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劼
- 作品数:71 被引量:263H指数:9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岩斜区脑膜瘤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研究被引量:31
- 2012年
- 目的分析岩斜区脑膜瘤影像学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回顾分析318例岩斜区脑膜瘤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岩尖型、海绵窦型、蝶岩型、岩斜型、岩斜海绵窦型、CPA型、斜坡型和广泛型,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入路。结果入组248例,术前KPS评分73.7±10.3。主要入路包括乙状窦前入路(49.6%),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岩前Kawase入路(STrA/KA)(35.1%)。全切(SimpsonI、Ⅱ级)52.4%。前3型主要入路为STrA/KA(53.7%),而后5型则为乙状窦前入路(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461,P〈0.001)。乙状窦前入路的第Ⅵ、Ⅶ和Ⅷ脑神经并发症率较STrA/KA高。随访KPS评分为75.8±26.9,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1,P=0.188),改善57.7%,稳定19.0%。结论岩斜脑膜瘤分型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STFA/KA入路适于前3型,而乙状窦前入路则适于后5型,但仍需术前全面评估,实现个体化治疗,以达到最佳预后。
- 吴震李达郝淑煜王亮林久銮汤劼肖新如贾桂军张力伟张俊廷
- 关键词:脑膜瘤岩斜区乙状窦前入路颞下入路
- 原发性颈静脉孔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总结原发性颈静脉孔脑膜瘤临床表现和手术治疗的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手术治疗原发性颈静脉孔脑膜瘤患者22例,男:女=10:12,平均39.4岁。最常见症状是听力障碍,其次为后组脑神经症状。手术分为乙状窦一球前方、后方及联合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18例,大部切除4例。病理检查4例为WHOII级,恶性(WHOⅢ级)1例。术后神经功能暂时下降,后逐渐改善。共6例肿瘤复发,其中WHOⅡ~III级4例。仅1例恶性脑膜瘤于术后20个月死亡。结论原发性颈静脉孔脑膜瘤中非良性脑膜瘤所占比例高,虽然手术治疗取得很好效果,但仍要注意保护后组脑神经功能。
- 汤劼吴震张俊廷贾桂军肖新如周大彪李德岭张力伟
- 关键词:颈静脉孔脑膜瘤颅底外科
- 舌下神经鞘瘤的诊断与治疗
- 目的提高舌下神经鞘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舌下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生长方式、分型、手术入路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
- 肖新如张俊廷张力伟吴震贾桂军汤劼
- 颅底肿瘤显微治疗技术平台的构建及规范化治疗研究
- 张俊廷吴震贾桂军张力伟肖新如汤劼孟国路王亮郝淑煜李达
- 颅底肿瘤占颅底疾病中80%-86%,约占颅内肿瘤的30%-35%。颅底位置深在,涉及重要血管神经,解剖复杂,侵袭范围广泛,以往是手术禁区,手术致残率和致死率高,是国际性难题。该项目组在过去10年间针对颅底肿瘤治疗、入路、...
