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硕菲 作品数:48 被引量:163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科委科技支撑计划 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理学 农业科学 更多>>
INCRAFT覆膜支架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的单中心应用经验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INCRAFT覆膜支架腔内治疗腹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应用INCRAFT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51例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根据入路直径分为入路狭窄组(30例)和入路正常组(21例),比较两组术后内漏和再干预情况。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患者术后随访215~1045 d,中位时间641d,均未发生髂支支架血栓及狭窄。入路狭窄组发生内漏3例(10.0%),其中Ⅱ型内漏2例,Ⅲ型内漏1例;入路正常组发生内漏2例(9.5%),其中Ⅱ型内漏1例,Ⅱ型合并Ⅲ型内漏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8,P=0.673)。总再干预率为3.9%(2/51),两组均有1例行再干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5,P=0.635)。结论INCRAFT覆膜支架系统治疗包括入路困难在内的腹主动脉瘤,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薛冠华 刘宇婷 杨硕菲 陈佳佺 郭相江 倪其泓 王韦仑 叶猛 张岚关键词: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 内漏 舒洛地特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研究舒洛地特(SDX)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CCK-8法确定ox-LDL干预HUVEC剂量及SDX药物浓度,活性氧(ROS)检测试剂盒验证SDX对HUVEC的保护作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小凹蛋白(caveolin)-1 m RNA表达,免疫印迹试验检测e NOS、caveolin-1蛋白表达。Transwell试验检测HUVEC迁移能力,免疫印迹试验检测抗磷酸化e NOS(p-e NOS)蛋白表达。结果 100μg/ml ox-LDL刺激下,HUVEC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1),加入0.125 LRU/ml SDX后细胞活力明显改善(P<0.01),ROS产生降低(P<0.01)。SDX可下调ox-LDL损伤HUVEC后caveolin-1 m RNA和蛋白表达(P<0.05),上调e NOS m RNA和蛋白、p-e NOS蛋白表达(P<0.05),明显改善受损HUVEC迁移能力(P<0.01)。结论 SDX通过调控caveolin-1/e NOS信号通路改善受损HUVEC细胞迁移能力,从而保护内皮细胞。 阚科佳 齐昊喆 杨硕菲 倪其泓 郭相江 陈佳佺 张岚关键词:舒洛地特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小凹蛋白-1 RE-1序列沉默转录因子/Kv1.3通路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促进腹主动脉瘤形成的机制 2022年 目的探讨可变剪接调控RE-1序列沉默转录因子(REST)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及腹主动脉瘤(AAA)发生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方法检测人AAA组织和小鼠AAA模型及对照正常动脉中膜VSMC形态和弹性纤维改变;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AAA组织及对照正常动脉组织中REST及其剪接异构体REST4的表达。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沉默REST对人原代主动脉平滑肌细胞(HASMC)收缩型标志物α-SMA、合成型标志物波形蛋白(VIM)以及钾离子通道Kv1.3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细胞增殖检测法(CCK-8)和细胞结晶紫染色实验检测沉默REST后HASMC增殖能力的改变。t检验验证定量数据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人和小鼠AAA中膜平滑肌细胞形态由梭型向分支型转化,AAA组REST表达低于对照组、REST4表达高于对照组(REST=0.143±0.086,t=5.672,P<0.05;REST=115.245±8.909,t=21.460,P<0.01)。沉默REST后,α-SMA表达量低于对照组,VIM和Kv1.3表达量高于对照组(α-SMA=0.335±0.030,t=9.711,P<0.01;VIM=10.177±0.728,t=15.170,P<0.01;Kv1.3=13.427±1.103,t=14.690,P<0.01),同时沉默REST后,VSMC增殖能力高于对照组(A_(450):2.41±0.27比3.85±0.14,t=6.744,P<0.01;光密度值:29.00±2.46比348.25±27.36,t=16.440,P<0.01)。上述作用可被Kv1.3特异性抑制剂逆转(α-SMA=2.448±0.498,t=4.314,P<0.05;VIM=0.758±0.030,t=4.018,P<0.05)。结论AAA中膜平滑肌细胞中REST可变剪接上调,抑制REST功能,激活Kv1.3表达,进而诱导VSMC表型转化。 王预立 姚永杰 陈亮 刘宇婷 李一男 杨硕菲 薛冠华 张岚关键词:腹主动脉瘤 钾离子通道 NLRP3炎症小体参与下肢动脉腔内治疗后再狭窄发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1年 腔内治疗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的一线治疗方式,但腔内治疗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靶血管的长期通畅。临床上尚无针对下肢动脉腔内治疗后再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再狭窄的发生机制亟待研究。血管内膜炎症反应引起内膜过度增生是引起下肢动脉腔内治疗后再狭窄的重要原因。炎症小体是一种细胞胞质内的多聚蛋白复合物,其激活后可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近年来,NOD样受体家族含pyrin结构域蛋白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NLRP3)炎症小体在血管内膜炎症中的作用受到关注。研究发现,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是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 VSMC)表型转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及腔内治疗后再狭窄发生的关键环节。NLRP3炎症小体在下肢AS及腔内治疗后再狭窄中作用机制的研究有望为下肢动脉再狭窄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该文对NLRP3炎症小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参与AS和下肢动脉腔内治疗后再狭窄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刘宇婷 杨硕菲 薛冠华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再狭窄 血管平滑肌细胞 紫杉醇药物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早期临床结果分析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评价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在股腘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腔内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连续收治并接受DCB治疗的慢性股腘动脉闭塞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腔内操作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2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一期辅助通畅率、二期通畅率、免于临床症状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freedom from clinically-driven target lesion revascularization,F-TLR)、大截肢率以及全因死亡率。