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鹏 作品数:27 被引量:128 H指数:7 供职机构: 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基于生物力学研究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对腰椎节段的矢状面的稳定性基础研究 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基于尸体腰椎采用生物力学试验,研究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对腰椎矢状面稳定性的影响,对今后腰椎间盘术在临床中的改进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8月份经确诊且已出具死亡证明的4例新鲜尸体进行试验,纳入的4例尸体腰椎均在患者死亡后24 h内获取。采用生物力学实验观察不同负荷下标本因素和手术因素对位移的影响,比较不同负荷下各种手术方法的位移。结果 4个腰椎阶段均在生理应力范围内数据显示:单纯减压腰椎节段与正常椎间盘位移对比发现,单纯减压腰椎节段与正常椎间盘位移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数据显示,刮除软骨板与髓核摘除在递增负荷的情况下可提高水平位移的几率,刮除软骨板与髓核摘除位移与正常椎间盘发生位移的情况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造成矢状面出现腰椎节段不平稳的主要因素为单节段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负荷增加,术中摘除椎间盘组织过多,从而影响腰椎矢状面失去稳定性。研究数据表明,单节段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在生理负荷范围内进行就不会出现腰椎节段矢状面不稳的情况。 孙习辉 李克鹏 李亚锋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 生物力学 矢状面 稳定性 抑郁症患者割腕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割腕伤的临床特点以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3年2月医院收治的割腕伤患者64例,其中抑郁症患者25例,对比抑郁症患者与非抑郁症患者的伤情特点及预后。结果与非抑郁症患者比较,抑郁症患者割腕伤多伤及神经、血管及肌腱组织∽=5.35,P〈0.05),就诊时间晚(T=4.71,P〈0.05),11例存在合并伤,术后Carroll功能评估差(T=6.28,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割腕伤伤情较重,多存在合并伤,预后差。 赵建耀 赵小辉 李克鹏关键词:抑郁症 预后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2020年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谵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8年4月期间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骨科接受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的42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205例,女218例;年龄为70~98岁,平均78.6岁;骨折AO分型:31-A1型239例,31-A2型141例,31-A3型43例;362例患者合并内科疾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72 h,平均46.6 h。统计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情况。对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并发症情况、麻醉方式、术前准备时间及电解质紊乱情况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对于P<0.05的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23例患者中49例(11.58%)术后发生谵妄,其中29例发生于术后第1天,20例发生于术后第2天;374例(88.42%)患者未发生谵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生谵妄患者与未发生谵妄患者在受伤至手术时间、隐性失血量及电解质紊乱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手术时间>48 h(OR=3.386,95%CI:1.362~6.638)、隐性失血量>600 mL(OR=10.292,95%CI:1.244~35.091)、术后电解质紊乱(OR=4.157,95%CI:1.595~7.626)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受伤至手术时间长、隐性失血量多与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克鹏 李克鹏 薛辉 马国驹关键词:髋骨折 隐性失血 谵妄 老年人 高龄髋部骨折后二次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分析高龄髋部骨折后二次骨折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再次骨折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5月-2011年3月在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手术治疗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327例进行随访,19例患者发生二次骨折,分析比较再骨折组与未骨折组的年龄、性别、卧床时间、Singh指数、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生活环境(城市/农村)和合并症。结果再发同侧股骨骨折5例,对侧髋部骨折14例,再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年龄及性别均无明显差异,但再骨折组卧床时间长、Singh指数≤Ⅲ级患者比例高、农村患者比例高、抗骨质疏松药物应用率低、脑卒中及呼吸系统疾病所占比例较高,两组存在统计学差(P<0.05)。结论农村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二次骨折风险较高,术后卧床时间长、未规律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低Singh指数、合并脑卒中及呼吸系统疾病均为二次骨折的高危因素。 张文波 李克鹏 马国驹关键词:高龄 髋部骨折 中药外敷联合滑膜炎颗粒对膝关节急性滑膜炎患者ESR、IL-1、TNF-α的影响 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中药外敷联合滑膜炎颗粒对膝关节急性滑膜炎的疗效及红细胞沉积率(ESR)、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本院接诊的92例膝关节急性滑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滑膜炎颗粒口服,观察组联合自拟中药方外敷。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ESR、IL-1、TNF-α及症状积分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疼痛、肿胀缓解时间、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ESR、IL-1、TNF-α和疼痛、肿胀、活动度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肿胀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膝关节急性滑膜炎患者应用中药外敷联合滑膜炎颗粒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肿胀,改善关节活动度,其机制可能与调节ESR、IL-1、TNF-α的表达相关。 李俊 李克鹏 曾昱菡关键词:滑膜炎颗粒 中药外敷 白细胞介素-1 肿瘤坏死因子-Α 高龄髋部骨折合并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治疗对策 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合并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治疗方案,探讨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高龄髋部骨折合并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组(12例)、关节置换组(18例)、内固定组(32例)。