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林

作品数:13 被引量:91H指数:6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厌氧
  • 2篇溶解氧
  • 2篇脱氮
  • 2篇中试
  • 2篇硝化
  • 2篇滤池
  • 2篇课程
  • 2篇环境工程
  • 2篇环境工程专业
  • 2篇教学
  • 2篇反硝化
  • 2篇废水
  • 2篇
  • 2篇处理技术
  • 1篇低溶解氧
  • 1篇低氧
  • 1篇低氧条件
  • 1篇学科
  • 1篇学士
  • 1篇学士学位

机构

  • 13篇同济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郑州市规划勘...
  • 1篇中央研究院
  • 1篇上海市政工程...
  • 1篇上海水业设计...

作者

  • 13篇王林
  • 12篇李咏梅
  • 3篇谢丽
  • 1篇王志伟
  • 1篇盛国平
  • 1篇陆斌
  • 1篇刘佳
  • 1篇洪天求
  • 1篇崔康平
  • 1篇王巧英
  • 1篇杨殿海
  • 1篇强璐
  • 1篇吴兴海
  • 1篇张静
  • 1篇王文瀚
  • 1篇徐静

传媒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高教学刊
  • 1篇环境教育
  • 1篇四川环境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给水排水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多媒体与...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工业园区废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被引量:11
2016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园区的数量不断增加,由此导致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由于工业园区的废水成分复杂、水质差异较大且具有一定的毒性,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很难对其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往往需要辅以物理法和化学法。阐述了工业园区废水特性的基础上,以食品、化学、纺织和冶金工业园区等4大典型工业园区的废水处理为例,对工业园区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动态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其他工业园区的废水处理提供借鉴。
王林李咏梅杨殿海张静强璐
关键词:工业园区废水处理
改进型人工快渗系统处理村镇污水效能研究——水力负荷周期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在传统人工快速渗滤(CRI)系统的基础上,构建非饱水层、饱水层两段式改进型CRI系统,并以玉米芯作为饱水层的固体碳源,探究了水力负荷周期(3,6和12h)对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效能的影响,分析了其微生物机理.结果表明,改进型CRI系统的最佳水力负荷周期为6h,系统出水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氮和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为5.40,0.91,5.59与0.47mg/L,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微生物分析结果表明,系统COD的去除与硝化作用发生在系统的非饱水层,Prote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是有机物代谢主要的功能微生物,Nitrospirae是主要的硝化功能菌.饱水层的功能微生物Chloroflexi降解玉米芯为反硝化过程提供了充足的碳源,并且携带高丰度的反硝化关键功能基因促进了饱水层的反硝化过程.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现村镇生活污水的提质增效提供依据,还可以为改进型CRI系统强化村镇生活污水的处理提供技术支撑.
孙启雅王林李咏梅
关键词:水力负荷周期村镇生活污水
化学工业园区混合废水深度处理工艺技术集成与示范被引量:5
2013年
针对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混合化工废水深度处理需求,开发了集成工艺技术,包括混合工业废水SBR处理系统的优化技术、生物滤池与组合人工湿地深度处理技术,并进行综合示范,示范工程处理出水的主要水质指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V类水体标准。通过示范,形成了化学工业园区混合废水减排的关键技术方案,减轻了工业废水排放对巢湖的污染。
李咏梅王林崔康平洪天求盛国平
关键词:混合废水生物处理技术
中试鸟粪石流化床反应器回收污泥强化厌氧释磷上清液中的磷及产品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为了探究鸟粪石结晶成粒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及回收的鸟粪石产品作为缓释肥的可能性,利用大规模中试鸟粪石流化床反应器(25 m^(3)·d^(-1))处理天津市某污泥厂污泥强化厌氧释磷上清液,探究不同培养时间下鸟粪石结晶成粒情况并系统分析收获的鸟粪石颗粒品质。结果表明,在反应周期内,磷回收率达到95%,鸟粪石颗粒平均粒径随反应时间逐渐增大,由最初的0.340 mm增至0.563 mm,纯度均在90%左右,颗粒形貌呈不规则短柱状。采用visual Minteq3软件模拟、X射线衍射光谱(EDX)分析和拉曼光谱等手段进行分析发现,鸟粪石颗粒含有无定形磷酸钙(ACP,Ca3(PO4)2·x H2O)、碳酸钙(CaCO3)及少量有机物等杂质沉淀。回收的鸟粪石颗粒中Pb、As、Cr等重金属含量均低于现行国家化肥控制标准(GB/T 23349-2009)限值,Hg和Cd均未检出。因此,该中试工艺中的鸟粪石有较好的回收利用价值。经济分析结果表明,鸟粪石结晶成粒技术回收每吨污泥厌氧消化上清液中磷的成本为0.46元。
