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
- 作品数:21 被引量:114H指数:6
- 供职机构: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15年云南省临沧市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35
- 2016年
- 目的阐明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临沧市2015年登革热(dengue fever,DF)流行病学特征及登革病毒血清型。方法收集DF病例资料,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并进行登革病毒C/Pre M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15年临沧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11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00例(47.39%),输入性病例111例(52.61%;缅甸输入110例,泰国输入1例)。本地流行地区为耿马县孟定镇,该流行区中埃及伊蚊为优势种,流行月份为7-11月。年龄分布以20~59岁组为主,最小2岁,最大81岁。男女性别比为1.37∶1。职业分布以农民(45.02%)和商业服务(19.43%)居多。211例DF病例从发病到诊断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2.75 d。经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和序列测定,从患者血清中获得7株病毒的C/Pre 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表明,这7株病毒均为登革1型病毒(本地感染5例,缅甸输入2例),均与2014年云南省瑞丽市登革1型病毒以及缅甸、泰国和柬埔寨的登革1型病毒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2015年临沧市发生了输入性和本地感染并存的DF流行,临沧市和缅甸均存在登革1型病毒的流行,来自缅甸北部的DF输入性病例是引起DF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和管理以及蚊虫控制是防止本病再次流行的关键措施。
- 李华昌潘虹冯云邓伟杨贵荣杨平施靖张海林
-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病毒血清型进化分析流行病学
- 云南省2005-201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现状(英文)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为了科学的预防和控制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对云南省2005—201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方法用描述性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对收集自云南省疾病报告系统的肾综合征出血热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260个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报道,其中包括45个临床诊断病例,170个实验室诊断病例和45个疑似病例。根据病例数,将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分布分成4个区:1类区为高发地区,是大理州;2类区为次发地区,是昆明市、楚雄州和红河州;3类区为低发地区,是丽江市、怒江州、曲靖市、玉溪市,昭通市和保山市;4类区为不发地区,是迪庆州、德宏州,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和文山州。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无明显的季节性;40~50岁的农民发病数较多,且男性多于女性;结论大理州及周边地区是肾综合征出血热预防控制的关键地区,特别是40岁以上的男性农民为防控的重点人群。为了搞好肾综合征出血热预防控制,应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减少鼠密度和汉坦病毒双价疫苗的接种。在云南省的部分地区,仍有可能存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暴发流行。
- 杨卫红李文娟周济华潘虹韩茜张云智
-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
- 2013年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监测2013年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人间疫情和宿主动物,分析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居民区用鼠笼法、野外用鼠夹法,进行鼠密度监测,采集人血清以及宿主动物肺脏组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汉坦病毒(HV)抗原或抗体检查,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2013年云南省共报告HFRS病例95例,其中实验室诊断81例,临床诊断14例,发病率0.20/10万;发病季节以5月和12月为主,发病人群以中老年男性农民为主;泸西县、祥云县和大姚县3个监测点秋季人群HV阳性率分别为14.15%、16.00%和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7,P<0.05);3个监测点共捕获12种424只小兽,其中居民区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大绒鼠和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宿主动物HV阳性率为13.21%(56/424),阳性宿主动物为褐家鼠、黄胸鼠、大绒鼠、高山姬鼠、中华姬鼠、锡金小鼠、短尾鼩和灰麝鼩。结论滇西地区为HFRS主要发病地区,秋季居民区HFRS的防控更为重要,监测点广泛存在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家鼠型HFRS疫源地,还存在以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野鼠型HFRS疫源地,食虫动物短尾鼩和灰麝鼩也发现HV感染。
- 周济华杨卫红潘虹韩茜冯云张云智
-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宿主动物
- 2015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登革2型病毒暴发疫情的调查研究被引量:20
- 2016年
- 目的 阐明2015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和登革病毒血清型及其传播来源.方法 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并进行登革病毒C/PrM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15年西双版纳州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132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 089例(96.20%)、输入性病例43例(3.80%,来自缅甸38例、老挝3例和泰国2例).本地流行地区主要为景洪市城区和嘎洒镇,该流行区中埃及伊蚊为优势蚊种,流行月份为7-12月.病例年龄分布以20-49岁组为主,最小2岁,最大93岁;男女性别比为1∶1.05.经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和序列测定,从患者血清中获得33株病毒的C/Pr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表明,这33株病毒均为登革2型病毒,其中的泰国输入性病例分离株与本地流行株高度同源,同为一个进化群,并与东南亚和我国福建和广东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近,但与云南省瑞丽市2014年登革2型病毒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远.结论 2015年西双版纳州发生了由登革2型病毒引起的本地登革热流行,来自泰国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是引起本地登革热流行的主要原因,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加强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的监测和管理以及蚊虫控制是防止本病蔓延扩散的关键措施.