综合分析比较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arthel生活指数)、合并症、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股骨近端骨小梁类型指数(Singh指数)、骨折后并发症(感染、再发脑卒中、褥疮、深静脉血栓、心力衰竭)等指标。结果3组患者年龄及性别、ASA评分、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组、关节置换组、内固定组Barthel生活指数分别为52.1±11.4、74.5±21.3、63.84-15.7;骨折后并发症分别为10、3、13例。3组患者组间Barthel生活指数、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45,P〈0.05;X2=9.32,P〈0.05)。保守治疗组与手术治疗的两组Singh指数(X2=11.10,P〈0.05)及MMSE量表(X2=7.40,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手术治疗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SA评分、合并症、MMSE量表、治疗策略、骨折前Barthel生活指数均与骨折后Barthel生活指数存在相关性(OR值分别为5.726、7.152、0.047、1.221、5.312,P均〈0.05)。结论对于高龄髋部骨折合并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应首选关节置换术治疗,预后受患者身心整体状态的影响较大,完整的评估是选择治疗方案前必不可少的步骤。 张文波 胡达奇 徐生产 李克鹏关键词:髋部骨折 脑卒中后遗症 高龄 MMSE量表 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关节液细胞因子及疼痛、功能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关节液细胞因子及疼痛、功能活动的影响。方法将88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液白介素-1β(IL-1β)、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采用膝关节Lysholm运动水平评分系统评估患者膝关节功能;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调查表(WOMAC)评估患者的功能活动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IL-1β、MMP-1、MMP-3、TGF-β1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IL-1β、MMP-1、MMP-3、TGF-β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WOMAC评分显著降低,Lysholm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VAS评分、WOMAC评分低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确切,能改善关节液细胞因子的水平,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活动。 李克鹏 郑义朋 朱浩 薛宏伟关键词:膝骨性关节炎 白介素1Β 基质金属蛋白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3 转化生长因子-Β1 疼痛 微创植骨及骨诱导剂技术治疗股骨颈骨折临床实践 赵合意 张静 李春英 张文波 郑如庚 胡达奇 李亚峰 孙习辉 段礼鹏 刘孟杰 李克鹏 马国驹 徐生产 股骨颈骨折作为一种特殊骨折,因其解剖部位及血运的特点,使其同时具备以下特点:稳定性差;不愈合率高;头坏死率高;患者合并症多。其创造性与先进性:(1)首次将微创植骨技术运用到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中,解决了传统植骨技术对血运破坏...关键词:关键词:股骨颈骨折治疗 股骨颈骨折患者空心螺钉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10 2023年 目的分析股骨颈骨折(femoral neck fracture,FNF)患者空心螺钉内固定(cannulated screw fixation,CSF)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并构建FNF患者CSF术后股骨头坏死的联合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205例接受CSF术治疗的FN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6例,女性119例;年龄28~70岁,平均52.7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高处坠落等高能量损伤103例,跌倒、碰撞等低能量损伤102例;Garden分型:Ⅰ型65例,Ⅱ型39例,Ⅲ型58例,Ⅳ型43例。根据CSF术后1年是否发生股骨头坏死分为股骨头坏死组52例和无股骨头坏死组153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NF患者CSF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构建FNF患者CSF术后股骨头坏死的联合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患者均随访1年,205例FNF患者共发生52例股骨头坏死,股骨头坏死发生率为25.37%(95%CI 23.98~26.76)。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年龄、吸烟、糖尿病、高血压、Garden分型、骨折至手术时间、复位质量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吸烟、糖尿病、高血压、Garden分型Ⅲ~Ⅳ型、骨折至手术时间≥48h、复位质量不满意为FNF患者CSF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P<0.05)。联合预测模型及ROC分析显示:其对FNF患者CSF术后股骨头坏死有较高的评估效能,曲线下面积为0.855(95%CI 0.780~0.925)。结论FNF患者CSF术后股骨头坏死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吸烟、糖尿病、高血压、Garden分型Ⅲ~Ⅳ型、骨折至手术时间≥48h、复位质量不满意,通过危险因素构建的联合预测模型预测患者CSF术后股骨头坏死的价值良好。 郑美亮 李克鹏 帖小佳 薛宏伟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空心螺钉 内固定 股骨头坏死 椎弓根双螺钉技术在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椎病翻修术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椎弓根双螺钉技术(DPST)在腰椎椎间融合术后邻椎病(ASD)翻修术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应用DPST治疗的32例ASD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21例,年龄51~74岁,平均(65.6±7.3)岁。初次手术融合节段位于L2~S1,融合范围为2~4个运动节段。记录ASD翻修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弓根螺钉型号,在术后CT片上测量椎弓根螺钉在骨质内的有效长度,观察椎弓根破壁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90~180 min,平均(132.4±55.1)min;术中失血量为300~500 mL,平均(402.3±115.6)mL。共置入64枚DPST螺钉,螺钉直径5.5 mm 24枚、6.0 mm 40枚。总体置钉成功率为84.4%(54/64)。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4±5.7)个月。至末次随访,未发生内固定松动。原椎弓根螺钉与DPST螺钉的钉道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多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术后ASD的翻修术中,DPS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及创伤小的优点。 李克鹏 苗军关键词:翻修术 手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