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雄 作品数:21 被引量:57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上海理工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轻工技术与工程 文化科学 更多>>
超临界提取的桑叶液对与乳腺肿瘤细胞混合培养体系中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桑叶液对与乳腺癌肿瘤细胞(MDA-MB-231)共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2C)增殖、迁移、凋亡及其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用Transwell建立与肿瘤细胞共培养HUVEC-2C模型,实验分为单独培养HUVEC-2C组,细胞共培养组和添加高、中、低剂量桑叶液实验组,利用CCK-8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与肿瘤共培养的HUVEC-2C的增殖情况;用24孔transwell迁移小板培养观察HUVEC-2C与肿瘤共培养的情况下,HUVEC-2C的迁移情况,实验组分为共培养组和高剂量组;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与肿瘤细胞共培养的HUVEC-2C凋亡状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共培养体系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泌影响,实验分为共培养组和高、中、低剂量实验组。结果桑叶液对HUVEC-2C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并随着桑叶液浓度的增加而抑制能力增强,在桑叶液浓度为0.1、0.05、0.025g/m L时,与共培养组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桑叶液浓度为0.1g/m L时,其对HUVEC-2C增殖抑制率较为明显;通过观察Transwell小室,并与共培养组相比较,添加了桑叶液的HUVEC-2C的迁移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到桑叶液能够促进HUVEC-2C凋亡;且能够抑制共培养体系中的VEGF的表达。结论桑叶能够抑制与肿瘤细胞共培养的HUVEC-2C的增殖、迁移以及促进HUVEC-2C的凋亡,达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目的,其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的表达有关。 王志雄 张俊利 缪伟伟关键词:桑叶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肿瘤细胞 共培养 桑叶液对乳腺癌肿瘤细胞MDA-MB-231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2015年 该文应用CCK-8、Western blot和ELISA等细胞检测技术研究桑叶液对人乳腺癌肿瘤细胞MDA-MB-231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部分因子的影响及其抑制肿瘤可能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桑叶液对乳腺癌肿瘤细胞MDA-MB-231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P<0.05);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经桑叶液处理过的乳腺癌肿瘤细胞凋亡的数量有显著性增加(P<0.01);桑叶液能够阻碍肿瘤细胞周期的进程,阻止其有丝分裂;桑叶液能够调节MDA-MB-231部分因子的表达水平。其中促细胞凋亡因子caspase-3,caspase-9会随着桑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对VEGF则呈现出反向调节作用。 王志雄 高剑文 缪伟伟关键词:乳腺癌肿瘤 细胞周期 CASPASE-3 CASPASE-9 桑叶对乳腺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4 2015年 本文通过流式细胞仪(FCM)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来研究桑叶对乳腺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ECs)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及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影响.FCM分析表明,桑叶中有效成分能够诱导异常增殖的内皮细胞凋亡,使细胞周期停滞在DNA合成期,有效阻止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P<0.05);ELISA法结果表明,VEGFR-2的表达受到明显的抑制(P<0.05).以上结果证实桑叶能够有效促进乳腺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影响其细胞周期的分布、抑制乳腺癌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的表达,对其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王志雄 高剑文 缪伟伟关键词:桑叶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周期 老年跌倒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5 2018年 跌倒是老年人意外致死的首因,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所以近年来对跌倒检测的研究一直是热门领域。当前跌倒检测主要包含跌倒的事后检测以及跌倒预测两类,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通过对跌倒事后检测以及跌倒预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介绍,讨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对该领域的后续研究有所帮助。 周闯 傅珈豫 雷中贵 王志雄关键词:跌倒检测 老年人辅助站立椅运动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8 2018年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老年人能够维持正常生活的能力是整个社会所关心的。而起立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运动,想完成这一运动对老年人来说又是相当困难的。