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伟 作品数:39 被引量:115 H指数:7 供职机构: 江苏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RNA结合蛋白RNPC1对肾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 RNPC1在人体肿瘤中可能是抑癌基因也可能是促癌基因,其在肾癌细胞中的角色尚不明朗。研究RNPC1对肾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以探索RNPC1的表达与肾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将肾癌细胞CAKI-1和CAKI-2分别构建RNPC1基因高表达(RNPC1组)、短发夹RNA干扰RNPC1基因表达(shRNPC1组),另设空白对照组以及阴性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RNPC1 mRNA及蛋白在肾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运用慢病毒转染技术,建立稳定表达的RNPC1高表达,干扰的肾癌细胞系。检测RNPC1稳转的肾癌细胞系中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克隆实验、划痕实验、迁移侵袭实验,检测RNPC1对肾癌细胞增值,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运用Western blot检测RNPC1稳转的肾癌细胞系中EMT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探究RNPC1对肾癌细胞生物学功能影响的分子机制。结果 Western blot和qRT-PCR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RNPC1组的RNPC1水平明显上调(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较,shRNPC1组的RNPC1水平明显下调(P<0.05)。RNPC1组细胞A450值和克隆计数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shRNPC1组细胞A450值和克隆计数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划痕实验结果表明shRNPC1组细胞迁移距离[CAKI-1:(303.98±12.31)μm,CAKI-2:(352.50±24.60)μm]较阴性对照组[CAKI-1:(303.98±12.31)μm,CAKI-2:(237.25±12.89)μm]增大(P<0.05);RNPC1组细胞迁移距离[CAKI-1:(132.52±35.13)μm,CAKI-2:(126.50±19.24)μm]较空白对照组[CAKI-1:(281.65±19.71)μm,CAKI-2:(300.00±22.28)μm]减小(P<0.05)。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实验表明,shRNPC1组迁移和侵袭的细胞数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迁移和侵袭的细胞数少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RNPC1基因高表达能抑制肾癌细胞CAKI-1和CAKI-2的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可以为临床治疗肾癌提供新的作用靶点。 黄雯 季春梅 杨海伟 石靓 孟玲 魏继福关键词:肾癌 生物学功能 抑癌基因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发育生物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03年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以高空间分辨率、非介入无损伤性连续光学切片、实时动态观察等优越性,应用于生物医学众多领域中。本文主要论述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发育生物学中的应用。。 杨海伟 霍霞关键词: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发育生物学 卵母细胞 精子 小鼠巨噬细胞内游离钙离子变化介导的吞噬作用(英文) 2006年 为评估小鼠巨噬细胞吞噬死亡细胞时胞质内游离钙离子的变化。实验使用F luo-3标记巨噬细胞内钙离子和碘化丙碇对死亡细胞核染色,观察吞噬过程中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和显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检测含死亡细胞的巨噬细胞内荧光密度图像。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钙离子的释放。在缺钙的溶液中,可见巨噬细胞接触死细胞时细胞内钙离子快速地聚集和增高。在吞噬体形成时,巨噬细胞内钙离子上升到较高的水平。快速上升后,当吞噬小泡消化时,细胞内游离钙下降,随后钙离子恢复到低水平。研究显示伴随着吞噬小泡中红色荧光的死细胞的出现和消失,巨噬细胞内出现一系列钙离子变化的图像。提示巨噬细胞内钙离子改变在细胞吞噬作用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林珏龙 陈耀文 谢仰民 李玫 朴仲贤 杨海伟关键词:钙离子 脱氧核糖核酸 巨噬细胞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外泌体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16年 前列腺癌在美国发病率已超过肺癌,成为第1位的威胁男性健康的肿瘤.在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升高趋势.由于早期前列腺癌通常没有症状,所以在早期诊断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寻找特异性和敏感性俱佳的诊断标志物并探索新的治疗策略成为研究的重点.外泌体是由包括肿瘤细胞在内的多种活细胞分泌的小囊泡,内含蛋白质、脂质以及包括lncRNA、miRNA在内的多种核酸.外泌体在影响肿瘤微环境,参与肿瘤发生、发展与转移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外泌体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郑雨潇 成功 杨海伟 华立新关键词:早期前列腺癌 外泌体 肿瘤细胞 诊断标志物 肿瘤微环境 MIRNA PTEN在人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株和食管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2005年 目的:探讨人胚食管上皮永生化细胞株SHEE、SHEEMT、食管癌细胞株EC8712中PTEN表达的差,判断食管上皮细胞在恶性转化过程中是否有PTEN缺失现象的发生;方法:培养三种细胞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blot等检测方法对三种细胞株中PTEN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三种细胞株均有PTEN的表达,表达强度与分化程度有关,PTEN在三种细胞株中表达强弱顺序为SHEE>SHEEMT>EC8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TEN在SHEE、SHEEMT和EC8712三种来源于食管鳞状上皮但分化程度不同的细胞株均中表达,表达强度与分化程度相关,分化程度越高,表达越强。 