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在临床诊断中的广泛应用给口腔科医生和患者带来了极大便利,但相比传统X线检查,其累积辐射量增加,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的研究CBCT扫描时间对阻生第三磨牙临床诊断及空间分辨率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2月因阻生齿拔除需求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就诊的22~36岁患者30例,采用NewTom 5G的18 s eco(扫描时间2.4 s)、24 s Enhanced(标准模式,扫描时间4.8 s)两种模式拍摄CBCT,以右侧下颌第三磨牙(48)距下颌神经管最近的牙根根尖与下牙槽神经管的垂直距离(n=30)及右侧上颌第三磨牙(18)距上颌窦窦底最近的牙根根尖与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n=20)为测量指标,比较两种模式的准确性、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及空间分辨率。另采用CatPhan 600模体的CTP528模块,仅改变扫描时间,测量NewTom 5G的空间分辨率及模体所受辐射量。结果两种模式右侧下颌第三磨牙距下颌神经管最近的牙根根尖与下牙槽神经管的垂直距离(P=0.738)及两组右侧上颌第三磨牙距离上颌窦窦底最近的牙根根尖距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P=0.26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8 s eco模式的辐射量(DLP1,CTDIvol1)是24 s Enhanced模式(DLP2,CTDIvol2)的一半[DLP1 vs DLP2:(24.78±4.86)mGy·cm vs(50.34±10.08)mGy·cm;CTDIvol1 vs CTDIvol2:(2.75±0.54)mGy vs(5.56±1.16)mGy。P均<0.001]。结论18 s eco模式和24 s Enhanced模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前者辐射量约为后者的一半,在不影响临床诊断的前提下对于阻生第三磨牙可使用18 s eco模式拍摄CBCT,以减少扫描时间及患者所受辐射量。
目的:研究CBCT金属伪影产生的规律及特征,指导临床检查操作诊断,规避伪影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将7根7mm直径一端是螺母的金属圆柱,长轴与X射线方向垂直,置于底部蜡板、下方40mm水、上方30mm空气的储槽中。使用Scanora 3D CBCT扫描重建。结果:观察伪影产生的相互关系,及圆柱与六棱螺母伪影的区别。分析:依据伪影产生大多是X线硬化、容积、空洞效应和衍射散射现象。发现伪影具有九大规律:一,圆形金属个体伪影呈X形放射状;二,多根金属体间产生空洞效应的低密度伪影;三,不同方向伪影相互叠加,重叠越多越强烈;四,不同位点的金属体伪影相互呈直线产生;五,伪影产生以平行于射线方向为主;六,伪影极少产生在空气中;七,金属体间低密度伪影边缘有相对增高的容积效应和散射伪影相伴;八,金属体间的位点,决定X形放射状伪影方向;九,产生伪影多少取决于金属体表形态,及相邻金属体个数和位置。临床常见牙冠、桩钉、牙胶等受形态位置影响,各种散射伪影并存。伪影散射方向随牙弓弧线角度变化,又与相邻高密度物体(包括牙体)组合位点有关。结论:试验发现在CBCT检查时,任何物质都会产生伪影,并具有九大规律。找到这些规律性,有助于CBCT检查时,指导影像工作者对存在有金属物体位的调整,规避伪影影响。并在影像阅读诊断中,充分认识伪影与正常解剖或是病理影像产生的区别,提高影像诊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