排异,说明道家和道教的神秘主义特色:从思想主题和思想方法而言,道家思想传统以融摄的诗性保持着思想与道体的密契,并排斥语言表达在认知和理解上的功能——通过不言之教强化神秘主义的色彩;与此相对,道教信仰传统则是通过实践知识和信仰真理的封闭性确立了信仰在师徒及教团内部的沟通,通过师徒及人神之间的神秘联系实现对公众及日常生活的排异,与此同时,神圣技术又能够指向包括日常生活在内的各种信仰需求,从而实现了对生活需求及民众福祉的涵括。道家和道教分别用融摄和排异的特质形成了自身的神秘主义特色。在道家和道教的观念和实践体系中,融摄与排异是紧密相关的,很大程度上是对于体验和真理的描述与体悟方式的“一体两面”式的展现,与此同时,融摄与排异也充分展现了西方宗教和学术中关于神秘主义内涵的定义。
- 程乐松
- 关键词:道家道教神秘主义排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