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王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手术
  • 3篇疗效
  • 2篇肿瘤
  • 2篇颅脑
  • 2篇脑肿瘤
  • 1篇单侧
  • 1篇对冲伤
  • 1篇对冲性
  • 1篇醒脑
  • 1篇原菌分布
  • 1篇增殖
  • 1篇入路
  • 1篇伤患者
  • 1篇神经功能
  • 1篇神经功能恢复
  • 1篇神经内镜
  • 1篇神经外科
  • 1篇手术方法
  • 1篇手术治疗
  • 1篇锁孔

机构

  • 9篇南阳医学高等...
  • 1篇南阳市第一人...
  • 1篇南阳医学高等...

作者

  • 9篇王博
  • 4篇魏志玄
  • 3篇武树超
  • 2篇崔群建
  • 1篇朱春伟
  • 1篇孙杰
  • 1篇冯涛
  • 1篇贾西中
  • 1篇胡成旺
  • 1篇邓倩
  • 1篇柳德学
  • 1篇潘瑞华
  • 1篇李新茂
  • 1篇朱苹
  • 1篇史博
  • 1篇张婷

传媒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罕少疾病杂志
  • 1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 1篇医学信息
  • 1篇山西卫生健康...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外侧裂池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
2010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颅内蛛网膜囊肿是一种非肿瘤性良性病变,一般认为有症状的需手术治疗,但对术式尚无统一认识。我科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共收治外侧裂池蛛网膜囊肿(LAC)34例,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疗效满意。
王博朱苹
关键词: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方法疗效满意
miR-145联合替莫唑胺对U251胶质瘤细胞恶性行为的影响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研究miR-145联合替莫唑胺对胶质瘤细胞恶性行为的影响。方法:将miR-145类似物及抑制剂转染入U251胶质瘤细胞,通过RT-q PCR法检测细胞内miR-145表达水平;并联合替莫唑胺处理细胞,检测不同处理组U25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miR-145类似物联合替莫唑胺处理组的细胞恶性行为明显低于单纯使用miR-145类似物或替莫唑胺处理组,miR NA-145类似物联合替莫唑胺处理组的U251细胞增殖率、细胞迁移率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11.42±6.13)%(t=16.821,P<0.05)、(21.47±10.68)%(t=7.835,P<0.05)、侵袭试验检测细胞为(510.2±189.5)个,显著低于对照组(t=7.128,P<0.05)。结论 :miR-145可增强替莫唑胺对U251细胞的体外恶性行为的抑制。
李新茂魏志玄张婷刁新锋王博朱春伟
关键词:胶质瘤MIR-145替莫唑胺增殖
神经外科颅脑手术肺部多重耐药菌分布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25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外科颅脑手术后患者肺部多重耐药菌(MDR)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分析与MDR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纳入2021年7月至2024年7月在本院接受颅脑手术的例神经外科患者108例。研究对象为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症状并经微生物培养确诊的患者。所有患者的痰液或气管吸引物样本均经过VITEK 2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研究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手术类型、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使用情况等临床数据。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筛选潜在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确定与MDR感染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108例患者中,共分离出142株病原菌,其中多重耐药菌占57.75%(82株)。主要病原菌包括鲍曼不动杆菌(36.66%)、肺炎克雷伯菌(23.87%)、大肠埃希菌(16.21%)和铜绿假单胞菌(13.4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65.89%,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71.23%,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53.66%,而对多粘菌素B的敏感率为90.23%。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为56.42%,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63.21%,对氟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60.66%,而对多粘菌素B的敏感率为89.48%。单因素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时间≥7 d、ICU住院时间≥14 d、术前使用广谱抗生素、糖尿病、年龄≥65岁、BMI≥25、是否存在高血压、冠心病以及术后并发症与MDR感染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时间≥7 d(OR=2.89,95%CI:1.47-5.68,P=0.002)、ICU住院时间≥14 d(OR=2.70,95%CI:1.31-5.55,P=0.007)、术前使用广谱抗生素(OR=6.31,95%CI:2.56-15.55,P<0.001)以及术后并发症(OR=2.94,95%CI:1.26-6.84,P=0.013)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外科颅脑手术
青红娜王博朱兆仙
关键词:神经外科颅脑手术多重耐药菌病原菌分布抗生素耐药性
神经内镜下经额锁孔入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安全性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究神经内镜下经额锁孔入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02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设为49例对照组(显微镜下经颞锁孔入路)与53例研究组(神经内镜下经额锁孔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血肿清除率、神经功能(GC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MBI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住院时间及血肿清除率相比无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P<0.05);两组术后神经纤维束各向异性值、相对各向异性值均比术前高,且研究组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术后GCS评分、MBI评分均比术前高,且研究组术后GCS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再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额锁孔入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患者术中出血,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
