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 作品数:17 被引量:64 H指数:4 供职机构: 辽宁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 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益生菌VSL#3对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IFN-γ、IL-1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评价益生菌VSL#3对三硝基苯磺酸钠(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n=18),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TNBS模型组(D)、VSL#3治疗组(E)。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比较结肠组织炎症程度。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和IFN-γ、IL-12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IFN-γ、IL-12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升高(P<0.05),VSL#3治疗组IFN-γ、IL-12表达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同时,VSL#3治疗对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及大体变化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肠组织IFN-γ、IL-12的表达与结肠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结论 VSL#3能有效治疗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益生菌VSL#3通过有效抑制大鼠结肠黏膜IFN-γ、IL-12的表达有关。 杨立 李艳 任秋华 邢昱 王岩 姚远关键词:实验性结肠炎 细胞因子 胃癌组织中EphB2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EphB2受体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血管生成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链霉素亲生物素一过氧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法(S-P)检测75例胃癌组织中EphB2的表达情况并与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对照,采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EphB2在胃癌组织表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分别为64%、1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9.112,P〈0.01)。EphB2在胃癌组织不同临床病理分期表达不同,分别为0、33.33%、52.17%、80%、100%,随临床病理分期增加表达率呈上升趋势(H=23.518,P〈0.01)。CD34(以MVD表示)在胃癌组织及正常胃黏膜表达分别为67.61±13.13、21.29±3.28(t=9.231,P〈0.01)。EphB2与CD34(以MVD表示)在胃癌组织中皆呈高表达,两者呈正相关(r=0.915,P〈0.01)。结论EphB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并随临床病理分期增加表达率呈上升趋势,EphB2参与肿瘤血管形成。 杨立 朱晓玲 景士兵 刘瑞雪 任秋华关键词:胃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血管造影诊断小肠出血15例 被引量:2 2001年 0 引言
小肠长度占全消化道的70%-75%.与胃肠道其他部位出血相比,小肠出血虽然不常见,但也并非罕见[1-8].自1994年起,我们对15例临床上高度怀疑小肠出血的患者,急性期或择期进行了血管造影检查如下. 朱晓玲 佟晗 杨立 李艳 刘瑞雪 张笑娟 陈海鸥 张向红 李胜昔关键词:小肠 胃肠出血 血管造影术 胃癌组织、癌前病变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phB2的表达及病理学意义 目的探讨 EphB2受体在胃癌组织、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对血管生成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链霉素亲生物素-过氧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法(S-P)检测75例胃癌组织、45例癌前病变中 EphB2的表达情况并与30例正常胃黏... 杨立 朱晓玲 李胜昔文献传递 胃癌组织、癌前病变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EphB2的表达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讨EphB2受体在胃癌组织、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对血管生成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应用链霉素亲生物素-过氧化酶免疫组织化学法(S-P)检测75例胃癌组织、45例癌前病变中EphB2的表达情况并与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对照,采用CD34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EphB2在胃癌组织及癌前病变表达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分别为64.0%、33.3%和10.0%,三者差异存在显著性(H=29.113,P<0.001)。EphB2在胃癌组织不同临床病理分期表达不同,分别为0、33.3%、52.2%、80.0%和100.0%,随临床病理分期增加表达率呈上升趋势(H=23.518,P<0.001)。CD34(以MVD表示)在胃癌组织、癌前病变及正常胃黏膜表达分别为67.61±13.13、33.92±3.60和21.29±3.28,呈下降趋势(F=318.831,P<0.001)。EphB2与CD34(以MVD表示)在胃癌组织中皆呈高表达,两者呈正相关(rs=0.915,P<0.001)。结论EphB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并随临床病理分期增加表达率呈上升趋势,EphB2在部分癌前病变中表达,EphB2参与肿瘤血管形成。 杨立 朱晓玲 景士兵 刘瑞雪 任秋华关键词:胃肿瘤 癌前病变 肿瘤血管形成 EPHB2 实验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中炎性因子对Th1/Th2平衡的影响及VSL#3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观察益生菌VSL#3对减轻TNBS诱导的大鼠急性结肠炎结肠黏膜中IL-4、IL-13、IFN-γ、IL-12表达对Th1/Th2平衡的影响以及益生菌VSL#3的调节作用。