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朗

作品数:29 被引量:79H指数:6
供职机构:昆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神经元
  • 5篇海马
  • 5篇大脑
  • 4篇沙土鼠
  • 3篇神经生长
  • 3篇神经生长因子
  • 3篇树QU
  • 3篇突触
  • 3篇缺血
  • 3篇脑缺血
  • 3篇脊髓
  • 3篇NGF
  • 3篇CB-HRP
  • 2篇动物
  • 2篇血管
  • 2篇营养因子
  • 2篇源性
  • 2篇源性神经营养...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机构

  • 29篇昆明医学院
  • 3篇川北医学院
  • 2篇成都军区昆明...
  • 1篇青岛医学院
  • 1篇山东医学院
  • 1篇南华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云南省第一人...
  • 1篇云南教育学院

作者

  • 29篇李朗
  • 10篇王廷华
  • 9篇叶铮
  • 7篇刘宗良
  • 6篇李力燕
  • 6篇李明
  • 5篇黄素群
  • 4篇张琼珍
  • 4篇王金德
  • 4篇孙俊
  • 3篇杨正伟
  • 3篇温淑仪
  • 3篇陈彦红
  • 2篇尹昭
  • 2篇柯青
  • 2篇沈邦昆
  • 2篇巴迎春
  • 2篇赵严
  • 2篇潘兴华
  • 2篇郭建辉

