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血压
  • 7篇高血压
  • 6篇动脉
  • 6篇动态血压
  • 5篇心律
  • 5篇心律失常
  • 5篇血管
  • 5篇原发性
  • 5篇冠状
  • 5篇冠状动脉
  • 4篇疗效
  • 3篇电图
  • 3篇心病
  • 3篇心电
  • 3篇心电图
  • 3篇心肌
  • 3篇原发性高血压
  • 3篇造影
  • 3篇肿瘤
  • 3篇疗效观察

机构

  • 27篇包头医学院第...
  • 5篇包头市第四医...
  • 2篇包头医学院第...
  • 1篇杭州医学院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包钢集团第三...

作者

  • 28篇王峰
  • 11篇吴国霞
  • 10篇闫旭龙
  • 7篇王增帅
  • 7篇金刚
  • 6篇路培基
  • 6篇丁燕程
  • 6篇孙刚
  • 6篇王绍贞
  • 4篇冯美云
  • 4篇刘民杰
  • 4篇陈玉林
  • 3篇孙丽蓉
  • 3篇王丛
  • 3篇阎旭龙
  • 3篇张嫄源
  • 3篇王彦隆
  • 3篇陈梅
  • 3篇李玉兰
  • 3篇王秋枫

传媒

  • 4篇内蒙古医学杂...
  • 2篇包头医学
  • 2篇高血压杂志
  • 2篇中国循环杂志
  • 2篇包头医学院学...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2篇江苏实用心电...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中国临床药学...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国中医药咨...

年份

  • 1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5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TM和DCG对心律失常诊断价值和效价的对比
1999年
对间歇出现的以不规律心悸、头晕、黑朦或晕厥为主诉的患者,普通心电图很难捕捉到心律失常。电话传输心电监测系统(TTM)和动态心电图(DCG)的出现增加了其检出的机会。但何者效价好,尚缺资料现介绍如下。
陈玉林刘民杰王秋枫张炎王峰闫旭龙王绍贞俞兰
关键词:心律失常诊断普通心电图黑朦窦速
女性冠心病患者临床及冠脉病变特点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临床及冠脉造影特点。方法对本科自2004年以来行冠脉造影明确为冠心病的71例女性患者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进行总结,并与同期行冠脉造影明确冠心病诊断的247例男性患者做对比。结果女性冠心病患者年龄大,患糖尿病多于男性,典型缺血性胸痛及典型心电图缺血表现少,心功能不全高于男性,有统计学意义。陈旧心肌梗死、陈旧脑梗死、肾功能不全少于男性,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女性冠心病的病人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以多支病变为主,单支病变较少,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冠心病患者病变严重,心衰发生率高,应积极进行治疗,以改善其预后。
吴国霞张嫄源金刚王峰王增帅
关键词:女性冠心病冠脉造影特点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2005年
目的:观察我院自开展射频消融术以来对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7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在我院住院行射频消融根治术,对其成功率、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47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中,1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4例慢—快型,1例快—慢型,1例慢—慢型;29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3例左侧旁道,16例右侧旁道,2例室性心动过速(VT)。射频消融成功率95.7%,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2.13%,复发率2.13%。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仍是目前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
王峰闫旭龙王增帅冯美云路培基
关键词:快速心律失常
电话传输心电监测系统和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诊断效价的对比研究
1998年
对间歇出现的以不规律心悸、头晕、黑嚎或晕厥为主诉的患者,普通心电图很难捕捉到心律失常,电话传输心电监测系统(TTM)和动态心电图的出现增加了对引起这些症状心律失常的检出机会,但何者效价好,尚缺乏资料,现就我们做的一些工作介绍如下。
陈玉林刘民杰王秋枫张焱王峰闫旭龙王绍贞俞兰
关键词:心律失常心电监测动态心电图效价电话传输普通心电图
氢氯噻嗪与氯沙坦或培哚普利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的比较
2005年
目的:比较联合应用氯沙坦和氢氯噻嗪与培哚普利和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比 较。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为1-2级,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选用每天氯沙坦50mg和氢氯噻嗪 12.5mg;另一组选用每天培哚普利4mg与氢氯噻嗪12.5mg。以基线值与用药4周末血压的平均变化作为疗效指标,并 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安全性评估。结果:两治疗组第4周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均较治疗前降 低,治疗后两组间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咳嗽发生率氯沙坦和氢 氯噻嗪组(3.44%)低于培哚普利与氢氯噻嗪组(12.90%),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氯沙坦和氢氯噻嗪与培哚 普利和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降压疗效相似,但前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
王峰赵玉环吴国霞丁燕程路培基
关键词:氯沙坦氢氯噻嗪培哚普利原发性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与高血压病预后的关系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 (ABP)及偶测血压 (CBP)与高血压预后的关系。方法 :2 2 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入选时分别测量基础状态下ABP及CBP、并根据白昼舒张压水平分为高、中、低 3个亚组 (HL、ML、LL) ,然后长期随访观察与高血压病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结果 :平均随访 38个月 ,发生各类“事件”者 2 6例 ,单因素分析表明 :“事件”组各项ABP参数明显高于“非事件”组 (P <0 0 5~ 0 0 1) ,而 2组CBP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LL、ML、HL 3个亚组中“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2例 10 0人年、3 4例 10 0人年及 6 3例 10 0人年。多因素分析显示 :SBP节律、夜间SBP水平及总胆固醇 (CT)水平为高血压患者“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分别为RR =3 0 8、RR =1.2 6、RR =1.4 9(P <0 0 5~ 0 0 1)。结论 :ABP在判断高血压预后方面较CBP更具有临床意义 ,较高的ABP水平提示不良的预后 ,SBP节律、夜间SBP水平是预测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
孙刚阎旭龙王峰孙丽蓉吕文丽武灵英
关键词:血压测定高血压预后
三腔起搏器成功安装1例
2007年
王增帅金刚吴国霞王峰闫旭龙
关键词:三腔起搏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功能改善同步化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特点
2001年
王峰丁燕程路培基
关键词:青年人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生率
缬沙坦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不能耐受患者中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研究缬沙坦对因持续性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等不良反应被迫停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抑制剂的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2 0 0例因持续性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等不良反应及肾功能不全 ,不能用ACE抑制剂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 10 0例。治疗组予缬沙坦 80mg,po ,qd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 :高血压患者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吲达帕胺、美托洛尔。 2组中心力衰竭患者用利尿剂、洋地黄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溶栓治疗 ,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亦行相应的治疗。 2组服药 4wk以上对比观察持续性干咳、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等的出现情况。垂直对比观察肝、肾功能的变化。同时观察血压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未见持续性干咳、皮疹的患者 ,3例患者出现轻微咳嗽 ,未因此而停药 ;对照组有 2例轻微咳嗽的患者。用缬沙坦前后BUN ,Cr变化无显著性 ,肝功能损害未见加重 ,2例患者服缬沙坦后水肿加重。高血压患者用缬沙坦前和 2wk后的SBP分别是 (15 8± 17)mmHg(1mmHg =0 133kPa)和 (139± 14 )mmHg ,P <0 0 1;DBP分别是 (10 1± 14 )mmHg和 (86± 13)mmHg,P <0 0 1。但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因干咳等被迫停用ACE抑制剂的患者服用缬沙坦是安全的 。
陈玉林云冠峰刘民杰叶倩丁燕程王峰马宏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药物不良反应
凝血酶治疗消化道出血35例疗效观察被引量:1
1997年
路培基王峰胡建光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凝血酶疗效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