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志勤

作品数:12 被引量:26H指数:2
供职机构: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自然主义
  • 2篇肉体
  • 2篇文本
  • 2篇文本建构
  • 2篇阶级
  • 2篇阶级意识
  • 2篇福柯
  • 1篇独白
  • 1篇读解
  • 1篇短篇
  • 1篇短篇小说
  • 1篇对等
  • 1篇血性意识
  • 1篇艺术
  • 1篇艺术创意
  • 1篇艺术创作
  • 1篇意译
  • 1篇异化
  • 1篇音译
  • 1篇幽香

机构

  • 12篇华东理工大学

作者

  • 12篇汪志勤

传媒

  • 4篇世界文学评论...
  • 2篇复旦外国语言...
  • 2篇武陵学刊
  • 1篇国外文学
  • 1篇时代文学(下...
  • 1篇英美文学研究...
  • 1篇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内心深处之原始之地:人性中怪异又黑暗之角落——劳伦斯《菊花的幽香》的象征和自然主义手法新析被引量:2
2013年
劳伦斯初期的短篇小说,如《菊花的幽香》,由于其特有的自然主义手法遭遇了某些批评家和读者的非议,将之归咎于他对“人生怪异而又黑暗的角落和对人性中更为野蛮更为本能方面的关注”。劳伦斯时代的思潮,尤其倾向自然主义,其对他的创作和文艺观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他认为艺术须保持沉默,而这沉默中又蕴含着事物的秘密。以往批评界对“菊香”的读解却忽略了这一点。本文旨在通过对故事文本的评析,援引劳伦斯的文论和各家批评,以揭示贯穿于整篇故事“菊花”的深刻和含蓄的象征意义和劳伦斯所敢于触及的“人的内心深处那块原始的地方”。
汪志勤
关键词:自然主义
权力、性机制和肉体意识视角下《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对比性解读
2013年
福柯关注性或肉体与权力机制的关系,而劳伦斯则关注资产阶级道德对人类肉体生活和血性意识的扼杀。本文以精神一肉体一性机制为主线,对比分析体现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福柯的权力观与劳氏的肉体意识说。
汪志勤
关键词:福柯权力肉体
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的解救主题被引量:13
2007年
本文旨在以散见于劳伦斯文论中的救世说和血性意思说以及他康沃尔创作期的那段背景来分析其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的主题和创作手法,以揭示劳氏笔下梅布尔与乡村医生之间突如其来的、情节上看似异常简单甚至是荒诞的爱情故事的真正用意。
汪志勤
关键词:拯救血性意识灵魂肉体
两极对照下劳伦斯《公主》的文本建构被引量:2
2010年
在中篇小说《公主》中劳伦斯似乎有意使人物和事件周旋于神话和现实世界。此文旨在以各种批评视角以及劳氏的"自然人"和"社会人"的观念来阐释劳氏何以以两极之对照的创作手法,即神话与现实、写意与写实、反讽与悲剧、自然人与社会人等,来构建此小说的文本。文章以此来读解小说中摇摆于两极之间的科林父女异化的生存状态,以揭示劳氏将罗美罗的悲剧置于他与公主的关系中的意义。
汪志勤
关键词:异化
向着死亡的存在——劳伦斯《骑马出走的女人》评析被引量:1
2011年
本文结合原型理论、生命哲学以及文学人类学对印欧人死亡观的考证,从劳伦斯的小说《骑马出走的女人》构成中主观和客观层面来评析其神话化的必然趋势和将主人公推向"向着死亡的存在"的哲学上的和原型的力量,并揭示原型与故事主题宰制下自然主义手法的融合以及对它的超越。
汪志勤
关键词:自然主义神话化
音译与中国文化之探幽
2008年
本文通过对照若干本英汉、汉英以及英文原版词典指出在译介中国传统文化时若干意译之讹误。笔者试图以几本新近出版的翻译论著中的对等原则和不可译性等观点以及已经在英文原版词典中出现的音译为依据,考证中西方在对异族文化的兼容性和排外性上的差异,以揭示译介中国文化音译的重要性。
汪志勤
关键词:音译意译对等非理性
《死去的人》文本建构中劳伦斯的阶级意识被引量:2
2010年
F.R.利维斯在其论著《小说家D.H.Lawrence》中竭力为劳伦斯创作中强烈的阶级倾向辩解。但是,在劳伦斯的某些小说中,人物和情节发展却烙有深深的阶级印迹。在小说《死去的人》中,复活后耶稣的肉体生活走向和结局中的"劳伦斯式的贵族观",鲜明地体现了劳伦斯的阶级意识;在诉诸于神话和将基督教文化同古埃及希腊异教文化的结合上,劳伦斯的贵族观和理想主义在同社会现实碰撞时产生了极度失望。
汪志勤
关键词:阶级意识现实主义自然主义
米利特的女性主义读解与劳伦斯的艺术创意和思想之对抗——《骑马出走的女人》之评析被引量:3
2009年
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中以批驳劳伦斯的男子至上主义而大肆攻击劳伦斯的小说,其短篇小说《骑马出走的女人》也难逃她的鞭挞。其实,这篇小说引发争执的焦点在于女主人公出走后为何走向"色情虐待和邪恶中的死亡"。米氏的女性主义批评和读解,她那激烈而又辛辣的措辞和对文本内容锱铢必较的态度倒也颇具启发性。读者可以换一个视角,暂时不去细究作品的语言或结构,而是深入到艺术家的心灵深处,从其文学创作的整体和思想历程来探索作品的主题、思想性和艺术价值。
汪志勤
关键词:D·H·劳伦斯女性主义艺术创作男女关系
评劳伦斯的《普鲁士军官》中人物关系之多重性被引量:1
2010年
本文拟以男子同性关系、阶级意识或阶级冲突、存在和存在主义三个视角作为切入口,来剖析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普鲁士军官》,揭示一个全知作家文本中的异质多样性,从而解构盛行于学界或读者的心灵中对劳氏作品理解上的某些预设性的前提,并进一步发掘其艺术和思想上的丰富多样性。
汪志勤
关键词:男同性恋阶级意识解构
“关心自己”——福柯视角下劳伦斯作品中的主体性解读被引量:1
2010年
福柯发现:在古代哲人眼中,"自己"就是自我的灵魂,"关心自己"与"认识自己"的关系有其混杂性和动态性的交织,而认识自己就是认识神。劳伦斯的作品体现了一种现代社会"关心自己"的技术即太阳崇拜,它与"认识自己就是认识神"相雷同;在"关心自己"以营造"自然人"之艺术人生上,劳伦斯希望通过宗教得以实现"认识自己",其技术是非理性的;他的"认识自己并最终认识神"具有贵族性特点,并非人人都能为之。
汪志勤
关键词:D.H.劳伦斯米歇尔·福柯主体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