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凯
- 作品数:7 被引量:143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灰色关联的动态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使用1995-2011年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工业先进程度、城市化率、贸易密度等7个因素对中国人均CO2排放的影响程度及动态变化。主要结论为:1995-2011年,GDP每增加1万元,能源消费增加3.39吨标煤,CO2排放增加10.56吨;对中国人均CO2排放影响程度较大的因素,初期是能源结构、工业先进程度和贸易密度,后期是能源强度、城市化率和产业结构;人均GDP、能源强度、城市化的影响在增大,能源结构和工业先进程度的影响逐渐下降,产业结构和贸易密度的影响呈波动趋势。以上结论为我国制定和完善低碳发展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 王常凯
- 关键词:碳排放灰色关联影响因素
- 中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驱动因素研究被引量:45
- 2015年
- 本文利用2001-2011年中国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中国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创新经费投入对创新能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创新人员投入虽然数量众多,但抑制了制造业科技创新;外商直接投资阻碍了专利申请量的提升,但促进了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的增加;产权结构对制造业科技创新有着显著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在创新上有更高的积极性;政府支持促进了制造业科技创新;企业盈利能力提升了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
- 李廉水张芊芊王常凯
- 关键词:制造业
-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动态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中国制造业经济总量和碳排放双双增长迅速。本文使用1995-2010年中国制造业相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动态分析了制造业发展程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城镇化率和研发强度等6个因素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主要结论为:中国制造业CO2边际排放波动上升;城镇化率和产业结构是对制造业碳排放影响程度最大的两个因素,其次是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发展程度;从时序来看,城镇化率、能源强度和发展程度对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增强,而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影响比较稳定;研发强度对碳排放的影响不明显。以上结论为我国制定和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 王常凯
- 关键词:制造业碳排放灰色关联
- 中国电力碳排放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56
- 2015年
- 电力碳排放占中国碳排放总量比重较大,因此研究电力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减排政策对中国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1991-2012年电力相关数据,分析了电力碳排放的动态特征,发现电力消费及其碳排放与GDP同步变化,中国电力生产的能源转换效率在提高,电力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煤炭的使用;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方法,不仅考虑电力生产过程,而且考虑电力输配环节和电力终端消费活动对碳排放的影响,从而把中国电力碳排放增长分解为排放因子、能源结构、电力结构、转换效率、输配损耗、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电力强度、生活消费等10个影响因素。分解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是促使电力碳排放增长的最大因素,意味着中国电力碳排放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使得电力消费增加,驱动了电力碳排放增长;生活消费也是电力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人口规模、输配损耗、能源结构、电力结构、排放因子等因素也是正向效应,但影响程度较小;产业部门电力强度下降和能源转换效率提高是抑制电力碳排放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电力结构也抑制了电力碳排放增长,但影响程度较小。基于以上结论,中国需要从电力生产、输配、消费等环节入手控制电力碳排放。
- 王常凯谢宏佐
- 关键词:LMDI影响因素
-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中指标规范化方法的修正被引量:28
- 2016年
- "纵横向"拉开档次综合评价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应用中指标规范化方法存在缺陷:横向上的序关系虽能保持,但在纵向上破坏了原有的序关系,违背了"保序"原则。文章对此进行修正,提出了"整体规范化,分时标准化"指标规范化方法,即无量纲化时针对指标所有时间的数据进行,标准化时针对指标的某一时间进行。最后对两种规范化方式举例进行对比说明。
- 王常凯巩在武
- 关键词:综合评价
- 中国制造业新型化动态特征及收敛性研究
- 本文在制造业“新型化”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制造业“新型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得到制造业新型化综合指数,并依据该指数分析行业和区域制造业“新型化”的动态特征;分析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环境保护能力、...
- 王常凯
- 关键词:制造业动态特征收敛性
- 文献传递
- 结构、强度、规模与电力碳排放——基于LMDI分解方法的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利用1996—2012年中国电力生产和消费数据,基于电力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建立电力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并通过LMDI分解方法测算这些因素对碳排放影响的程度和方向。结果表明,1996—2012年,正向驱动因素主要有经济规模、生活消费、人口规模,贡献率分别109.51%、14.63%、7.92%;负向驱动因素主要是转换效率和电力强度,贡献率分别为-19.32%、-13.24%。经济规模效应是使得电力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而转换效率效应则是减少碳排放的最大力量。
- 王常凯崔维军
- 关键词:LM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