因此市场上从辅助站立角度设计的辅助站立座椅便应运而生。对市场上大多产品进行考量发现在辅助站立过程中老年人的舒适性及安全性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过慢的辅助速度对老年人的膝关节有较大的损伤,而过快的辅助速度又会导致老年人在辅助完成阶段前倾跌倒。为使老年人能够安全舒适的起立,本研究通过vicon步态采集系统采集人体在起立过程中人体重心的速度变化情况以及人体前倾跌倒速度阈值实验重心速度的变化来实现。 雷中贵 傅珈豫 周闯 王志雄桑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研究桑叶对肿瘤血管生成中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用CCK-8试剂盒测定HUVEC-2C细胞数量的变化;用Transwell转移小室研究HUVEC-2C细胞迁移情况;用包被Matrigel的24孔板来培养HUVEC-2C细胞观察其管腔形成情况。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设置3个复孔,在实验组中加入桑叶浸出液。观察桑叶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桑叶液可抑制HUVEC-2C细胞的增殖能力,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长而增强。在浓度为100、50、25 mg/mL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浓度为100 mg/mL的桑叶液时细胞增殖抑制率可达到37.6%。通过观察Transwell小室,与对照组比较,添加了桑叶液的HUVEC-2C细胞,其迁移能力受到一定的制约作用。Matrigel实验中,与未加入桑叶液的HUVEC-2C细胞所形成的较完整的环状结构比较,加入桑叶液的HUVEC-2C细胞在管腔形成方面受到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桑叶液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对肿瘤血管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 王志雄 高剑文 缪伟伟关键词:桑叶 肿瘤血管 内皮细胞 增殖 管腔形成 聚羟基脂肪酸酯和聚酰胺-胺树状高分子构筑的经皮给药系统 被引量:1 2014年 背景:聚羟基脂肪酸化合物具有黏着性及与药物分子混合、分散的特性,可作为体外给药剂型的基质;树状高分子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作为药物的载体。目的:将聚羟基脂肪酸化合物与聚酰胺-胺树状高分子混合,构筑能够促进难溶型药物的透皮的经皮给药系统。方法:将恶臭假单胞菌KT2442在含有NH4Cl的培养基中30℃培养72 h,然后在培养体系中添加5 g/L辛烷酸培养24 h,用氯仿抽提聚羟基脂肪酸化合物。各取10 mg聚羟基脂肪酸化合物基质与含聚酰胺-胺与苯乙胺树状高分子的聚羟基脂肪酸化合物基质,分别与5 mg磺酰胺衍生物Tamsulosin混合,构建经皮给药系统;同时构建体外渗透研究装置,研究基质促进药物渗透的效果。X射线衍射分析Tamsulosin、聚羟基脂肪酸化合物基质、基质聚羟基脂肪酸化合物-Tamsulosin及含聚酰胺-胺树状高分子聚羟基脂肪酸化合物基质-Tamsulosin的内部原子空间分布状况。结果与结论:聚羟基脂肪酸化合物及聚羟基脂肪酸化合物与聚酰胺-胺树状高分子的混合物都能作为经皮给药的基质,促进难溶药物的透皮作用;并且在相同的条件下,聚羟基脂肪酸化合物与聚酰胺-胺树状高分子的混合物作为基质的经皮给药系统能够满足药物的临床血药浓度。聚羟基脂肪酸化合物与聚酰胺-胺树状高分子的混合物能够使模型药物很好地晶体化并呈现高度有序的方向性。 缪伟伟 王志雄 张俊利 大野優子关键词:生物材料 缓释材料 聚羟基脂肪酸酯 经皮给药系统 基于CART免疫治疗方法用PHA包裹pomalidomide构筑医用纺织品功能后整理剂 2020年 利用中链聚羟基脂肪酸酯(mcl-PHA)的黏着性作为后整理剂基质,构筑含有pomalidomide经皮给药的后整理剂,并用其整理纺织品。通过后整理剂缓释pomalidomide及透皮吸收改善CAR T细胞治疗实体瘤的效果。使用mcl-PHA作为基质构筑经皮给药系统,检测药物透皮量;并使用CD133-CAR T细胞作为效应细胞,U251 CD133-OE luc(转入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且过表达CD133的人胶质瘤细胞)作为靶细胞,探究pomalidomide是否可以在体外调节CAR T细胞的功能。结果表明:mcl-PHA构筑的具有经皮给药功能的后整理剂具有缓释、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功能,且药物量能达到体外实验的需求;pomalidomide可显著增强CD133-CAR 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并提高CD133-CAR T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mcl-PHA作为后整理基质构筑的含有pomalidomide药物系统的医用纺织品联合CAR T细胞治疗可能成为实体瘤治疗的一种新策略。 王志雄 刘慧 刘慧 缪伟伟 娜日苏关键词:POMALIDOMIDE 后整理剂 超临界二氧化碳法萃取桑叶中总黄酮工艺研究 被引量:7 2017年 为了探索超临界二氧化碳法萃取桑叶中总黄酮提取的最佳方案,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依次用响应面法考查萃取压强、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以及夹带剂无水乙醇的流速对桑叶中总黄酮得率的影响,优选出桑叶黄酮类化合物在使用超临界萃取装置时提取的最佳工艺。结果显示:响应面法的最佳萃取条件为:压力26 MPa,温度50℃,时间3 h,流速2.5 m L/min,最佳条件下总黄酮得率为6.21%±0.05%。 石仝雨 缪伟伟 王志雄关键词:桑叶 超临界萃取技术 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作用 被引量:6 2019年 为了研究基于蓝墨云班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对分子生物学的教学是否有显著的促进效果,首先设立了蓝墨云班课混合教学实验组和传统教学对照组两组学生,根据蓝墨云班课软件系统的特点对蓝墨云班课混合教学实验组的课程进行相应改造,并根据教学经验,建立相应的学习评价模型。最后对蓝墨云班课混合教学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教学成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蓝墨云班课混合教学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课程教学效果。 缪伟伟 刘萌芳 崔俐俊 王志雄 大野優子关键词:分子生物学 混合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