- 关键词:
- 关键词:颅底肿瘤显微手术治疗肿瘤治疗
- 颅内黑色素细胞瘤的诊疗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颅内黑色素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额颞、颞枕、顶枕、远外侧或后正中入路行肿瘤切除术。结果肿瘤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2例。病理证实均为黑色素瘤。本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均无新的神经功能缺失。术后行放化疗3例,放疗2例。随访3~18个月,存活3例,死亡3例,均死于术后复发或转移。失访1例。结论颅内黑色素瘤发病率低,误诊率较高,预后差。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疗或伽玛刀治疗。
- 王凯窦长武张占普高乃康王飞白杰汤劼
- 关键词:化学治疗
- 增生期和分化期大鼠神经干细胞过氧化氢预处理氧化耐受的体外实验研究
- 2006年
- 目的探讨神经干细胞(NSCs)在增生期和分化期过氧化氢(H2O2)预处理后H2O2损伤氧化耐受的变化。方法分别用浓度为0.05 mmol/L、0.10 mmol/L、0.25 mmol/L、0.50 mmol/L、1.0 mmol/L的H2O2处理增生期NSC(PNSC)和分化期NSC(DNSC)。用0.50 mmol/L的H2O2处理10 m in后,间隔6 h和12 h后再次给予0.50 mmol/L H2O2,观察细胞和损伤的情况。检测热休克蛋白27(Hsp27)、热休克蛋白70(Hsp70)、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透射电镜(TEM)检测NSC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经0.50 mmol/L H2O2预处理10 m in,间隔12 h后DNSC可以产生H2O2耐受,并至少持续12 h;而PNSC并不能产生H2O2耐受。预处理后的DNSC在Hsp27和Hsp70阳性细胞比例显著上升(P<0.05),TEM示存活的细胞均为比较原始的细胞。结论在给予0.5 mmol/L H2O2预处理10 m in后,间隔12 h后DNSC后产生对H2O2耐受;而PNSC不能产生耐受。这可能与Hsp27和Hsp70的增加有关。此外,这与原始状态NSC H2O2氧化耐受要高于分化状态的细胞有关。
- 汤劼王红云孙异临张亚卓孙梅珍王忠诚
-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预处理
- 小脑神经节胶质细胞瘤11例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小脑神经节胶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1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脑神经节胶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位于小脑半球6例,小脑蚓部5例.其平均发病年龄为2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和共济失调.11例肿瘤中镜下全切除6例,近全切除5例.除1例术后出现脑膜炎外无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无死亡病例.10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3年,9例恢复正常工作,1例死于糖尿病并发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小脑神经节胶质细胞瘤术前诊断需根据病史、神经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明确诊断需要组织病理学检查.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耿素民张俊廷张力伟吴震贾桂军郝淑煜汤劼肖新如
- 关键词:小脑显微外科手术预后
- 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临床特征与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2012年
- 目的探讨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临床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病灶,KPS评分对术前、术后及随访状况进行评估,统计分析影响呼吸、吞咽功能和预后KPS评分的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全切除16例,术后平均KPS评分(57.5±15.3)。随访16例,时间3~169.3个月,平均45.2个月,随访平均KPS评分(68.8±30.7),均无再次出血。高位延髓病灶较低位延髓病灶者呼吸功能差(P=0.034),而年龄≥40岁者较年龄<40岁者呼吸功能差(P=0.008);病灶偏中线一侧较病灶位于或接近中线者吞咽功能差(P=0.034);年龄≥40岁者较年龄<40岁者随访KPS低(P=0.036)。结论延髓海绵状血管畸形手术预后较好。对于年龄较大、高位延髓或位置偏中线一侧的病灶应加强围手术期治疗。
- 李达杨阳郝淑煜汤劼肖新如万伟庆周大彪吴震张力伟张俊廷
- 关键词:延髓血管外科手术预后
- 脑干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畸形11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
- 2012年
- 目的探讨脑干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脑干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病灶共32个,其中位于脑桥29个,中脑2个,延髓1个。手术组包括手术治疗3例,非手术组包括保守观察7例和γ-刀治疗1例。结果随访11例,时间6~77个月。首次发病时平均KPS评分为(64.5±15.7),随访平均KPS评分为(71.8±15.4),两者无显著差异(P=0.07)。非手术组再次出血4例,手术组无再次出血,2组出血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236)。结论脑干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畸形病灶较大和症状较重病人,可采用手术治疗,首选切除主要病灶。无显著症状和病灶较小且深在者可保守观察。
- 李达郝淑煜杨阳谢琳汤劼肖新如万伟庆周大彪吴震张力伟张俊廷
- 关键词:脑干多发性神经外科手术
- 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总结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手术切除病灶。采用常规马蹄形切口15例,耳前弧形切口8例。结果全切除21例,近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前面瘫、眼肌协同性运动障碍完全恢复,无新出现的面瘫,术后出现一过性语言障碍5例。GOS评分:恢复良好21例,重度病残2例。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并切除脑桥海绵状血管畸形,同时可避免出现面瘫等严重并发症。
- 肖新如吴震张力伟贾桂军汤劼耿素民周大彪孟国路王永刚张俊廷
- 关键词:脑桥神经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