结果:83例患者(95条下肢)接受了DCB治疗。其中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50条(52.6%),平均病变长度为(18.35±10.61)cm,中重度钙化病变24条(25.3%)。一期补救性支架植入率29.5%。中位随访时间17.5个月。术后12个月全因死亡率6.0%、大截肢率为4.3%、一期通畅率60.6%、一期辅助通畅率72.4%、二期通畅率83.4%、F-TLR为77.0%。中重度钙化是影响DCB术后通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CB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血管腔内治疗手段。 王预立 倪其泓 杨硕菲 王韦仑 郭相江 张岚 叶猛关键词:动脉硬化 血管成形术 再狭窄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腹主动脉瘤中的研究进展 2023年 腹主动脉瘤(AAA)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和遗传等多种因素。中性粒细胞在AAA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由中性粒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后释放至胞外参与诱捕细菌的网格样结构。研究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通过释放NETs参与炎性反应及AAA病理生理过程。本文对NETs参与AAA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陈亮 杨硕菲 薛冠华关键词:腹主动脉瘤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7年 传统观念认为中性粒细胞作为人体固有免疫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吞噬外源性病原微生物发挥作用。2004年,Brinkmann等[1]发现活化中性粒细胞可释放解聚染色质及胞内蛋白至胞外,形成丝网状结构——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核内组蛋白以及胞质中高表达的抗菌肽和颗粒蛋白酶依附于胞外染色质,协同发挥捕获、杀灭病原体的作用。随后大量研究发现,NETs不仅参与清除外源性病原体,同时参与体内无菌性炎症过程,包括: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栓形成以及癌症发生与转移。为了进一步揭示NETs在这些疾病发生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首先需要证实病理状态下中性粒细胞的大量活化及NETs的释放。目前的检测技术已实现NETs定量、定性分析,但各类方法在敏感性、时效性、特异性方面尚存在一定差异。 齐昊喆 杨硕菲 阚科佳 张岚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 NETS 慢性疾病 病原微生物 缺氧诱导因子在肠缺氧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5年 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和危重症病人的肠道血流减少、炎性激活会引起严重的肠缺血、缺氧状态。缺氧诱导因子(HIF)调控下游一系列基因转录,介导机体内源性炎性缓解机制的运行,参与肠道的适应性改变。在缺氧状态下,HIF蛋白转录后分解减少,使其能稳定存在并激活一系列下游基因参与,以缓解缺血后的肠损伤。目前受关注的有细胞内腺苷相关信号通路,尤其是A2B腺苷受体通路及缺氧诱导的神经生长因子-1介导缺血后信号通路。HIF介导的抗炎效应也参与缺血后肠功能的保护。血栓导致的肠缺血HIF还参与肠道血管的再通过程。HIF相关通路的研究为治疗肠缺氧损伤和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提供诸多潜在靶点,针对相关靶点干预措施的研究也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还局限于细胞和转基因动物模型中。将来部分这类新型药物有可能从实验室转入临床,给肠道缺氧性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思路。以下将对HIF在肠缺氧中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 杨硕菲 吴性江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 腺苷 外周血管药物涂层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发进展 被引量:4 2018年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及饮食结构改变,外周血管病变发病率急剧上升。在中国现有高血压患者中,外周血管疾病患者数约在800万左右,在约1.139亿中国糖尿病患者中,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数更高达2000多万。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占整个外周血管疾病40%以上,其中股胭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最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寿命,其治疗也成为对临床医生的一项重要挑战。 杨硕菲 倪其泓 陈佳佺 薛冠华关键词:外周血管病变 生物可吸收 药物涂层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外周血管疾病 小腿深静脉入路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治疗全下肢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评价小腿深静脉入路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治疗全下肢型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通过患侧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对全下肢型急性DVT患者进行PMT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至少接受利伐沙班或华法林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常规给予压力梯度袜治疗,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及其后每年进行随访。主要终点指标为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和术后12个月的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次要终点指标包括血栓清除率、手术并发症率、出血并发症率、术后12个月的中重度PTS发生率。结果:共31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31~80(63±14)岁,其中男16例,女15例,左下肢DVT 23例,右下肢DVT 8例。采用腓静脉穿刺15例,胫前静脉穿刺6例,胫后静脉穿刺10例。其中合并导管溶栓治疗9例,髂静脉球囊扩张25例,髂静脉支架置入10例。总体血栓清除率Ⅱ级19例(61.3%)、Ⅲ级12例(38.7%)。1例(3.2%)胫前静脉穿刺入路患者发生穿刺点血肿,经加压包扎后好转,无其他出血相关并发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31例患者全部获得至少12个月的随访,随访时间为(22±9)个月。术后12个月髂股静脉的一期通畅率为77.4%(24/31);术后12个月PTS的发生率为16.1%(5/31),中重度PTS的发生率为3.2%(1/31)。结论:通过小腿深静脉入路行PMT治疗全下肢型急性DVT安全有效,可以一期清除腘静脉远端及小腿流入道血栓,PTS的发生率低,可作为全下肢型急性DVT腔内治疗的首选入路。 倪其泓 郭相江 杨硕菲 王韦仑 薛冠华 赵意平 叶猛 张岚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