传媒

  • 7篇昆明医学院学...
  • 4篇解剖学杂志
  • 3篇中国临床解剖...
  • 3篇神经解剖学杂...
  • 3篇四川解剖学杂...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胃肠病学
  • 1篇解剖学报
  • 1篇Zoolog...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解剖学通报
  • 1篇中国解剖学会...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5篇2002
  • 2篇2000
  • 1篇1999
  • 3篇1996
  • 2篇1990
  • 2篇1989
  • 1篇1986
  • 1篇1984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加温灌注明胶墨汁制作动物脑血管模型的方法被引量:10
2004年
李朗孙俊李明叶铮
关键词:动物
沙土鼠脑海马CA1区突触结构的衰老性变化
1996年
用电镜技术和体视学方法研究老年沙土鼠脑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和腔隙分子层神经毯内突触结构的变化,并与青年组相比较.结果显示:老年组较青年组锥体细胞层突触数减少20.94%,腔隙分子层减少12.32%;老年组腔隙分子层突触数密度为(0.568±0.074)/μm2,青年组为(0.663±0.075)/μm2;老年组锥体细胞层不清晰突触占该区突触总数的26.39%,青年组占23.93%.结果表明衰老时海马CA1区突触数目减少,不清晰突触代偿性增多,从而补偿了丢失突触的功能.
刘宗良叶铮张琼珍黄素群李朗
关键词:沙土鼠海马衰老突触结构
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_1区中的BDNF表达被引量:3
2005年
为了观察慢性脑缺血时海马CA1区中BDNF的表达变化,探讨缺血性脑损伤及修复机制。我们将Wistar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成慢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慢性脑缺血30d和120d组。分别于术后30d和120d处死动物,行BDNF免疫组化染色,计数各组大鼠海马CA1区中的阳性神经元数。结果显示:(1)在对照组的海马CA1区可见BDNF较强的表达;(2)在慢性脑缺血30d时,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高于缺血120d组及对照组(P<0.05)。而120d时,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1)在正常大鼠海马CA1区有BDNF表达,能维持神经元的存活;(2)慢性脑缺血时,BDNF在海马CA1区的表达先升后降。
巴迎春王廷华潘兴华李明王金德李朗温淑仪
关键词:脑缺血BDNF
沙土鼠舌下神经核衰老性变化的初步观察
1996年
用CB—HRP逆行标记法,观察雄性沙土鼠青年组(3个月)与老年组(36个月)舌下神经核运动神经元标记情况,结果青年组细胞标记数为970.5±91.74,老年组为613.88±32.38,老年组细胞数量较青年组减少,P<0.05有显著差异,但舌下神经核团形态变化不大,舌的运动功能改变不明显.
李朗叶铮刘宗良黄素群张琼珍
关键词:衰老沙土鼠CB-HRP动物模型
老年沙土鼠脑血管形态的变化
2008年
黄素群刘宗良李朗程建军杨建宇
关键词:沙土鼠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发病率年龄组
人、猴、猪、大鼠大脑半球的体视学研究
<正> 为了解人、猴、猪、大鼠左右大脑半球间及不同种属间大脑半球皮质体积和表面积的特点和差异性,应用体视学方法定量研究了男性成年人7例,成年雄性恒河猴、长白猪及Wister大鼠各4例的左、右大脑半球的体积、皮质体积、皮质...
李力燕杨正伟郭建辉李朗黄秀琴李娟娟
文献传递
树鼩胫前肌运动神经元位置的研究
1989年
用10只成年树(?),从左侧胫前肌的上、中1/3交界处注入CB—HRP 6μl,取脊髓腰段作40μm的横切面及纵切面。标记的运动神经元位于脊髓前角的后外侧核,每一横切面上可见3~8个标记细胞。纵切面上可见细胞柱长2.8~3.2mm,主要位于腰4节段。各标记细胞的突起向周围延伸约300~500μm。
张琼诊叶铮李朗李文明
关键词:胫前肌运动神经元CB-HRP树QU
部分背根切断改变备用背根节神经元和卫星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基因表达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部分去背根后备用背根节 (L6 )各类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及其mRNA的量变情况。 方法 对成年雄性猫行单侧部分背根切断术 (切除一侧L1 ~L5、L7~S2 DRG ,保留L6 为备用根 )。取正常组一侧和术后 3d及 7d组手术侧的L6 DRG并分别行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染色。观察BDNF及其mRNA在DRG各类细胞的分布 ,测定BDNF及其mRNA在神经元和卫星细胞的光密度值。 结果 部分去背根后 3d ,中小神经元内BDNF及其mRNA的光密度值较正常者明显减少 (P <0 0 5 ) ,而 7d时又恢复近正常水平 (P >0 0 5 )。BDNF及其mRNA在大神经元的光密度值术后 3d无明显变化 ,而 7d时较正常者明显减少 (P <0 0 5 )。比较之 ,卫星细胞BDNF及其mRNA的光密度值术后 7d时明显升高 (P <0 0 5 ) ,术后 3d与正常者比未见明显变化。 结论 部分背根切断导致备用DRG各类细胞BDNF的表达水平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提示备用DRG内BDNF的变化与脊髓Ⅱ板层可塑性有关。
刘芬王廷华冯忠堂李明王特为李朗
关键词:背根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表达脊髓可塑性
豆纹动脉的显微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2
2000年
目的 :了解豆纹动脉的来源与分布。方法 :显微解剖结合厚片迭加观测 4 0侧人类大脑半球。结果 :4 0侧大脑半球共有豆纹动脉 2 60条 ,平均每侧半球 6.50± 3.31条 ,区分为近侧、中间和远侧三群。它们分别起自大脑中动脉根部、主干或其皮质支。分布于外囊、内囊和基底核的不同部位 ,但彼此有重叠。依其在前穿支的穿入部位 ,又可分为内侧、外侧和中间三组。结论 :豆纹动脉恒定地参与尾核头背外侧部的血供 ,而且从其起源、穿入部位和分布来看 ,传统的内侧群应分为近侧群和中间群 :前者参与内侧组血管并分布于苍白球和内囊膝 ;后者参与外侧组血管并分布于壳的前极、内囊前肢及尾核头背外侧部。由于豆纹动脉的发出部位是动脉瘤的好发部位 。
管勇吕少平李朗孙俊余发昌
关键词:豆纹动脉基底核显微解剖
大脑中动脉分支对纹状体—内囊血供的显微解剖研究
<正> 了解人大脑中动脉分支对纹状体—内囊的血供。对50侧大脑半球进行显微解剖并结合厚片迭加,观测了大脑中动脉分布于纹状体—内囊的分支及分布。大脑中动脉发支至纹状体—内囊的脑实质外动脉共有325支,平均每侧6.5支,根据...
孙俊管勇余发昌李朗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