- 李园园冯云范建华李鸿斌朱进潘虹李卫平高阳张海林
-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热病毒进化分析流行病学
- 云南省登革病毒血清型和基因型多样性及溯源研究被引量:21
- 2017年
- 目的 阐明2013-2015年云南省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流行株的血清型、基因型及传播来源.方法 从云南省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中提取病毒核酸,通过RT-PCR扩增DENV包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E)基因序列,采用Clustal X、DNAStar和MEGA5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经RT-PCR和序列测定获得了2013-2015年云南省40株DENV的E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和同源性分析表明,15株属于DENV血清型1型(DENV-1),其中14株(瑞丽市11株,临沧市1株,昆明市2株)为基因Ⅰ型(Genotype-Ⅰ,G-Ⅰ),1株(昆明)为G-V;22株属DENV血清型2型(DENV-2),其中瑞丽市10株为G-Ⅰ,西双版纳12株为G-Ⅳ;2株(西双版纳)属DENV血清型3型(DENV-3)的G-Ⅱ;1株(瑞丽市)属DENV血清型4型(DENV4)的G-Ⅰ,这些基因型均是东南亚地区的优势基因型.所有云南株DENV均与缅甸、老挝和泰国等东南亚流行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2013-2015年云南省存在DENV四种血清型及其多种基因型的流行.云南省登革热的传播来源主要为相邻的东南亚国家.应加强云南省边境地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和管理.
- 冯云张海林潘虹范建华刘永华李鸿斌尹小雄朱进李华昌黄瑛
- 关键词:登革病毒E基因血清型基因型系统进化分析
- 云南省保山市蚊虫中检测到基因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调查云南省保山市蚊虫及其自然感染虫媒病毒状况,为蚊媒病毒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年9月采用诱蚊灯法在保山市隆阳区农村人房和畜圈采集蚊虫标本,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用于检测蚊虫标本中黄病毒属、甲病毒属、布尼亚病毒属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乙脑病毒)等相关病毒核酸,阳性者进行C/pr M基因序列测定、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共捕获蚊虫3种8 202只,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和骚扰阿蚊(Armigeres subalbatus)构成比依次为88.50%(7 259只)、11.43%(937只)和0.07%(6只)。蚊虫标本分30批进行RT-PCR检测,14批三带喙库蚊中检测到乙脑病毒核酸,并获得14株乙脑病毒C/pr M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和进化分析表明,14株乙脑病毒与基因Ⅰ型乙脑病毒同在一个进化分支,并与2007年保山市腾冲县和2010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和瑞丽市)的基因Ⅰ型乙脑病毒具有较近的进化关系。结论三带喙库蚊为保山市的优势蚊种和乙脑病毒主要传播媒介,当地存在基因Ⅰ型乙脑病毒流行,此为近10年保山市首次检测到基因Ⅰ型乙脑病毒。
- 张婧李加全冯云韩茜潘虹杨和仙张海林宋志忠
- 关键词:蚊虫虫媒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 2012-2015年云南省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基因进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了解云南省2012-2015年35株狂犬病病毒(RABV)糖蛋白(G)基因的进化特征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在云南省狂犬病流行区采集可疑犬脑组织以及狂犬病患者脑组织和唾液标本,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标本提取病毒核酸,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RABV的G基因序列,用MEGA 5.0软件邻接法(NJ)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经RT-PCR和序列测定获得2012-2015年云南省35株RABV的G基因序列,并与2006-2011年获得的云南省11株RABV及邻省和东南亚地区的15株RABV的G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46株RABV中,除2006年的Tc06株属于China-Ⅵ进化群外,其他45株均属于China-Ⅰ进化群。云南省China-Ⅰ进化群流行株在2006-2015年间每年均有分布,其中,2006-2011年10株,2012-2015年35株,分布于云南省10个州(市)并与来自四川、贵州和湖南省的China-Ⅰ进化群病毒株的进化关系最为接近。China-Ⅵ(Tc06)则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的东南亚进化群病毒株亲缘关系最近。结论 2012-2015年,RABV China-Ⅰ进化群在云南省狂犬病流行区广泛分布,属云南省主要进化群并具较强的传播速率,期间云南省未再发现China-Ⅱ、China-Ⅲ和China-Ⅵ等进化群病毒株的流行。