孟勇彪李志王林李咏梅
关键词:鸟粪石
“双碳”背景下环境类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化教学探索--以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被引量:22
2022年
通过模块化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置,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授课方法,并通过线下和线上考评等多元化考评方式,使授课效果在达到课程目标的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也得到同步提升。
王林李咏梅谢丽吴冰徐静平倩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授课效果授课方法环境类专业课程目标
关于“环境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士学位项目建设的思考
2025年
“环境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士学位项目旨在培养具有理工融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能解决复杂环境问题并掌握现代数理统计和大数据处理能力。该项目依托同济大学环境工程(A+学科)和数学与应用数学(国家特色专业)两大优势学科,探索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项目设置融合型课程体系,由两学科教师联合开设,将数学知识融入环境工程领域。毕业生需完成规定的双学位培养要求,达到理工融合、问题导向和数学基础强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该双学士学位项目是推进环境工程学科与数学、化学、材料和生命科学等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环境+”人才的积极尝试。
宫徽谢丽李咏梅王林刘佳王志伟
关键词:双学士学位环境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生态文明教学改革
碳源类型对不同滤料反硝化滤池运行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研究了石英砂和生物陶粒为填料的2种反硝化生物滤柱在分别以甲醇和乙酸钠为碳源时的反硝化效果。结果表明,甲醇比乙酸钠更适用于作为两种滤柱的反硝化碳源。控制C/N为4和水力负荷1.5 m^3/(m^2·h),甲醇为碳源时,石英砂滤柱出水COD、NO_3^--N和TN的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80.9%、88.6%和73.7%;生物陶粒滤柱对COD、NO_3^--N和TN的去除率平均值分别为79.9%、93.0%和77.1%。此外,相比于乙酸钠作为碳源,甲醇为碳源出水更稳定,并且出水几乎没有NO_2^--N的积累。作为反硝化滤柱填料,生物陶粒优于石英砂,相同条件下,生物陶粒滤柱生物量更多,污染物去除效果更好。经济分析表明,甲醇作为碳源可以大大节约处理成本。
张浩浩吴兴海王林李咏梅
关键词:生物陶粒乙酸钠
游学类通识课程中外环境概览的海外实践与探索——以同济大学佛罗伦萨海外校区为例
2024年
中外环境概览是同济大学基于佛罗伦萨海外校区在2023年新开设的游学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使非环境专业的本科生在了解国内环境治理现状及主流环境治理技术的基础上,走出国门了解欧洲的环境治理理念、环境治理设施及主要的治理技术。通过水、气、固等模块化知识内容讲解,结合典型案例解析、实践参观和专题研讨,打通“理论学习-海外认知实践-国际文化交流”教学链。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知、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家国情怀及全球胜任力。
王林李咏梅谢丽吴冰吴秀芝平倩
关键词:通识课程环境学科实践教学
OBE理念在环境工程毕业实习生产实践环节中的探索及应用研究——以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被引量:7
2020年
工程教育认证是评价国内工科专业本科生能否收到国际认可的重要依据,将工程教育认证的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运用于专业教学有助于保证教学效果的达成。本论文以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生产性实践环节为例,通过对目前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性措施,保证毕业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
王林陆斌王巧英
关键词:环境工程
富磷污泥厌氧消化磷释放与回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4年
生物强化除磷(EBPR)工艺会产生大量的富磷污泥。富磷污泥中的聚磷菌(PAOs)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吸收外界碳源并释放大量正磷,高浓度的磷会对厌氧消化系统中厌氧微生物的代谢产生影响,使得消化过程更加复杂。富磷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会产生磷、氮、有机物和金属离子等物质,其中磷的回收利用可以减少磷矿资源的开采,从而实现磷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因此,研究富磷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磷的变化规律,既为厌氧消化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又为磷的资源化回收利用提供参考。对富磷污泥厌氧消化释磷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磷回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向。
王文瀚王林李咏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