徐锡金 霍霞 杨海伟 许险峰 朴仲贤 沈忠英关键词:抑癌基因 PTEN 永生化 肿瘤坏死因子调节的肥大细胞蛋白酶激活受体表达分析 2011年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NF)引起的肥大细胞蛋白酶激活受体(PAR).1,2,3,4表达。方法肥大细胞P815培养后以不同浓度的TNF激发肥大细胞,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给予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X一100)非TritonX-100处理后用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方法检测肥大细胞蛋白酶激活受体的表达。结果TNF激发肥大细胞2h、6h和16h后,TritonX.100与非TritonX.100处理后,肥大细胞PAR-1,3表达均无明显变化;但TNF以浓度依赖方式上调P515肥大细胞PAR.2,4表达(P〈0.05);上述各时间点检测PAR-1,2,3表达情况,TritonX.100处理组与非TritonX.100处理组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但PAR-4表达结果显示TritonX-100处理组表达强于非TritonX.100处理组。结论TNF可以上调P815肥大细胞PAR-2,4表达,但对PAR-1,3表达的调节作用不明显,TritonX-100处理和非TritonX-100处理不影响TNF调节的肥大细胞PARs表达的检测结果。 张慧云 张淑芳 杨海伟 马文静 王顺兰 何韶衡关键词:肥大细胞 显微技术 重组蟑螂过敏原rPer a 7对肥大细胞TLR受体的调控和细胞因子释放 目的探讨重组蟑螂过敏原Per a 7对肥大细胞TLR受体表达和细胞因子释放的调控及作用机制。方法重组蟑螂过敏原rPer a 7作用肥大细胞后使用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受体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并通过Real-time... 杨海伟 魏继福 张伟 宋为娟 魏韡 何韶衡文献传递 IL-12对肥大细胞TLR受体表达和细胞因子释放的调节 目的:探讨IL-12对肥大细胞TLR受体表达和细胞因子释放的调节,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IL-12作用肥大细胞后使用流式细胞仪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受体蛋白水平的变化情况,并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受体mRNA水... 杨海伟 宋为娟 魏韡 魏继福 何韶衡文献传递 美洲大蠊Per a 9的抗原表位特征及三维结构建模 被引量:4 2011年 Per a 9是美洲大蠊主要过敏原蛋白之一。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了解美洲大蠊过敏原蛋白Per a 9的结构特征,为蟑螂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BLAST得到Per a 9相似序列,构建同源进化树,结果显示美洲大蠊Per a 9与德国小蠊精氨酸激酶在进化上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Per a 9主要为α+β结构的亲水性蛋白,其主要抗原表位集中于33—46、55—74、89—117、123—135、199—217、235—243、251—266、286—354区域。Motif预测其具有1个鸟嘌呤磷酸转移酶活性位点,6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7个酪氨酸激酶II磷酸化位点和2个N豆蔻酰化位点。其预测的三维结构基本能反应Per a 9真实的空间构象,这将为今后进一步了解和掌握Per a 9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打下理论基础。 胡玉静 金珊珊 杨海伟 魏继福 何韶衡关键词:美洲大蠊 PER A9 抗原表位 三维结构建模 IL-29调节的肥大细胞膜表面和胞浆内蛋白酶激活受体表达分析 2011年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9引起的肥大细胞膜表面和胞浆内蛋白酶激活受体(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PAR)-1,2,3,4表达。方法:肥大细胞P815培养后以不同浓度的IL-29激发肥大细胞,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给予透膜和非透膜处理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肥大细胞膜表面和胞浆内蛋白酶激活受体的表达。结果:IL-29激发肥大细胞2、6和16 h后肥大细胞膜表面和胞浆内PAR-1表达与相应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IL-29调节的膜表面PAR-1表达与胞浆内PAR-1表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L-29引起的肥大细胞膜表面和胞浆内PAR-2,3,4表达与相应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IL-29激发2 h肥大细胞膜表面PAR-2表达与胞浆内PAR-2表达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29激发6 h肥大细胞膜表面PAR-3表达与胞浆内PAR-3表达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L-29激发2、6和16h后肥大细胞膜表面PAR-4表达与胞浆内PAR-4表达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29可以下调P815肥大细胞膜表面和胞浆内PAR-1表达,且IL-29引起的膜表面和胞浆内PAR-1表达无差异;尽管检测到PAR-2,3,4在膜表面和胞浆内的表达情况不同,但IL-29对膜表面和胞浆内PAR-2,3,4表达的调节作用不明显;流式细胞术检测的膜表面和胞浆内PARs表达结果均可反应IL-29调节的P815肥大细胞PARs表达情况。 张慧云 杨海伟 马文静 高元慧 冯晓鸽 何韶衡关键词:肥大细胞 膜表面 胞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