- 杨卫红冯云章域震潘虹张云智韩茜周济华袁庆虹张海林
- 关键词: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基因进化分析分子流行病学
-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犬类狂犬病监测系统构建与实践的评介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评介2011—2013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犬类狂犬病监测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方法:获知一犬伤多人事件(ADAI)发生,医学干预启动,调查涉事犬、人,采集肇事犬脑组织标本送实验室检测。检测方法为免疫荧光试验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现场调查报告构成了ADAI报告监测系统(ARSS)的数据基础。24 h内,实验室诊断报告提交。同时,收集非ADAI可疑病犬信息并采样。ADAI和非ADAI标本共同构成了有实验室支持的犬类狂犬病监测系统(Lab-CCSS)的材料基础。结果:2011—2013年,共收到89起ADAI报告,乡村地区占94.38%。ADAI肇事犬采样率51.69%(46/89),阳性率91.30%(42/46)。非ADAI可疑犬22只,阳性率59.09%(13/22)。在ADAI中,追踪到336人暴露;其中,≤14岁儿童风险最高,占30.36%,在头面部咬伤者中占80.00%(8/10),多重咬伤者中占40.54%(15/37)。结论:ARSS在疫情期间筛识狂犬病病犬具有高灵敏度,楚雄彝族自治州积累的实践经验对云南省乃至全国犬类狂犬病监测系统的建立具有重要价值。
- 章域震杨卫红张海林冯云周济华潘虹韩茜
- “攻击性”在犬类狂犬病监测和临床诊断中的作用与价值评估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评估“攻击性”作为犬类狂犬病典型症状在监测和临床诊断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 2011-2017年,从云南省收集到可疑狂犬病犬脑组织标本239份,使用DFA检验。将攻击性定义为咬人和动物总数≥2,并按可疑犬咬人和动物数,将可疑病犬分为“0”,“1”,“2”,“3”和“≥4”共5类。结果 239只可疑犬,总阳性率为64.02%;当咬人和动物数=0,1,2,3和≥4时,可疑犬阳性率分别为21.57%、61.76%、73.34%、77.50%和88.37%。当咬人和动物数≥2时,阳性率为78.57%。统计学分析显示:“1”类可疑犬阳性率与“2”和“3”类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本研究结果支持WHO关于“攻击性”定义示例说明(咬两人或更多人或者动物和/或无生命物体),并为犬伤风险评估提供了参考数据。本研究建议未来犬类狂犬病监测项目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在采用WHO目前关于“攻击性”的定义时,并关注咬人或动物数=1的可疑犬,如肇事犬死亡或逃逸,应深入调查其是否有吞食或咬或攻击异物(如石头、木块、移动车辆等)等异常行为。
- 章域震杨卫红张海林冯云潘虹杨丽芬王娟张云智
- 关键词:狂犬病攻击性
- 巴尔通体在滇西南蝙蝠中高度流行并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特征被引量:2
- 2021年
- 蝙蝠是很多病原微生物的自然宿主,全球多项研究表明蝙蝠是巴尔通体(Bartonella species)的主要宿主。为了解滇西南地区蝙蝠中巴尔通体的流行特征,我们于2015–2017年间在云南省4个地区应用网捕法捕获蝙蝠3种305只。经种类鉴定后采集肝脾组织,提取核酸,通过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巴尔通体的tmRNA基因ssrA,并进行测序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172只蝙蝠检出该基因,总感染率为56.4%;其中临沧、西双版纳、保山和瑞丽4个采样点的蝙蝠感染率分别为50.0%(22/44)、61.7%(29/47)、62.1%(18/29)和55.7%(103/185)。中菊头蝠(Rhinolophus affinis)、小菊头蝠(R.blythi)和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i)的感染率分别为50.0%(22/44)、62.1%(18/29)和56.9%(132/232),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135,P=0.567),表明巴尔通体在云南当地的蝙蝠种群中高度流行。定量PCR扩增产物2次扩增后测序获得37个巴尔通体ssrA序列,属于10个系统发育分支,其中1个为伊丽莎白巴尔通体(B.elizabethae)、特利波契巴尔通体(B.tribocorum)和克拉斯诺夫巴尔通体(B.krasnovii)的近缘种。其余序列与已知巴尔通体距离较远,与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其他地域来源于蝙蝠的巴尔通体近缘。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ssrA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11381±0.00928,基因型多样性指数(Hd)为0.985±0.010,形成29个基因型(单倍型),说明云南蝙蝠巴尔通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对本研究标本与全球相关序列的系统发育网络重建,分析全球蝙蝠巴尔通体的地理和宿主分布特征,可以看出巴尔通体与蝙蝠之间存在显著的宿主特异性关联。因此可初步确定蝙蝠-巴尔通体具有协同进化特征,同时受到地理隔离的影响。
- 栗冬梅杨卫红李庆多韩茜宋秀平潘虹冯云
- 关键词:巴尔通体蝙蝠系统发育分析宿主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