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雪坚

作品数:17 被引量:14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南林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青枯
  • 8篇青枯病
  • 8篇桉树
  • 8篇枯病
  • 6篇桉树青枯病
  • 3篇病原
  • 2篇油茶
  • 2篇树种
  • 2篇炭疽
  • 2篇炭疽病
  • 2篇人工接种
  • 2篇林学
  • 2篇抗病
  • 2篇抗病性
  • 2篇抗青枯病
  • 2篇发病规律
  • 2篇防霉
  • 2篇病菌
  • 1篇单胞
  • 1篇锈病

机构

  • 13篇中南林学院
  • 4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河南职业技术...
  • 2篇江西农业大学

作者

  • 17篇林雪坚
  • 15篇吴光金
  • 4篇石明旺
  • 4篇冉隆贤
  • 2篇李冬
  • 1篇张宏业
  • 1篇林绪平

传媒

  • 9篇中南林学院学...
  • 3篇经济林研究
  • 2篇林业科技开发
  • 1篇湖南林业科技
  • 1篇桉树科技
  • 1篇中国林学会第...

年份

  • 2篇2004
  • 2篇2003
  • 2篇1998
  • 3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4
  • 3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8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普通油茶抗炭疽优株选育被引量:18
1997年
通过四年自然感病性调查和两年人工接种测定,从普通油茶中选出抗炭疽病优株。其中高抗型优株人工接种果感病率为零,抗病型优株果病率为5%~10%,这两种抗病类型果自然感病率为0.2%~2.5%;这些优株经济性状好,鲜出籽率33%~50%,种仁含油率为36%~52%。用抗病油茶优株进行嫁接,嫁接试验林14.6hm2,162个无性系。我们对此试验林进行多年观察,结果表明:各无性系炭疽病株率一般在5%以下,感病指数在0~10之间。种仁出油率在50%以上,平均座果率达到39.7%,比多试无性系的平均值(19.6%)高出一倍。以上说明:抗病优株的无性系保持高度的抗病性和丰产性能。
吴光金林雪坚刘志宏蒋贵宝
关键词:油菜炭疽病抗病性
桉树青枯病测报模型的研究被引量:6
1997年
根据桉树枯病发生及流行规律的定点观测资料,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建立了广东吴川林场和斗门县林业局试验林桉树青枯病预测模型;依发病率与相应的旬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建立了桉树青枯病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经检验和进行实际验证,证明上述模型均有较高的可信度.并表现为灰色系统模型的精度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石明旺林雪坚吴光金吴光金林绪平蔡俊兴黄俊辉
关键词:桉树青枯病灰色系统
桉树青枯病的流行规律研究被引量:12
1996年
广东、海南及广西是桉树青枯病流行区.此病在该区流行原因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大面积推广尾叶桉及巨尾桉易感病树种,是青枯病流行主导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3a生植株发病较重,且易造成多年流行,7~9月内为流行季节.
林绪平林雪坚吴光金李贤兴蔡俊欣许少嫦
关键词:桉树青枯病
板栗不同品种抗疫病的研究
1993年
板栗疫病[Endothia porasitica(Murr)P.J.et.H.W.Anders.]在欧洲、美洲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亚洲也曾流行过。我国板栗抗病性强,未遭严重危害。因此,曾列为对外检疫对象。近十多年来,该病在我国少数地方发生严重、造成植株生长差,产量低、甚至枯死。1984年林业部列为对内检疫对象。 1926年美国开始进行抗栗疫病育种工作,用中国板栗和日本板栗与美洲栗杂交。
林雪坚吴光金黄生林胡国平
关键词:检疫对象抗性表现嫁接口人工接种同功酶
桉树青枯病研究的发现和创新
2004年
报导我国1991年后,桉树青枯病研究的发现和创新。即,桉树青枯病的流行是寄主为主导的流行病;病菌生理小种、生物型组成复什;病菌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上,除从根部侵入外,还可从根茎部侵入;筛选出一批抗青枯病树种和无性系,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研制成桉树青枯病流行测报模型;开创应用桉愈伤组织筛选抗病树种和无性系获得成功;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桉树转基因抗病苗;应用外生菌根防治桉树青枯病取得一定效果。