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VSL#3组、美沙拉嗪+VSL#3组,建立TNBS大鼠结肠炎模型。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排便情况、组织病理学变化及Th1/Th2表达情况。取结肠组织做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IL-4、IL-13、IFN-γ、IL-12的表达。结果与TNBS模型组比较,VSL#3组、美沙拉嗪组、VSL#3+美沙拉嗪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AI)、肠组织MPO水平、结肠炎大鼠病理评分均降低。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与TNBS组相比,VSL#3组、美沙拉嗪组和VSL#3+美沙拉嗪组均可下调促炎因子IL-12、IFN-γ的表达,上调抗炎因子IL-4、IL-13的表达,VSL#3组与美沙拉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h1/Th2的比值依如下顺序减少:TNBS模型组>VSL#3组>美沙拉嗪组>美沙拉嗪+VSL#3>正常对照组,其比值逐渐趋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VSL#3对TNBS诱导的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IFN-γ、IL-12,上调IL-4、IL-13炎性因子的表达,使Th1/Th2的平衡趋于正常有关。 杨立 李艳 任秋华 邢昱 王岩 姚远关键词:实验性结肠炎 TH1 内镜高频电、激光及微波治疗胃肠道息肉的对比 1998年 目的对比内镜高频电、激光及微波治疗胃肠道息肉的疗效观察.方法选用我院自1985/1998间,在内镜高频电切除食管、胃、十二指肠息肉37例,43枚;切除结肠息肉87例,121枚;内镜下激光切除胃息肉15例,26枚;结肠息肉4例,5枚;内镜下微波切除胃息肉12例,14枚;结肠息肉14例,20枚.共169例,229枚.各组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息肉分布在上消化道息肉以鲁多发,在结肠以直肠、乙状结肠多发病理特点以炎性增生性息肉为多见.结果高频电组:一次或分次切除息肉,成功率在98%.15d后复查,118/164枝形成溃疡,占71.95%.激光组:小的息肉一次可切除,大的息肉成功率为50%,15d后复查,18/31枚形成溃疡,占58.06%.微波组:一次切除率1cm以下达100%,2cm以上为50%.15d后复查,18/34枚形成溃疡,占52.94%.结论胃肠道息肉好发部位为胃及直肠、乙状结肠,以炎性增生性息肉为多见.切除方法,对较大、有蒂息肉以高频电凝电切为恰当,较小、无蒂息肉选用激光或微波治疗为宜. 张笑娟 杨立 金永兰 赵忠余关键词:电疗法 益生菌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及IFN-γ、IL-1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益生菌VSL#3对三硝基苯磺酸钠(TNBS)诱导的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道功能及干扰素(IFN)-γ、白介素12(IL-12)表达的影响。方法:21只8周龄SD大鼠,均分为对照组(A组)、TNBS模型组(B组)及VSL#3治疗组(C组),A组给予0.25 m L生理盐水灌肠,B、C组给予100 g/L TNBS 0.25 m L灌肠建立UC大鼠模型;造模第2天A、B组给予生理盐水0.25 m L灌胃,C组给予VSL#3溶液0.25 m L灌胃;第8天时处死大鼠,比较各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形态、病理学评分、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变化和IFN-γ、IL-12免疫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A组肠组织未见溃疡病灶,B组肠组织可见溃疡,充血水肿程度较重,与B组比较,C组较B组溃疡减少、缩小、并有修复;光镜下A组无明显炎症细胞浸润,B组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黏膜下急性小血管炎症出血和纤维素样坏死,而C组较B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DAI、病理学评分C组较B组均明显下降(P<0.01),MPO活性低于B组而高于A组(P<0.05);B组IFN-γ和IL-12明显高于A组,C组较B组有降低,但仍明显高于A组(P<0.05);UC模型大鼠肠组织IFN-γ与IL-12的IOD值呈显著正相关(r=0.964 0,P<0.01),UC模型大鼠肠组织IFN-γ、IL-12的IOD值与肠组织病理学评分、MPO活性及DAI呈正相关(r=0.875 0、0.881 0及0.767 1,P<0.05;r=0.837 0、0.850 8及0.713 3,P<0.05)。结论:VSL#3辅助治疗对TNBS诱导的UC大鼠有确切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益生菌VSL#3通过有效抑制大鼠结肠黏膜IFN-γ、IL-12的表达有关。 王岩 杨立 刘威羽关键词: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12 部分脾栓塞术对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07年 杨立 朱晓玲雷公藤甲素对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组织中IL-4、IL-1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对三硝基苯磺酸钠(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疗效,以及对炎性细胞因子IL-4、IL-13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TNBS模型组(D1组)、雷公藤甲素组(TP组)。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比较结肠组织炎症程度。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WB)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IL-4和IL-13的表达水平。结果PCR和WB法检测结果表明,C组结肠组织IL-4、IL-13的表达水平最高,D1组表达最低,TP组介于两者之间。结论雷公藤甲素能有效治疗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雷公藤甲素上调大鼠结肠黏膜抑炎因子IL-4、IL-13的表达,抑制炎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杨立 肖明明 桑力轩 李岩 邢煜 王岩 姚远关键词:实验性结肠炎 雷公藤甲素 IL-4 IL-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