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波

作品数:35 被引量:148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2篇出血
  • 11篇卒中
  • 9篇脑出血
  • 8篇血肿
  • 8篇预后
  • 8篇内血肿
  • 8篇颅内
  • 8篇颅内血肿
  • 8篇抽吸
  • 6篇引流
  • 6篇引流术
  • 6篇微创
  • 6篇微创颅内血肿
  • 6篇抽吸引流
  • 6篇抽吸引流术
  • 5篇吞咽
  • 5篇脑血
  • 4篇血管
  • 4篇血管病
  • 4篇重症

机构

  • 35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脑重大疾...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作者

  • 35篇杨波
  • 22篇杨中华
  • 18篇刘丽萍
  • 14篇赵性泉
  • 14篇张婧
  • 11篇温淼
  • 10篇于丹丹
  • 10篇魏娜
  • 8篇濮月华
  • 7篇王拥军
  • 5篇秦海强
  • 5篇闫婧
  • 5篇杨骏
  • 4篇张亚清
  • 3篇王文娟
  • 3篇陈胜云
  • 3篇王安心
  • 3篇丁则昱
  • 2篇米东华
  • 2篇王春雪

传媒

  • 17篇中国卒中杂志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2014`中...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第七届中华医...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09
  • 5篇2007
  • 1篇2006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基于吞咽功能的吸入性肺炎临床预测模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对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基于吞咽功能的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105例缺血性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临床吞咽功能评估和电视透视检查,记录吞咽困难的症状和体征,并记录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是否发生。采用x^2检验判断所记录的症状和体征是否与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临床相关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与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相关的临床因素包括进食相关的呛咳,舌无力,口内食物残留,无效吞咽,进食或饮水后嗓音改变,其中无效吞咽能够预测住院期间的吸入性肺炎,OR值7.700,预测准确度83.8%。结论临床吞咽评估发现无效吞咽是住院期间吸入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婧杨亚琴于丹丹杨波陆菁菁赵性泉王拥军
关键词:卒中吞咽障碍肺炎吸入性
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行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治疗及颅内压监测的2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组.对比抽吸术前后神经功能...
杨骏杨中华刘丽萍杨波丁则昱温淼王文娟赵性泉
体重指数对不同严重程度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BMI对不同严重程度卒中患者3个月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观察发病7 d内首次卒中住院患者的BMI与3个月卒中结局的关系。根据入院时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卒中(NIHSS评分<11分)组和中重度卒中(NIHSS评分≥11分)组。收集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危险因素情况。记录入院时BMI、是否存在吞咽障碍及在院期间肺炎等资料,其中BMI按照四分位数分为4层。发病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采集mRS评分,以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比较轻度卒中组和中重度卒中组BMI及其他基线指标的差异并探索不同水平BMI对不同严重程度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733例患者,其中男性474例(64.7%),女性259例(35.3%)。缺血性卒中552例(75.3%),出血性卒中181例(24.7%)。轻度卒中组526例,中重度卒中组207例。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不同水平BMI对整体患者及轻度卒中患者3个月结局均无显著影响;在中重度卒中患者中,与BMI最低四分位水平患者相比,最高四分位水平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降低(OR 0.376,95%CI 0.142~0.992,P=0.048)。结论不同BMI水平对不同严重程度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不同,其中,在中重度卒中患者人群中,高BMI水平可能导致预后不良。
于丹丹秦海强王安心张晓丽左颖婷张亚清杨波魏娜张婧
关键词:卒中体重指数预后超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早期凝血及纤溶生物标志物变化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通过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早期血液凝血和纤溶相关标志物进行动态分析,探讨其与迟发性脑缺血(DCI)之间的关系,尝试从临床角度阐述微血栓形成机制在DCI发生发展中可能的潜在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北京天坛医院发病3 d内的aSAH住院患者165例。入院后按照统一标准化方案分别采集患者入院时、发病后(4±1)、(7±1)、(10±1)、(13±1)d的血液样本,记录DCI患者及非DCI患者各时间点的部分血液凝血[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定量和vWF活性]及纤溶相关标志物参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PT、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通过凝血酶测定,D-二聚体含量通过乳胶光度法测定,vWF抗原定量和vWF活性检测分别采用vWF抗原检测试剂盒和vWF活性检测试剂盒,并对两组间不同时间点各参数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DCI发生率为31.5%(52/165)。凝血及纤溶标志物相关结果显示,DCI患者在aSAH后早期即出现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原含量和活性升高,并在发病后(7±1)d达到高峰,DCI患者vWF抗原及活性水平较非DCI患者更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6.873、5.784,P值分别为0.017、0.021),同时vWF抗原及活性水平与时间相关(F值分别为105.448、89.141,均P<0.01),且存在组别与采样时间之间的交互效应(F值分别为9.525、10.114,P值分别为0.022、0.016)。此外,DCI与不同采样时间对PT、APTT、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水平无明显影响(均P>0.05),并且两组别与时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DCI患者vWF抗原含量及活性明显高于非DCI患者,提示可能存在微血栓形成,动态监测vWF抗原含量及活性有助于早期发现DCI。