吴光金程淑华林雪坚李冬
关键词:桉树青枯病病菌病株残体
枣树焦叶病病原及发病规律的研究被引量:6
1993年
对枣树焦叶病(又称炭疽病)的病原菌及其发病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的有性阶段为围小丛壳菌,无性阶段为胶孢炭疽菌。对病叶进行分离培养,有一菌株在其菌落上可产生黑色粒状菌核。在菌核上产生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长椭圆形,略弯曲,一端稍尖。并有褐色分隔的刚毛。经鉴定确认是墨色刺盘孢菌。本病原以无性孢子在树上的枣吊上越冬,由风传播。病菌从气孔或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潜育期4~8天。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温、湿度的变化密切相关。一般以每年6月温度为23℃,相对湿度82%时开始发病;7月中旬至8月下旬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80~89%时为病害发生盛期;9月中旬后病害停止发生。
林雪坚吴光金陈贻金陈漠林马占元
关键词:炭疽病发病规律
芦竹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被引量:8
1998年
春秋季取芦竹腋芽和带腋芽茎段,接种于含有不同激素种类及激素浓度的MS培养基上,进行芽的诱导和生根试验.结果表明,在一个培养周期内,每个腋芽平均可以分化出嫩芽3.6个,而每个茎段只能产生1个嫩芽,IBA,IAA最适合茎段腋芽的生长,2,4-D,NAA则较差,茎段在MSA+0.5~4mg/L6-BA+0.3~1.0mg/LIBA上生长均较好,附加0.05,0.5mg/LIBA,NAA,IAA的(1/2)MS培养基均能促进幼苗生根.
冉隆贤林雪坚文仕知谢钰容
关键词:芦竹腋芽茎段
桉树青枯病病原菌的研究被引量:12
1993年
桉树青枯病病原菌鉴定为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cearum Smith)。试验用各菌株青枯小种1号、生物型Ⅲ号。
林雪坚吴光金石明旺蔡俊欣黄俊辉张明兴许少嫦李瑞莲黄建文
关键词:桉树青枯病病原菌青枯假单胞菌
竹材霉菌生理特性及防霉研究被引量:18
1997年
竹材霉烂是竹制品生产中的难题,为了探明霉菌对竹材的致霉机理并有效阻止霉菌在竹材上繁殖生长,对竹材上5种主要霉菌,即黑曲霉、黄曲霉、黑根霉、指状青霉及枯青霉的生物学特性.竹材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对霉菌生长的影响,以及5种霉菌淀粉酶、纤维素酶活性与霉烂竹材的顺纹抗压强度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防霉剂毒性测定和竹材防霉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93%以上,霉菌孢子萌发和生长最快,而在5℃以下,或相对湿度低于65%时,5种霉菌孢子均不萌发,菌落不生长;最适生长pH值在4~6之间.5种霉菌都能利用淀粉和可溶性糖作碳源,但只有黑曲霉能在以纤维素作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竹材可溶性总糖和淀粉含量与霉菌生长呈显著正相关;5种霉菌均有淀粉酶活性,仅黑曲霉有纤维素酶活性.霉菌的淀粉酶活性与霉烂竹材的顺纹抗压强度是负相关,用30g/LNBW和40g/LPNW沸煮的竹材于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95%条件下,3个月不霉变,防毒效果达到100%.
冉隆贤吴光金林雪坚
关键词:生理特性
水竹杆锈病防治试验被引量:1
1992年
水竹杆锈病是水竹生产中的重要病害。通过3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连年加强水竹栽培管理,使营林措施科学化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粉锈灵等化学农药有一定防效,在发病中心使用,见效快,效果好,有防治本病扩展蔓延的作用。通过抗性测定,假毛竹不感染锈病,且材质坚韧,纹理细密,篾性好,适于编织凉席,可推广应用。两种细菌(Tsc_1和Tsc_2)防治竹杆锈病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吴光金林雪坚冉隆贤李清平徐静辉
关键词:水竹杆锈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