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煜光 作品数:55 被引量:415 H指数:12 供职机构: 中日友好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 中日友好医院院级科研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10例 2001年 目的 :总结 10例心脏跳动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经验。方法 :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搭桥术 10例。其中 1支血管病变 3例、2支血管病变 3例、3支血管病变 4例 ,均为中度以上心绞痛。心脏射血分数45 .3 %~ 5 8.6 %。 5例合并糖尿病、2例合并高血压、多发性脑梗塞 2例、肾功能中度损害 1例 ,术前有陈旧性心肌梗塞 3例。结果 :分别采用大隐静脉、桡动脉、乳内动脉完成血运重建 ,搭桥 1支~ 3支 ,平均 1.6支。出院时患者均无心绞痛主诉 ,无围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利用稳定器 ,选择好患者 ,在非体外循环下可以完成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 王凤林 刘鹏 王非 林凡 曹德生 杨煜光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 心脏跳动 心绞痛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对侧颈内动脉的变化情况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对侧颈内动脉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27例因一侧颈内动脉高度狭窄而实施CEA病人的临床资料,每隔1年行1次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定期检查双侧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随访1~110个月,平均32.8个月,从实施CEA到对侧颈内动脉出现显著狭窄时间为50.7个月;出现对侧颈内动脉进行性狭窄达70%以上12例。这12例虽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或冠脉疾病,但与非进行性狭窄病人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EA术后对侧颈内动脉出现进行性狭窄的显著危险因子尚未发现,定期检查及密切观察预后非常重要。 曹永彤 张黎 于炎冰 刘鹏 叶志东 王非 林凡 杨煜光 钱松屹 王凤林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颈动脉狭窄合并其它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颈动脉狭窄合并其它血管病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1998年10月至2010年5月,共有68例颈动脉狭窄合并其它血管疾病的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占单纯颈动脉内 刘鹏 叶志东 樊雪强 王非 林凡 曹德生 杨煜光 王风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126例分析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2月在我科行CEA的126例患者临床资料,122例均是初次手术,4例为双侧狭窄对侧治疗后再次手术;108例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7例术前曾患脑梗死,1例术前无症状(狭窄率〉90%)。所有患者术前经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率70%~99%。其中35例患者术前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合并冠心病,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围术期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其余术前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术后有较明显改善,TIA消失。术后随访2~24个月,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其余患者病情稳定。结论CEA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主要的有效方法。 甄雅南 刘鹏 王非 叶志东 林凡 杨煜光 钱松屹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下肢静脉曲张的外科综合治疗 目的: 探讨下肢静脉曲张外科综合治疗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200例下肢静脉曲张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1802例患者采用激光联合透光直视旋切术,82例患者采用射频联合透光直视旋切术,218例患者采... 刘鹏 叶志东 王非 林凡 曹德生 杨煜光 王凤林关键词:下肢静脉曲张 外科治疗 激光治疗 射频治疗 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经验。方法1999年8月2日~2001年12月31日,共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80例,男65例,女15例,年龄为43~73岁,平均为65.1岁。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7例,血管病变程度均大于70%。IVD(I支血管病变)3例(3.8%),IIVD(II支血管病变)11例(13.8%),IIIVD(III支血管病变)66例(82.5%),合并左主干病变27例(33.8%),血管狭窄程度为50%~90%。心脏射血分数为40.3%~62.6%,平均为47.3%,合并有糖尿病31例(38.6%)、高血压27例(33.8)、多发性脑梗塞2例、肾功能中度损害2例(2.5%)、颈内动脉狭窄大于60%8例(10%)、术前有陈旧性心肌梗死36例(45%)。术中发现主动脉钙化斑块2例(2.5%),术中改成体外循环手术2例(2.5%)。