段婉莹刘丽萍刘丽萍温淼杨中华温淼杨波濮月华
关键词:迟发性脑缺血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微血栓形成
高碳酸血症对重症脑出血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影响1例报道被引量:2
2019年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28岁,主因“发现意识不清17 h”于2017年11月24日入院。患者17 h前被发现躺倒在地,当时意识不清,呼唤可睁眼,可简单说个别字词,坐起后身体向右侧倾斜,间断躁动,二便失禁。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12 h前呼唤不睁眼,呼吸急促,入我院急诊,测量血压180/100 mm Hg,查头颅CT示左侧外囊基底节区ICH破入脑室,脑疝征象,收入神经重症医学科。
米东华郭珍妮杨波董致郅杨中华王拥军刘丽萍杨弋
关键词:酸碱平衡脑出血脑血流
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1年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探讨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1年预后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6年8月就诊的进行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幕上高血压性ICH患者。记录患者人口学特征等基本信息、临床信息、手术治疗信息及1年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主要临床结局为1年预后不良,定义为1年mRS>3分。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年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117例完成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幕上高血压性ICH患者。平均年龄(56.5±12.5)岁,基线血肿体积(59.0±28.5)ml。59例(50.4%)ICH患者1年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血肿体积20~50 ml[比值比(odds ratio,OR)0.16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034~0.748,P=0.020]、年龄≤60岁(OR 0.169,95%CI 0.055~0.515,P=0.002)是1年预后不良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基线血肿体积和年龄是幕上高血压性ICH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1年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该结论为选择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适宜人群提供依据。
王文娟刘丽萍杨中华杨波李金鑫杜洋赵性泉
关键词:脑出血预后影响因素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幕上脑出血的疗效评价
<正>目的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主要通过有创颅内压监测、经颅多普勒(TCD)、头颅CT检查以及急性期神经功能预后评分进一步评价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于幕上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
杨骏杨中华刘丽萍杨波丁则昱贾娇坤边立衡赵性泉
文献传递
重症脑血管病血流动力学监护与预后的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分析脉搏波形轮廓稳定稀释心排量测量技术(pulse indicator continous cardiac output,Pi 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对重症脑血管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入院72 h内进行Pi CCO监测,按照发病28 d随访患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2组的基线资料、临床特点、血液生化指标及Pi CCO监测指标。结果入院7 d时死亡组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EVLWI)异常增高例数显著高于存活组(P=0.007);而且存活组入院7 d与首次监测时EVLWI的差值也显著小于死亡组(P=0.043)。结论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入院后Pi CCO监测EVLWI指标的增高可能与患者死亡有关。
闫婧杨波温淼杨中华刘丽萍赵性泉
关键词:重症脑血管病血流动力学血管外肺水指数预后
喉关闭减慢是缺血性卒中并吞咽困难患者发生误吸的相关因素
目的探索缺血性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喉关闭快慢是否与误吸相关。方法 8个月内连续会诊于语言治疗组的缺血性卒中并有吞咽困难的患者136例,病情允许可以到放射科完成电视透视检查,并能遵循指令,没有严重的心肺疾病或恶性肿瘤。记录吞...
张婧杨波于丹丹濮月华魏娜刘丽萍赵性泉王拥军
文献传递
卒中患者入院体重指数与3个月预后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BMI对首次急性卒中住院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方法基于多中心、连续性、前瞻性登记研究——中国卒中患者营养调查(investigation of nutrition status in stroke patients of China,INSIS),连续收集首次急性卒中(发病7 d内)住院患者的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医疗保险等一般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以及入院时BMI、NIHSS评分、住院期间肺炎等临床资料。随访发病3个月后mRS评分,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根据入院时BMI将患者分为4组:低BMI组(BMI<18.5 kg/m^(2))、正常BMI组(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组(24.0 kg/m^(2)≤BMI<28.0 kg/m^(2))及肥胖组(BMI≥28.0 kg/m^(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BMI对卒中发病3个月结局的影响。结果共73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63.5±12.8)岁,女性259例(35.3%),脑出血者181例(24.7%),入院时平均NIHSS评分(7.85±6.45)分,平均BMI为(24.67±3.59)kg/m^(2)。低BMI组22例(3.0%),正常BMI组303例(41.3%),超重组291例(39.7%),肥胖组117例(16.0%)。4组间平均年龄、性别分布、受教育程度、高脂血症发生率、入院时NIHSS评分、是否存在吞咽障碍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4组间整体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校正混杂因素之后,与正常BMI相比,低BMI、超重或肥胖均对患者发病3个月预后没有独立影响。结论在本研究人群中,与正常BMI相比,入院时低BMI、超重、肥胖对3个月卒中结局无显著影响。
王垚秦海强王安心王安心左颖婷张亚清杨波张亚清魏娜杨波
关键词:卒中体重指数预后护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