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争

作品数:68 被引量:386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9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领域

  • 61篇医药卫生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36篇肝炎
  • 32篇乙型
  • 29篇乙型肝炎
  • 27篇病毒
  • 18篇慢性
  • 17篇乙型肝炎病毒
  • 17篇基因
  • 17篇肝炎病毒
  • 9篇慢性乙型
  • 8篇乙肝
  • 8篇慢性乙型肝炎
  • 8篇肝硬化
  • 7篇试剂
  • 7篇试剂盒
  • 6篇引物
  • 6篇细胞
  • 6篇扩增
  • 6篇HBV
  • 5篇多态
  • 5篇多态性

机构

  • 68篇北京大学第一...
  • 7篇国家卫生计生...
  • 4篇江苏省人民医...
  • 3篇复旦大学
  • 3篇四川大学华西...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 3篇中山医科大学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江苏正大天晴...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作者

  • 68篇曾争
  • 22篇于敏
  • 15篇于岩岩
  • 14篇陆海英
  • 12篇席宏丽
  • 12篇斯崇文
  • 11篇王勤环
  • 10篇田国保
  • 10篇公维波
  • 9篇崔建军
  • 9篇田地
  • 6篇徐小元
  • 6篇田庚善
  • 5篇徐京杭
  • 5篇吴赤红
  • 4篇刘丹
  • 4篇陈杰
  • 4篇尹彪
  • 4篇张国庆
  • 3篇唐红

