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一星
- 作品数:13 被引量:65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电图反应性预测重型颅脑外伤性昏迷患者预后的研究被引量:14
- 2013年
- 目的比较脑电图(EEG)反应性、EEG分型和GCS评分三种方法预测重型颅脑外伤性昏迷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入组患者为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型颅脑外伤性昏迷患者55例,分别对其进行了EEG反应性、EEG分型和GCS检查评估,并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患者的预后转归情况。结果EEG反应性、EEG分型和GCS评分预测昏迷患者预后的准确度分别为87.3%、78.2%和74.5%,P〈0.05。结论EEG反应性是判断颅脑外伤性昏迷患者预后较为理想的预测指标。
- 宋春杰孙巧英杜一星张克忠万琪赵春生
- 关键词:昏迷脑损伤后脑电描记术预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 伴幻影失神的成人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六例临床及脑电图特点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描述伴幻影失神发作的成人特发性全面性癫痫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方法6例患者均于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我院门诊,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家族史、既往史、治疗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多次长程或视频脑电图检查并配合计数试验检查。结果6例患者均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特点,具体表现为:(1)意识障碍、轻微的失神发作,失神发作时脑电图表现为3.0—3.5Hz的全面性尖(棘)慢波发放(GSWD);(2)强直阵挛发作,且多继发于失神持续状态;(3)频繁出现的失神持续状态;(4)觉醒期脑电图表现为频繁的片段化、短暂或长时间的GSWD出现,而睡眠期仅见片段化GSWD出现。所有患者均无肌阵挛及其他发作类型出现,均无光敏性。结论伴幻影失神发作的成人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特点,可能属于一种新的癫痫综合征。
- 宋春杰孙巧英杜一星张克忠万琪
- 关键词:癫痫失神性癫痫全身性脑电描记术
- 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与调控被引量:6
- 2004年
- 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 (CNS)中起重要作用 ,与CNS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和调控过程涉及多种因素 ,如细胞因子、某些蛋白质和酶、细胞内外离子和电位的变化等。
- 杜一星王伟
- 关键词:小胶质细胞CNS细胞内病理过程中枢神经系统生理功能
- 扩散性抑制对脑缺血后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影响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为了研究阻断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诱导的扩散性抑制对同侧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影响。方法颈内动脉插线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记录扩散性抑制波,尼氏染色和TUNEL染色检测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观察阻断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扩散性抑制对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影响。结果不给予SD阻断剂,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有39%的动物出现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用MK-801阻断扩散性抑制后仅10%的动物出现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机率明显减小。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可能与扩散性抑制由缺血区不断向远隔部位播散有关。
- 杜一星徐沙贝喻志源陈晨张强王伟
- 关键词: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 局灶性脑缺血大脑皮质扩散性抑制波的动态观察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后非缺血区皮质的扩散性抑制波(SD)。方法:Sprague-Dawley大鼠12只,随机分为光化学诱导组、光化学抑制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诱导组和MCAO抑制组,每组各3只。前2组制备光化学血栓脑缺血模型,后2组制备MCAO脑缺血模型,光化学抑制组和MCAO抑制组分别于造模前给予MK-801抑制SD。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记录非缺血区(枕叶皮质)细胞外直流电位变化。结果:光化学诱导组和MCAO诱导组记录到幅度约10~30mV,时程约1~2min的SD,光化学抑制组和MCAO抑制组未记录到SD。结论:局灶性脑缺血诱导的SD传播到非缺血区,这一现象可能与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中远隔损伤的发生有关。
- 杜一星万琪宋春杰王伟
- 关键词:局灶性脑缺血大脑中动脉栓塞
- 扩散性抑制与局灶性脑缺血后远隔脑区氨基酸动态变化
- 2007年
