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忠军

作品数:73 被引量:227H指数:8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1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象数
  • 12篇易传
  • 12篇哲学
  • 12篇《易传》
  • 11篇周易
  • 7篇《易》
  • 7篇《周易》
  • 6篇易学研究
  • 5篇义理
  • 5篇象数易学
  • 4篇训诂
  • 4篇易学思想
  • 4篇释学
  • 4篇乾嘉
  • 4篇周易研究
  • 3篇丁若镛
  • 3篇易学史
  • 3篇之学
  • 3篇太极
  • 3篇卦气

机构

  • 67篇山东大学
  • 2篇曲阜师范大学

作者

  • 67篇林忠军
  • 1篇张沛
  • 1篇赵晓翠

传媒

  • 16篇周易研究
  • 8篇学术月刊
  • 4篇社会科学战线
  • 4篇哲学研究
  • 4篇孔子研究
  • 2篇湖南大学学报...
  • 2篇东岳论丛
  • 2篇文史哲
  • 2篇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州学刊
  • 2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哲学动态
  • 1篇理论学刊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人文杂志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哲学史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亚易学:源起、特征及发展趋向
2024年
东亚是一个地缘政治和文化的概念。东亚易学起源于中国,在东亚诸国传播之后,不断展现其发展的同步与连续性、思想方法的相似性及其本土化过程中呈现的多样化。东亚易学研究以东亚易学为研究对象,整体反思东亚易学所取得的成就,探讨东亚易学内在逻辑关系、解释方法与思想的一致性、本土化过程、发展趋向等问题。东亚易学的特点是传承与发展、一体化和多元化并存。东亚易学研究应跳出狭隘的民族意识,以更为开放的宽广视域,客观理性地对待东亚诸国易学。随着国际性学术交流互动,当今东亚易学个性化、本土化特征越来越不明显,东亚诸国易学交叉研究新格局已经形成,一体化特征日益凸显,但也存在基础研究尚未完善,宏观研究未受重视,新的研究方法有待探索等问题。这些也是东亚易学研究的重点和新方向。
林忠军
关键词:一体化
汉代天人之学与《易纬》的“身体哲学”
2022年
汉代流行的天人之学是以阴阳灾异为内容的、可感可证天人感应体系。同时,汉代还有一种更为复杂的天人之学。它是以太一(太极)神为主宰,以十二月为纲目,运用当时多学科知识编织起来的对称而共存的天人之宇宙图式。迎合汉代天人之学,《易纬》大量吸收了当时天文、历法、生物、中医等自然科学知识,重构一种具有易学特色的天人之学。在这个体系中,人体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其功能、德性、行为及安恙与整个自然世界紧密相连,再次凸显人体在世界万物中的地位。此时身体不再是人体器官的简单合体,而是活生生整体宇宙的显现。《易纬》对于人体疾病发生与防治的论述,对于我们今天防病治病仍有重要意义。
林忠军
关键词:天人感应《易纬》卦气身体哲学
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被引量:36
2001年
作者以新出土的《归藏》为主要根据,又征引出土阜阳汉简《周易》、马王堆帛书《周易》和其它文献资料,对易学界长期争讼不休的问题进行检讨考辨,再次印证了传本《归藏》不伪、《归藏》早于《周易》、文王演易不是重卦、《周易》原为卜筮之书等论断。
林忠军
关键词:周易
从文本到义理——论焦循经学解释学的转向被引量:6
2015年
乾嘉学派崇尚汉学,以考辨方法和文字训诂方法理解与解释文本,探求文本固有的意义,是典型的文本中心论解释学。焦循发明"本经文实测"方法,是典型乾嘉学派解释学,然而他又以"证之以实,而运之于虚"的解释学进路,实现了由以文本为中心的解释学向以探索经学义理为主旨的哲学解释学的转向。由此出发,他提出具有西方意义的解释者"视域"或"前理解"意义上的"性灵",强调解释者个体在解释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这是他的创新,反映了乾嘉后期和道咸时期经学研究变化和发展的趋势。他主张易学经学解释的本质是解释者与文本"通"与"合":"通"是融通全体经文和诸经及其诸家之说,"合"是个体解释契合圣人之意,是一种视域融合。这是焦循以中国独特话语系统和思维方式对于自己解释学的表述。但由于他的解释学首先预设了圣人之意是唯一、普遍的真理,作为内含圣人之意的文本是解释的对象,这就决定了其解释本质上不是在视域融合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观点,而是"通""合"圣人之意。在这个意义上,焦氏的解释学是一种解释的"循环",最终还未真正超越同时代乾嘉学派以文本为中心的解释学。
林忠军
关键词:焦循
论明代易学的形成、发展和意义
2016年