传媒

  • 8篇世界华人消化...
  • 4篇中华传染病杂...
  • 3篇中华实验和临...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华肝脏病杂...
  • 3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临床肝胆病杂...
  • 2篇北京医学
  • 2篇临床检验杂志
  • 2篇国际病毒学杂...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胃肠病学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遗传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8
  • 11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3
  • 5篇2002
  • 9篇2001
  • 1篇2000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扰素信号传导通路与其基因组多态性网络模型的建立被引量:5
2008年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整合文献资料,运用Teranode Design Suite(TDS)生物软件,建立干扰素(IFN)发挥生物学作用的信号传导通路。应用SNP Trawler软件搜索通路中相关基因的SNP信息,并以属性形式在通路模型中给以显示。结果构建了融合基因的遗传信息尤其是SNP相关信息的IFN发挥生物学作用的信号传导通路的网络模型,此模型共包含JAK-STAT,MAPK-p38和PI3K3条主要传导通路,干扰素通过不同的信号传导通路发挥不同的生物活性,其中Ⅰ型干扰素通过这3条通路发挥抗病毒、抗细胞增殖及免疫调节等重要作用,而Ⅱ型干扰素则通过JAK-STAT和MAPK-p38路径发挥生物学作用,Ⅲ型干扰素则仅通过PI3K通路发挥生物学作用;这3条传导通路包含98个基因和19693个SNPs,组成了复杂的基因间相互作用网络。此通路模型的成功建立,一方面为研究SNP对IFN生物学作用的影响而预测IFN疗效提供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为实现个体化诊疗、发现新的药物作用靶点及开发新的药物奠定基础。
崔建军田庚善田地曾争
关键词:干扰素信号传导通路基因多态性
外周血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中诊断阈值的初探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发热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的诊断截断值(cut-offvalue)。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12年10月以"发热待查"收治,年龄16岁以上,检测PCT前2d内未用过抗生素且最终病因明确的细菌或病毒感染住院病例,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miniVIDAS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采用酶联荧光分析技术检测患者血清PCT水平,应用ROC曲线判断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患者PCT水平的最佳cut-off值。结果符合入选标准共150例,其中病毒感染性发热104例和细菌感染性发热46例;对细菌感染性发热和病毒感染性发热患者确立的PCT最佳cut-off值为0.5750ng/ml,AUC为0.844,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总预测准确率分别为67.4%、97.1%、85.71%、87.07%和79.33%;对全身性细菌感染与局部细菌感染患者确立的PCT最佳cut-off值为2.1450ng/ml,其AUC为0.739,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总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6.9%、69.7%、50%、88.46%和71.74%。结论血清PCT检测对诊断细菌感染性发热及全身性细菌感染具有较好诊断价值,分别以0.5750ng/ml及2.1450ng/ml作为cut-off值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提高发热患者的鉴别诊断效率。
刘贤曾争
关键词:降钙素原截断值
HBeAg阳性时为什么有人HBV DNA呈阴性
2007年
我有两个问题,查过不少资料无答案。如果能请专家解答一下,可能对很多基层医生会有帮助:1、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链(HBV DNA)一般也呈阳性,且多见高滴度,这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但在临床上也会见到极少数人HBeAg阳性,HBVDNA却呈阴性,这种情况该如何解释?
曾争
关键词:HBEAG阳性HBVDNA阴性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乙型肝炎E抗原高滴度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39例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评价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采用PSE治疗的37例患者(共治疗39次),观察时间为0.1-60 mo.观察指标主要为外周血WBC,Hb,PLT计数以及术后各种不良反应.结果: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术后各个时期均高于术前水平(P<0.05).血色素值(除术后15 mo外)无明显变化.栓塞面积较大者近期疗效好于栓塞面积小者,远期疗效大致相同.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腹痛(94.9%)和发热(100%),其他还有电解质紊乱(12.8%),胸腔积液(30.8%),腹膜炎(30.8%),严重的不良反应有重症肝炎(7.7%),脾脓肿(5.1%).重症肝炎发生率在Child C级组高于Child A,B级组(40%vs 2.9%,P<0.05),其余不良反应与Child分级及栓塞面积无相关性(P>0.05).巨脾者的常见不良反应表现略重.结论:PSE是治疗脾功能亢进的有效办法,但应根据患者肝功能的个体差异掌握合适的栓塞面积.
李璐曾争尹彪蔺小红万华霍娜徐京杭徐小元
关键词:脾功能亢进脾栓塞术并发症
APOBEC3G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后疾病转归的关系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人群载脂蛋白B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3G(APOBEC3G)基因多态性与慢陆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焦磷酸测序,检测202例HBV感染自然痊愈者(对照组)、2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1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APOBEC3G基因rs8177832位点多态性,确定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同时通过建立DNA池技术初步对APOBEC3G基因的另外4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tagSNP)rs17000736、rs17496046、rs9622924和rs2899313进行疾病相关性的初步筛选;HBVDNA检测采用实时定量PCR。结果rs8177832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以A/A为主要存在形式,其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乙型肝炎组中携带G等位基因的患者HBVDNA水平为6.25log10拷贝/ml,携带A等位基因的患者为5.54log10拷贝/ml,t=2.111,P=0.036。rs127000736和rs9622924两位点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分别只有G/G和C/C一种单-基因型存在,rs17496046和rs2899313两位点分别以G等位基因和A等位基因为主,这4个tagSNP(rs17000736、rs17496046、rs9622924和rs2899313)在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汉族人群APOBEC3G基因中rs8177832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HBV的复制有关,但这5个tagSNP可能与HBV感染后疾病的进展无关。