-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扩散性抑制波对同侧海马CA1区细胞外谷氨酸、甘氨酸及γ-氨基丁酸3种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22只雄性成年SD大鼠分为A组8只、B组9只及C组5只,均于右侧海马CA1区埋置微透析套管取样,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5 ml,B组注射MK-801溶液2 mg/kg,30 min后均制作为右侧脑缺血模型,C组不作处理,于缺血60 min及再灌注60 min后分别收集微透析液检测。结果:A、B组远隔区海马细胞外3种氨基酸含量与C组比较均升高,但B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A组。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远隔缺血区所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可能与扩散性抑制由缺血区向远隔部位的播散有关。
- 杜一星谢敏杰徐沙贝喻志源王义辉陈晨王伟
- 关键词:微透析海马
-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0
- 2006年
- 目的比较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规律。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再灌注模型,在缺血再灌注后1、3、7、14d断头取脑,应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和原位末端标记法分别检测各组MCAO后不同时期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凋亡数量超过神经元,其凋亡以再灌注3d最为显著,而神经元则以7d最为显著;而皮层区神经元凋亡数量超过星形胶质细胞,两种细胞凋亡均在再灌注后7d达高峰。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和海马区的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均可发生凋亡,海马区星形胶质细胞比皮层区更易凋亡,而皮层区神经元比海马区更易凋亡。
- 王萍王伟徐运兰谢敏杰杜一星
- 关键词:脑缺血凋亡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流式细胞术
- 细胞周期蛋白D1基因敲除对小鼠脑缺血边缘区胶质细胞增殖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观察细胞周期调控对局灶性脑缺血边缘区胶质细胞增殖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选用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基因敲除小鼠,建立光化学诱导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将实验动物分为脑缺血组和假手术组,采用尼氏染色显示脑梗死灶并计算梗死灶面积;应用免疫荧光化学方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并通过TUNEL方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结果缺血后3、7、28d cyclin D1基因敲除纯合子小鼠梗死灶面积占脑片总面积比值(1·00±0·28,1·00±0·16,1·10±0·16)明显小于杂合子(3·60±0·47,3·80±0·28,4·20±0·24)及野生型小鼠(3·60±0·51,3·90±0·21,4·30±0·47,均P<0·05);缺血后各时间组缺血边缘区GFAP表达明显增强,但缺血后7、28d纯合子小鼠缺血边缘区GFAP的表达明显弱于杂合子及野生型小鼠(缺血后7、28d纯合子小鼠缺血边缘区GFAP的吸光度值依次为0·612±0·069,0·622±0·146,杂合子为0·838±0·089,0·998±0·172,野生型为0·863±0·076,1·054±0·124,均P<0·05);缺血后3d于缺血边缘区可见大量TUNEL阳性染色细胞,而且杂合子、野生型小鼠缺血区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多于纯合子小鼠(缺血3d后纯合子、杂合子、野生型TUNEL阳性率依次为7·00±3·01,23·30±7·59,25·50±8·77,P<0·05);纯合子小鼠抗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TUNEL双标阳性的结果明显弱于杂合子和野生型小鼠(P<0·05)。结论通过cyclin D1基因敲除,可部分抑制缺血边缘区胶质细胞增殖,同时减少神经元凋亡和脑梗死面积。该结果提示调控细胞周期可能是脑缺血新的治疗方向。
- 张强王伟徐运兰谢敏杰杜鹏陈晨朱舟王萍杜一星
- 关键词:细胞周期蛋白D1神经胶质脑缺血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缺血边缘区神经元凋亡
- 扩散性抑制与局灶性脑缺血后远隔脑区损伤之间关系的研究
- 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扩散性抑制(spreading depression,SD)是一种在中枢神经系统发现的病理生理现象,有特征性的离子﹑代谢和血液动力学变化,SD在某些临床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偏头痛,脑血管病,...
- 杜一星
- 关键词:脑缺血电生理学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 侧脑室注射甘珀酸对扩散性抑制的影响
- 2008年
-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阻断剂甘珀酸(CBX)对扩散性抑制(SD)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CBX干预组各10只,后两者用高浓度KCl诱导大鼠皮质SD波,假手术组不给予CBX干预,CBX干预组给予5 ug/uL的CBX进行干预,用MS4000U生物信号采集分析系统对波幅、时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CBX干预组所记录到SD波波幅明显减小(P<0.05),SD波的阳性率降低(P<0.05),但SD波的时程无差异。结论:CBX对高浓度KCl诱导的皮质SD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缝隙连接在S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易陈菊徐沙贝杜一星唐颖馨骆翔王伟
- 关键词:甘珀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