明代易学在理学、心学、佛学三者相互碰撞与交融之学术背景下形成,反映了此一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理路与特色。明代定理学于一尊,易学以程朱之说为正宗。然程朱易学在明代盛行之时,又出现了完全不同于程朱易学乃至反对程朱易学的势力:一是心学视域下的易学,一是以恢复汉学考辨传统为宗旨的象学。明代易学经历了由独尊程朱到修正批判程朱即以心学和佛学解《易》,继而转向调和理学与心学、融通儒学与佛学的演进历程,故其易学往往表现出融合象数与义理、心学与理学、道家与儒学的鲜明特点。明代易学的价值在于确立了程朱易学在明清时期的法定权威地位,承传整合了以程朱为主流的宋代易学,在某些方面修正了宋代易学的缺陷,并形成了自己的易学观,推动了易学的发展,是易学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尽管清人对明代经学水平多有非议,我们仍不宜一味抹杀明代易学的学术贡献。
林忠军
中国当代易学研究回顾、困境与展望
2023年
一、当代易学研究的回顾内地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儒学为主流的国学热一直持续不断,延续至今日,虽趋向理性,但其热度有增无减。全国高校和地方国学研究机构及其相关某一思想家研究机构相继成立,与国学相应的中国哲学、史学、文学等研究生和各种国学培训班不断扩大招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国学研究队伍。而国学中带有神秘色彩的易学倍受青睐,学院派和民间的易学研究机构及团体数不胜数,与易学相关的正规的和非正规的出版物,层出不穷。
林忠军
关键词:易学研究国学研究国学热扩大招生学院派非正规
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被引量:6
2002年
该文全面论述了郑玄易学天道观。首先,通过区分《易纬》和郑玄的本体论,指出郑氏是用以无为本、气(太初)自生为出发点来解决宇宙起源问题。而《周易》三画、爻变、行蓍及爻之相应皆本之宇宙演化。其次,郑氏以《系辞》为据,改造了《易纬》的易之四义,提出易简、变易、不易三义说。易之三义反映的是三个自然法则。再次,运用了天文历法知识解释了郑氏的阴阳变化和万物兴衰的观点。认为郑氏与同时代的思想家一样,把日月变化、天体运行视为阴阳形成、四时更替和万物兴衰的根据。最后,作者提出,郑氏的天道观在吸收《易传》、《易纬》和道家思想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两汉哲学。
林忠军
关键词:天道观《系辞》变易易简《易传》
儒家易学传承、创新和重建及其现实意义——以《易传》为视角被引量:1
2022年
《易传》提出“观象玩辞”和“立象尽意”两种易学解释方法,基于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形式而生发出汉易与宋易的解释模式,实现了易学传承与创新。《易传》以圣人“观象制器”的事实印证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将这种“观象制器”思路落实到易学上,阐明儒家易学是秉承易学传统、通过创造性的解释而形成的。即秉承巫史卜筮易学传统,以德性为易学旨归,借鉴与融合儒道两家的理论,通过创造性的解释,实现了易学话语转换,从而完成了从卜筮到德性、从象数到义理、从天道到人道的易学体系重建。《易传》新易学体系的建构,对于今天易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易学研究当从易学经典出发,借助于传统的象数训诂兼义理等方法,重新解读易学经典和已有研究成果,以客观再现易学文本固有之意为导向。然后在此基础上,以道器关系为出发点,借鉴当代哲学思维方法和学术文化成果及科技知识,促进传统的易学与现代知识深度融合,重建贯通古今中外思想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的、新的易学文化体系。
林忠军
关键词:《易传》传承
论焦循“本经文实测”两汉象数易学
2015年
焦循以文本实测为方法,在吸收汉儒升降卦变基础上,以脱离文本、不能贯通、牵强附会等为据否认了纳甲、爻辰、卦气说,重建了以旁通爻变为核心,内涵时行、相错的象数易学体系。他与同时代的王引之等人一起开启了乾嘉以后从汉学内部反思和检讨汉易的思潮。焦氏以文本为尺度,对汉代象数易学在注经时所表现出的弊端予以一一评析和驳斥,力图透过反思和检讨象数之学,剥离象数之学的层层迷雾,还原其易学真实意义。这对于深入探讨汉易、推进象数易学发展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然而,焦循只看到了汉代象数易学在解经中的弊端,未揭示出汉易以象数解《易》之弊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对《易传》"观象系辞"的误读,即夸大了象在系辞中的作用。也就是说,圣人并非完全以一一对应方式依象作易辞,而是以一一对应方式以象解易辞,这就必将陷入支离破碎、牵强附会的境地。因而他对于汉易的许多评价仍然缺乏深度和高度。而他的象数易学虽不同于汉儒,实质上是用一种象数易学取代另一种象数易学,宏观上仍然没有也不可能摆脱和超越汉代易学。
林忠军
关键词:焦循象数
北宋"图书"之学的形成及其符号学意义1
北宋易学家,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以恢复儒家道统为宗旨,凭借新的话语系统,通过对包括《周易》在内的儒家经典进行注释、阐发和对佛道两派思想的批判和吸收,形成了以探讨"心性"为核心的、融儒道释为一体、高度哲理化的理论形态的"宋易...
林忠军
关键词:河图洛书太极图符号学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