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斌杰
- 作品数:53 被引量:305H指数:11
- 供职机构: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小麦光敏不育系皖901S研究初报被引量:8
- 1995年
- 皖9015是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发现并育成的一个新型光敏感型雄性不育系。该材料在合肥地区(N31°51°)短日低温条件下表现为全不育,在长日温暖条件下表现正常可育。在小麦正常发育的温度范围内,其育性转换过程随光周期的变化而发生,光周期对育性的影响远大于温度的影响。与其他类型雄性不育材料比较,皖901S通过长日条件下自交更易保持,且短日条件下育性表现稳定,雄性败育彻底,并能为大多数普通小麦品种所恢复。皖901S的两系杂种F1代优势明显,它的育成为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 张少华杨赞林甘斌杰
- 关键词:小麦光敏不育系杂种优势
- 小麦品种混播的产量与品质效应初报
- 利用4个小麦品种组成11个混播群体对混播的产量与品质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混播有一定的增产作用,11个混播群体平均较对照增产2.03%,有2个混播群体较对照增产5%以上.混播产量效应大小与参与混播的品种数目及品种...
- 汪建来孔令聪曹承富甘斌杰王瑞赵斌赵竹
- 关键词:小麦品种混播
- 文献传递
- 稻茬麦品种的选育和利用被引量:4
- 2001年
- 杨赞林甘斌杰汪建来王瑞汪芝寿曹承富孔令聪赵斌
- 关键词:稻茬麦品种选育赤霉病抗病育种
- “矮败”小麦利用的研究——Ⅰ开花习性和柱头生活力被引量:8
- 1992年
- “矮败”小麦是通过太谷核不育基因Ms2(Ta1)和“矮变1号”矮秆显性单基因Rht10紧密连锁而成的附加矮秆标记性状的显性核不育新材料。为了更好地利用,我们对其有关生物学规律进行了系列研究。本文对“矮败”小麦的开花习性和柱头生活力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矮败”小麦的开花习性,除不育穗开花状况和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育穗相似而和普通小麦明显不同外,其余习性均和普通小麦品种基本相同,“矮败”小麦的柱头生活力也长达10天以上。
- 杨赞林甘斌杰张少华沈正兴
- 关键词:小麦开花习性柱头生活力
- 不同剂量奥普尔液肥处理土壤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 1999年
- 奥普尔液肥处理土壤,在小麦上1hm2以使用1500~2250ml为宜,拔节孕穗期再叶面喷洒1次,可获得较理想的增产效果。
- 夏桂平杨赞林甘斌杰
- 关键词:小麦液肥土壤处理
- 离子注入小麦诱变育种及生物效应的研究 I、对出苗及苗期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1
- 1990年
- 本文就离子注入不同小麦品系对出苗及苗期性状的诱变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小麦干种子后,对三个品系的效应有所不同,其半致死剂量约在60至80次之间.
- 杨赞林甘斌杰金陵张少华沈正兴余增亮何建军邓建国
- 关键词:小麦离子注入诱变育种苗期
- 小麦新品种皖麦44的选育与利用被引量:3
- 2002年
- 皖麦 44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郑州 891为母本 ,郑州 83 1为父本 ,通过有性杂交、定向选择 ,选育而成的弱春性小麦新品种。其突出优点是高产、稳产、矮秆、早熟、优质 ,适合制作优质馒头。适宜安徽省淮北、沿淮麦区中高肥力地块 ,中晚茬种植。高产栽培的关键在于调控合理的群体和防治后期的病虫害。
- 汪建来孔令聪王瑞甘斌杰曹承富赵斌
- 关键词:小麦选育
- 离子注入小麦诱变育种及生物效应的研究 Ⅱ对植株生长及穗部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1
- 1990年
- 离子注入,低剂量对小麦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剂量则抑制作用明显,株高和分蘖数都有相似的效应.本试验各处理剂量对M_1世代花粉和柱头生活力无明显影响,其穗部性状也未发生明显变异.
- 杨赞林甘斌杰金陵张少华沈正兴余增亮何建军邓建国
- 关键词:小麦育种诱变离子注入生物效应
- 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皖9926的选育与利用被引量:10
- 2004年
- 皖 992 6系安徽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合作 ,从矮败小麦进行轮回选择群体中选得的可育穗再经离子注入引变选育而成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弱春性 ,一般单产 5 2 5 0~ 675 0kg/hm2 ,适于安徽、江苏沿淮及淮南地区、河南南部及湖北中上等肥力水平的地块种植 ;株高 80~ 85cm ,长芒、白壳、白粒、半角质 ,千粒重 40g左右 ,熟期转色好 ,不早衰 ,抗赤霉病、条锈病 ,品质优 ;适宜播种期为 10月中下旬至 11月初 ,基本苗可掌握在 180万~ 2 40万 /hm2 左右。
- 甘斌杰余增亮汪建来王瑞杨赞林
- 关键词:矮败小麦轮回选择离子注入抗赤霉病
- 矮败小麦研究进展及其在安徽的应用被引量:3
- 2012年
- 介绍了矮败小麦的创制过程和四大优点,以及矮败小麦在远缘杂交、杂交育种、轮回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了安徽省矮败小麦与等离子诱变相结合的育种技术体系和成果,并对矮败小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黄晓荣甘斌杰夏孝群
- 关键词:矮败小麦轮回选择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