结果用LIMA-左前降支76例,左桡动脉桥5例,其余联合应用大隐静脉搭桥,应用单支桥或序贯式搭桥或Y型桥的方法I支血管病变搭桥4根,II支血管病变搭桥25根,III支血管病变搭桥205根,全组人均搭桥2.9根(1~5根)。围术期心梗1例,死亡1例,脑卒中发生1例。出院时患者均无心绞痛主诉。结论OPCABG避免了CPB的并发症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特别是对体外循环高危病人更有益。病人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但因手术难度较大,需对病人有一定选择,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曹德生 王凤林 刘鹏 李京宏 王非 林凡 杨煜光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 非体外循环 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手术方针及成绩 2010年 目的 比较跳动下冠脉搭桥术(OPCAB)的术式选择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讨论移植血管的选择及围手术期管理方法 .方法 以我院心脏血管外科从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所实施的514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C-CABG)32例,OPCAB 482例.结果 术前合并脑血管障碍43例(8.4%),合并透析16例(3.1%),合并慢性闭塞性肺病(COPD)17例(3.3%),既往有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35例(6.8%),左主干(LMT)病变179例(34.8%).平均远端吻合口数(3.6±1.4)个,移植血管全动脉化患者77例(14.9%),使用左乳内动脉(LITA)患者421例(81.9%).平均大隐静脉(SVG)使用支数为(1.6±0.5)支/例.术后主要合并症为脑血管病6例(1.1%),纵隔感染4例(0.7%),肾功能损害透析(CHDF)7例(1.3%),房颤(Paf)46例(8.9%).结论 对于高风险、高难度的CABG应用标准OPCAB术式,采用全动脉化及动、静脉移植血管相组合等低侵袭性手术方法 ,同时做好围手术期管理,可以提高CABG的远期手术成绩. 曹永彤 刘鹏 叶志东 王非 林凡 杨煜光 钱松屹 王风林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术式选择 药物支架 左主干病变 乳内动脉 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的处理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血栓形成是导致人工血管内瘘失功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目的是评估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后取栓治疗的远期效果,总结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6年11月因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在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的51例患者,总结其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取栓治疗后的初级通畅情况及次级通畅情况,利用Cox模型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的平均随访时间是为32.3个月,取栓治疗后的1年初级通畅率为54.9%,1年次级通畅率为94.1%,2年初级通畅率为36.1%,2年次级通畅率为72.2%。关于初级通畅情况的多因素分析中,第一次取栓治疗时行球囊扩张治疗为保护性因素(HR=0.361,95% CI 0.135~0.968,P=0.043)。关于次级通畅情况的多因素分析中,男性为危险因素(HR=3.008,95% CI 1.010~9.032,P=0.049)。结论取栓及相应的介入治疗是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的有效处理手段,具有良好的长期通畅率。 马博 李金勇 樊雪强 叶志东 陈洁 郑夏 杨煜光 甄雅楠 刘鹏关键词:血栓形成 取栓治疗 介入治疗 聚多卡醇硬化剂门诊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安全性 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评估聚多卡醇硬化剂在门诊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0月符合入组条件的在我中心门诊行聚多卡醇硬化剂注射治疗的187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计264人次。对注射治疗后1个月内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硬化剂注射治疗中有2人次(0.8%)术后出现明显疼痛(VAS≥4),57人次(21.6%)术后1个月仍存在明显的色素沉着,4人次(1.5%)出现血栓性浅静脉炎。未出现注射后皮肤坏死、深静脉血栓、过敏、卒中、视觉障碍、呼吸困难等并发症。色素沉着的发生与女性、硬化剂浓度及形态相关(均P<0.05),与聚多卡醇用量及泡沫硬化剂用量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在门诊应用聚多卡醇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安全的。 马博 叶志东 陈洁 郑夏 樊雪强 杨煜光关键词:静脉曲张 并发症 腘动脉压迫综合征1例 2009年 患者男性.19岁.因间歇性跛行2个月入院。患者2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左小腿疼痛.休息片刻后缓解.行走距离逐渐缩短,后行走100米即感左小腿酸痛,被迫坐下休息.数分钟后症状减轻.伴有左足及左小腿冷感。患者无吸烟史,既往史无特殊。于2008年12月17目在门诊行下肢血管成像(CTA)示:左侧胭动脉局限性狭窄.所属分支左腓动脉、胫后动脉稀疏,可见多处不规则狭窄.考虑左侧胭动脉压迫综合征可能性大.血管炎性改变不除外。 钱松屹 刘鹏 杨煜光 王凤林关键词:下肢血管成像 间歇性跛行 小腿疼痛 胫后动脉 血管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