田地曾争田国保崔建军
关键词:乙型基因载脂蛋白B
HBV感染者HBs Ag、抗-HBs双阳性对肝细胞癌发生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HBsAg、抗-HBs双阳状态对肝细胞癌(HCC)发生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万方中文数据库1975年7月1日-2019年3月27日发表的有关血清HBsAg、抗-HBs双阳状态对HCC发生风险的文献。采用RevMan5.3和Stata11.2软件对纳入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纳入的各研究进行异质性分析,如果各研究间存在显著异质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若各研究间异质性不显著,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比值比(OR)和相应的95%可信区间(95%CI)被用于评估HBsAg、抗-HBs双阳状态与HCC发生的关系。采用Begg漏斗图和Egger检验进行发表偏倚分析。通过每次去除一篇文献的敏感性分析方法评估Meta分析的质量和可信度。结果 最终纳入4篇文献,其中2项研究来自韩国人群,2项研究来自中国人群,共304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HBsAg、抗-HBs双阳状态与HCC发生之间无显著性关联(OR=1.46,95%CI:0.76~2.80, P =0.25)。基于国别的亚组分析显示,在韩国人群中,双阳状态与HCC发生之间存在显著性关联(OR=2.67,95%CI:1.61~4.43, P =0.000 1);而在中国人群中无显著性关联(OR=0.89,95%CI:0.48~1.64, P =0.70)。结论 HBsAg、抗-HBs双阳状态与HCC发生无明显关联,未来需更多研究证实这一可能。
范梦洁曾争
关键词:乙型肝炎抗体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和HBsAb共存机制研究进展
2023年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共存的矛盾现象在临床并不少见,其产生机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近年来研究发现HBsAg新增N-糖基化突变、HBV准种多样性、宿主遗传基因的突变和免疫组库表达的差异可能与HBsAg和HBsAb的共存有关。该文就CHB患者HBsAg和HBsAb共存机制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
杨丽楠常乐李志艳闫存玲曾争冯珍如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准种遗传基因
苦参素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
苦参素由中药苦豆子或音参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内含氧化苦参碱98%以上及少量氧化槐果碱.药效学研究证明,苦参素能抑制HBV DNA转染的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显著降低DHBV感染鸭血清DHBV-DNA水...
于岩岩斯崇文曾争王勤环周霞秋张清波黄祖瑚张玲霞乔光彦
文献传递
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HBV基本核心启动子及前C区突变的检测及意义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HBV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突变和前C区(PreC)突变与HBeAg、HBV DNA水平和慢性肝病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283例慢性HB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的血清标本,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185例,肝硬化(LC)98例。采用PCR后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BCP和PreC区突变,同时确定基因型。结果在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CHB患者中,前C区A1896变异率分别为44.6%(37/83)和21.6%(22/102)(χ2=11.154,P=0.001),LC患者分别为43.4%(23/53)和17.0%(8/47)(χ2=8.101,P=0.004)。在HBeAg阳性患者中,BCP T1762/A1764双突变率LC组和CHB组分别为89.4%(42/47)和70.6%(72/102)(χ2=6.310,P=0.012)。在单变量分析中,只有年龄(≥45岁)(χ2=27.861,P<0.001)、BCP T1762/A1764双突变(χ2=8.675,P=0.003)和HBV DNA(≥105拷贝/ml)(χ2=20.499,P<0.001)与LC进展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匹配年龄和性别)发现,BCP T1762/A1764双突变(OR=3.260,95%CI:1.401~7.586;wald=7.517,P=0.006)和HBV DNA(≥105拷贝/ml)(OR=4.640,95%CI:2.331~9.237;wald=19.089,P<0.001)是LC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前C区A1896突变与HBeAg的消失有关;年龄(≥45岁)、BCP T1762/A1764双突变和HBV DNA高载量(≥105拷贝/ml)与肝硬化进展有关。
郑金鑫于敏席宏丽郑颖颖尹胜杰张独佾王芳曾争于岩岩
关键词:突变
磺酸左氧氟沙星对细胞内HBV S区及C区HBV RNA的影响
2002年
目的 研究磺酸左氧氟沙星对2.2.15细胞内HBV S区及C区的HBV RNA的影响。方法 用荧光PCR定量法分别检测细胞内HBV DNA、HBV S区及C区的HBV RNA含量;并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测细胞上清HBsAg、HBeAg的P/N值。结果 2.2.15细胞内HBVS区及C区的HBVRNA含量分别为0.4pg/ml和0.27pg/ml,细胞上清HB-sAg及HBeAg分别为42.1和36.0。磺酸左氧氟沙星作用8天后,HBV RNA含量分别下降为0.2pg/ml和0.13pg/ml(P<0.05),对两者的抑制率分别为50%和48.1%;HBsAg及HBeAg分别下降为6.0和16.2(P<0.05),其抑制率分别为85.7%及55.6%(P<0.05),用药前2.2.15细胞内HBV DNA为2.97pg/ml,用药后降至0.44pg/ml(P<0.05),抑制率为85.2%。结论 磺酸左氧氟沙星抗HBV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HBV 3.5kb及2.1kb RNA的稳定性及翻译表达来实现。
陆海英曾争王勤环于敏张国庆公维波
关键词:HBVRNA乙型肝炎细胞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