王阔武树超魏志玄谢宗新王博
关键词:基底节区脑出血神经内镜锁孔入路神经功能
基于脑实质室管膜瘤下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关联性探究
2016年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脑实质室管膜瘤的核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术后病理证实的20例脑实质室管膜瘤患者,术前对所有的患者实施MRI平扫与增强扫描,以期分析患者的MRI表现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20例患者中,11例为肿瘤患者并以囊性为主,且均位于幕上。其中,肿瘤囊性部分的MRI表现为均匀较长T1和T2信号,与此同时,肿瘤的实性部分呈现出等及稍长的T1和T2信号,且该肿瘤的病理类型表现为室管膜瘤。另外,9例患者表现为以实性为主的肿瘤,其中6例实性肿瘤为幕上,且其MRI呈现出长短不均匀的T1和T2信号,而该肿瘤的病理类型表现为间变型的室管膜瘤;其余3例实性肿瘤为幕下,且其MRI呈现出稍长的T1信号和长短不均匀的T2信号,这3例肿瘤患者中,2例患者为间变型室管膜瘤,另1例患者为室管膜瘤。此外,对于所有患者的肿瘤增强扫描,16例患者的肿瘤表现为环形强化,4例患者的肿瘤表现为不均匀实性强化。结论研究发现,肿瘤主要以实性为主和以囊性为主,且能够反映出各自的病理类型,同时这些肿瘤的MRI能够表现出各自的特征。
王博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脑肿瘤
不同治疗方法对转移性脑肿瘤疗效的对比分析
目的:研究对比不同方法治疗转移性脑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40例转移性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四组,每组均为60例,分别记为A组、B组、C组和D组,其中A组患者实施伽马刀照射...
王博
关键词:不同治疗方法转移性脑肿瘤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CT定位微创治疗联合羚角钩藤汤对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及GCS评分、Barthel指数变化研究被引量:13
2022年
目的研究CT定位微创治疗联合羚角钩藤汤对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Barthel指数变化。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0年9月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脱水、降颅压常规处理及CT定位微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羚角钩藤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血肿总体积变化,GCS评分,Barthel指数,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67.2%(39/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3%(28/5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3%(57/58),略高于对照组的94.8%(55/58),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T影像检查显示血肿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5),并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升高(P<0.05),并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9%(4/58)、8.6%(5/58),观察组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定位微创治疗联合羚角钩藤汤对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满意,能够在保证疗效、安全性的基础上,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贾西中崔群建冯涛孙杰柳德学胡成旺潘瑞华邓倩王博
关键词:CT定位微创治疗羚角钩藤汤疗效
一种用于脑卒中及颅脑损伤患者保健和治疗的中药颈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脑卒中及颅脑损伤患者保健和治疗的中药颈枕,属于中药技术领域。一种用于脑卒中及颅脑损伤患者保健和治疗的中药颈枕,包括表面层和填充在所述表面层内部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艾绒20...
崔群建魏志玄武树超史博王博庞景三张婷
文献传递
术中控制减压术对单侧开颅手术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影响
2023年
目的:探究控制减压技术对单侧开颅手术对冲性颅脑损伤(CCB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侧开颅手术治疗的CCBI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行常规减压技术,观察组行控制减压技术,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围术期脑氧代谢指标、颅内压、脑脊液基质金属蛋白酶-3/9(MMP-3/9)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价患者术后1个月的预后。结果:观察组术中脑膨出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术后5d,观察组CERO_(2)、CaO_(2)、CjvO_(2),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颅内压、MMP-3、MMP-9,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远隔部位再次手术、术后脑梗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观察组预后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其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CBI患者单侧开颅手术中采用控制减压技术,能有效稳定脑代谢,降低颅内压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预后。
王阔武树超魏志玄谢宗新王博
关键词:颅脑损伤对冲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