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亚峰

作品数:28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叙事
  • 5篇虞山诗派
  • 5篇语文
  • 5篇诗派
  • 5篇王闿运
  • 4篇诗学
  • 4篇文学
  • 3篇诗歌
  • 3篇清代
  • 3篇比兴
  • 2篇叙事诗
  • 2篇研究性
  • 2篇研究性教学
  • 2篇言情
  • 2篇社会
  • 2篇生活化
  • 2篇诗教
  • 2篇诗史
  • 2篇私密性
  • 2篇钱谦益

机构

  • 21篇常熟理工学院
  • 8篇苏州大学
  • 3篇南洋理工大学

作者

  • 28篇李亚峰
  • 3篇王兵
  • 2篇张幼良
  • 1篇马卫中
  • 1篇赵雷

传媒

  • 2篇苏州大学学报...
  • 2篇贵州文史丛刊
  • 2篇常熟理工学院...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文艺评论
  • 1篇北方论丛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明清小说研究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福州大学学报...
  • 1篇阜阳师范学院...
  • 1篇华北电力大学...
  • 1篇德州学院学报
  • 1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江苏工业学院...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淮北煤炭师范...
  • 1篇西华大学学报...
  • 1篇安康学院学报

年份

  • 3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6篇200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诗史混融思维对中国诗歌叙事理论及特征的影响
2012年
中国特有的"诗史混融"的文化思维习惯,使中国的诗歌叙事一直徘徊在"诗骚"和"史传"两大传统之间。在融通两大传统的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过程,中国不仅形成了与西方"史诗"不同的诗歌叙事理论"诗史",也锻造了中国叙事诗关注现实问题、偏于写实的独特品质,形成了其重剪裁、尚简约和抒情性浓郁的特有风格。
李亚峰
关键词:诗史叙事诗
从王闿运之诗学体用观看传统学诗的现代化意义
王闿运为“诗坛旧头领”,其诗论是建立于传统“体用”思辨模式上的自足系统。其论诗归“源”于“乐”。限“体”为“兴”,发“用”为“诗以养性,且达难言之情”,不仅还诗于“艺”,而又能“道艺一贯”。从而使其诗论不仅注重诗之为体的...
李亚峰
关键词:近代文学王闿运现代文艺
中国韵文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4年
中国韵文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11月8日-11日在苏州和常熟两地召开,来自国内(包括台湾地区)各高校和美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九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本届会议。与会者围绕诗、词、曲、赋、骈文等韵文文体,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和探讨,取得丰硕的成果,有效地推动了中国韵文学术的繁荣和发展。
李亚峰
关键词:韵文
明清之际诗歌叙事意识的积淀
2007年
清代诗歌叙事纪史特色的形成,与诗学观念的演变、诗歌艺术自身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特别是明清之际诗风转变中诗歌叙事意识的积淀,更为清诗叙事纪史风气的形成直接奠定了基础。这种叙事意识的积淀主要表现在"乐府"传统的体认与创作的解放、"诗史"情怀的弘扬与发展和诗性叙事技法的渐盛与开拓三个方面。
李亚峰
关键词:叙事诗史乐府
试论“忆语”文的文体传承被引量:3
2010年
以《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等为代表的"忆语"文是清代文人记录私人琐屑生活的回忆性文字,它以内容的生活化和私密性,形式的新颖独特,情感的真挚缠绵,于清代文坛独树一帜,另辟传统,成为清代文苑中一支绚丽的奇葩。这种文体的形成受到晚明小品、传记文学、小说戏曲、笔记和悼亡文学等多种文体或文类的影响,但又不是某种文体或文类所能简单涵盖的。它是清代文人熔铸百家而自成一体,天才地创造出来的一种"五侯鲭"、"群芳谱"式的文体。
李亚峰
关键词:文体特征
从家学与师承看“二冯”诗学的“七子”派渊源被引量:1
2017年
海虞"二冯"被誉为"虞山诗派"之"疑丞",历来研究者都将其视为明末清初反对"七子"复古诗风的中坚力量,几乎没人注意到他们与复古派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不仅不利于认识"二冯"诗学的真正面目,也不利于厘清明清之际诗风转换的实际轨迹,从而影响了对"虞山诗派"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从家学和师承两个二方面,对"二冯"诗学的渊源关系进行对比梳理,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二冯"诗学取径晚唐而上溯齐梁、推崇比兴、重视辞采、追求温柔敦厚等主要主张,深受其父冯复京的影响,与其师钱谦益的论诗宗旨颇相异趣,很大程度上是"七子"派"格调"诗学的一种内部超越和发展。
李亚峰张幼良
关键词:虞山诗派钱谦益诗学
唐前游仙题材的流变与理性意识的成长
2007年
游仙题材在唐前沿着两条路径前行,经过秦汉的低伏,汉末魏晋的高涨,至东晋以后而渐趋边缘化。这既是文学现象,更是文化现象。游仙题材近千年的起伏及世俗化趋势跟我国思想史上理性精神的发展脉络有着某种对应关系。通过对游仙题材的历时性考查,再参照以理性精神在唐前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对各阶段作品的解析,可以理清这一文化现象的动因。
赵雷李亚峰
试论清代言情散文“忆语”文的内容特征
2010年
以《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等为代表的"忆语"文是清代文人记录私人琐屑生活的回忆性文字,然其文体应归属于小说还是散文,学界仍颇有分歧。而文体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艺术表现和内容特征。本文认为"忆语"文在内容上具有纪实性、生活化、文人性、私密性等特点,当属于回忆性言情散文。
李亚峰
关键词:纪实性生活化私密性
试论虞山诗派对晚明吴中诗风的继承与发展
2016年
"虞山诗派"被誉为"明末清初转移一代风会者",但其在明清诗风转换过程中的具体实现路径却少有人论及。实际上,就一定程度而言,虞山诗派的诗学宗趣,是对晚明吴中盛行的取法六朝、晚唐的"绮艳"诗风的继承和发展。海虞"二冯"通过其"比兴"说,适时地从理论方面对"绮艳"诗风与传统"诗教"的矛盾关系进行了创造性的重新平衡和调整,从而使形成于晚明侈靡世俗中的"浮艳"诗风,能够适应清初"美刺教化"、"经世致用"的新的社会需要,发展为讲求"比兴寄托"的虞山诗学,进而促使了虞山诗派发展和兴盛。
李亚峰王兵
关键词:虞山诗派晚明比兴
论海虞“二冯”“比兴”说的内涵及影响
2016年
作为"虞山诗派""疑丞"的海虞"二冯",其诗学理论虽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但其中最核心、最富有创新性的"比兴"说,却未被突显出来,甚至其基本含义,至今都混沌不清。"二冯"创造性地阐释"比兴"之义,并将其与"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融为一体,概括了诗歌"以比兴寄美刺"的体用本质。其"比兴"说虽有狭隘之嫌,却也深合我国古代的论诗传统,对清代诗词的创作和理论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只有真正理解"二冯""比兴"说的内涵及影响,才能正确认识其诗学的理论价值和意义,合理评价"虞山诗派"在清初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李亚峰王兵
关键词:虞山诗派比兴诗教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