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班班多杰

作品数:77 被引量:228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4篇哲学宗教
  • 6篇历史地理
  • 5篇社会学
  • 4篇经济管理
  • 4篇文化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3篇佛教
  • 35篇藏传
  • 34篇藏传佛教
  • 13篇译文
  • 13篇《山法了义海...
  • 12篇译文比较
  • 12篇文化
  • 11篇论藏
  • 10篇藏族
  • 8篇宗教
  • 6篇汉地
  • 6篇汉地佛教
  • 5篇宁玛派
  • 5篇宗喀巴
  • 5篇民族
  • 5篇佛教中国化
  • 4篇多维性
  • 4篇哲学
  • 4篇释学
  • 4篇诠释学

机构

  • 71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中央民族学院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作者

  • 73篇班班多杰
  • 2篇佟德富
  • 2篇孙悟湖
  • 1篇夏吾李加
  • 1篇扎洛
  • 1篇周拉

传媒

  • 16篇中国藏学
  • 7篇哲学研究
  • 5篇中国宗教
  • 5篇西北民族大学...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4篇青海民族学院...
  • 3篇西藏研究
  • 2篇佛学研究
  • 2篇青海民族大学...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民族研究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历史研究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青海社会科学
  • 1篇中国西藏
  • 1篇青海民族研究
  • 1篇民族学刊
  • 1篇首届中国(仙...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6
  • 5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1
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藏传佛教般若中观论本土化的历史阐释被引量:5
2018年
从阐释学视角考察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既需要准确理解印度佛教文本、义理本身的一般性,又要肯定中国阐释者基于自身经验对印度佛教文本、义理所作的个性化、创造性建构。在前弘期,藏人智者在继承、融汇印汉佛教中观相关元素的基础上增创般若中观框架概念,初步建构藏传佛教般若中观理论系统。针对割据分治、异见泛起的现状,中期的阐释者扎根西藏处境,建立新的显密体系、政教关系、寺院体制,再造出名目繁多的般若中观命题、学派传承。至后弘期,阐释者纳繁归简,凝练类纂,构建出藏传佛教般若中观论的基本概念、理论系统、文本体系。藏传佛教般若中观在西藏境遇下经过千年通变与扬弃,最终形成具有西藏特点、中国特色的概念理论系统及传承文本体系,并整体融入中国佛教的思想洪流。
班班多杰
关键词:藏传佛教阐释学
藏传佛教大小五明文化被引量:4
2003年
班班多杰
关键词:藏传佛教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试论藏传佛教的“宗派无偏向”与宗教对话被引量:3
2010年
在当代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宗教对话"论域与近代藏传佛教著名学者嘉样钦则汪波、贡珠元丹嘉措等所倡导的"宗派无偏向"运动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这说明,古今中外的学者之间有共同的运思取向和思维规律,我们应充分利用藏传佛教关于"宗派无偏向"的学术资源来丰富、提升和发展有关宗教对话的框架体系和思想内容。
班班多杰
关键词:藏传佛教宗教对话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被引量:14
2022年
佛教的中国化无论对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既是本来的历史,也是古贤理解和诠释的历史,其中隐含着历史演进的必然性。当一位学人撰写中国佛教史时,他不仅要叙述史实,还要揭示其内在的必然性,这就必须有确定的学理依据与阐释方法,而随着这个问题的展开,史实的叙述便顺理成章、迎刃而解。文章尝试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藏汉文资料为依据,以汉传佛教为参照,运用中西哲学诠释学的理念,集中探讨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在此理论的观照下,论述藏传佛教本土化、中国化的历史事实和现实应用维度,由此提出了“共殊本体诠释学”的概念,体现了作者在探讨佛教中国化课题过程中的一种理论自觉。
班班多杰
关键词:藏传佛教诠释学
论认同的多维性和一维性
对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来讲,它的认同是多维度的,但认同同时也具有一维性。民族认同的多维性和一维性,从哲学上讲就是黑格尔讲的"具体的共相"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道理。
班班多杰
关键词:民族多维性
再论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
2024年
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讨论此话题,关键在方法论上要有新的突破。中西诠释学为外来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化课题提供了恰当的学理支持。如何理解和研判作者原意、文本原义与理解者、阐释者互动所导致的结果,即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意识,这是诠释学的基本问题,其答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回到文本和作者本身,由此还原作者原意和文本原义,此所谓“我注六经”的原则;二是回到读者中心论的立场,任何读者的理解都是处境化的理解,因此没有更好的理解,只有不同的理解;三是视域融合所包含的必然是作者原意、文本原义和不同时空背景下读者的增质性理解,这两者体现的是“籍经立论”、“六经注我”的定向,此即所谓“守正创新”或者“继承发展”,“守正”体现的是文本原义、作者原意与诠释者之意间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创新”标志着它们之间的差别性和多元化。
班班多杰
关键词:读者中心论视域融合佛教中国化六经注我诠释学
和而不同:青海多民族文化和睦相处经验考察被引量:59
2007年
多民族国家中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如何和睦相处,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青海处于中原、西藏、西域、北方草原民族四大文化圈的交融地带,这里多种文化同住共存,互相采借,求同存异,生动体现了多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相处原则。"和而不同"中的"不同",指各民族对于自己族属及其重要文化特征稳定的认同以及这种认同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的则是文化宽容与文化共享的情怀,它包括不同的信仰体系和文化传统在同一社会空间和平共处;各族人民具有多重的认同;有理性解决矛盾的机制等。文章还就青海形成多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的条件和青海经验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班班多杰
关键词:和而不同民族认同文化涵化民族关系
《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十一
2016年
在《山法了义海论》之"道"篇章中笃补巴·西饶坚赞首先引用《大般若经》等佛教经论中的相关话语,深入论证觉囊派独特教义"他空见"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以及其合理性和经典性。最后以《大涅檠经》等经论相关话语为取向,提出中道佛性论与常乐我净"涅槃四德"是"他空见"的最高境界和最后归趣。由此观之,笃补巴既尊《般若经》为最有理,又推《涅槃经》为最高。两经成为觉囊派的理论源头和思想库藏。
班班多杰
关键词:《山法了义海论》
禅宗在藏传佛教前弘期的传播和对后弘期的影响被引量:10
2008年
禅宗于藏传佛教前弘期传入吐蕃。其间摩诃衍入藏,"顿渐之诤"以及诸多禅宗文本译为藏文,为诸多吐蕃人所接受。此时禅宗思想南北禅融合,以南禅为主,搀杂许多道教、玄学等汉地传统思想元素,亦吸收藏族传统宗教苯教的重要概念。9世纪以降,藏译禅宗资料被藏传佛教史书大量引用,且不同程度地波及藏传佛教诸宗派之教义思想,而古今藏人学者对以摩诃衍为首的禅宗的评判也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对此,我们应从汉藏文化交流的语境和汉藏佛教对话的视野中予以审视和考量,以便获得客观公正的结论。
班班多杰
关键词:禅宗藏传佛教后弘期
《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四
2011年
文章将笃补巴·西饶坚赞所引用的佛教藏译经论的内容与相应的汉文译文进行对照、校读,指出其异同。这一部分内容引用佛教经、论很多,笃补巴通过这些印度佛教的经、论来进一步论证觉囊派他空见教义的活水源头。
班班多杰
关键词:《山法了义海论》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