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玲
- 作品数:23 被引量:10H指数:1
- 供职机构:衡阳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诗歌——引领回家的路
- 2014年
- 在李镇东的文集中,我猛然发现自己曾经遗失的珍贵东西。因为我不是诗人,所以过去生活值得回忆的东西都被时间洗涤的无影无踪,我感觉自己活到现在,却从未真正活过。然而,李镇东是幸运的,通过诗歌他找寻到生命的意义,过去的点点滴滴通过文字化为永恒。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死了,你还活着,我们的诗--还活着”。人的有限性,使我们总在思考生命的价值,如何使最终化为坟头的虚无不再虚空,如何在险象环生的航线中获得休憩与静谧。这正是诗人的使命,也是李镇东思考的问题。李镇东让我们找到了回家的路。《小镇是条河》、《纸飞机》、《童年的湖之酒》,使得永远回不去的故乡永远定格在记忆中,成为人类最后的自留地,心灵的港湾。正如镇东所说:“小镇始终追寻着/一场流淌和一场热恋/一场与女人诗歌有关的流淌热恋/这是小镇的泉眼和归向。”
- 文玲
- 关键词:诗歌有限性小镇诗人生命
- 结构主义文论与中国古典文论的对话研究
- 2015年
- 近二十年来,中国古典文论一直被当做西方文论的阐释对象,充当西方文论的注脚本。这种解读不但会造成对西方文论的误解,而且会使得中国文论丧失自身的特性。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对中国古典文论术语进行现代阐释,采用中国文论话语与西方文论话语交流,可以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如庄子的卮言实现了对语言结构的悖反;寓言通过想象解构真理;重言以肯定与否定并举的方式破除了聚合链。
- 文玲
- 关键词:结构主义中国古典文论卮言寓言重言
- 藏族当代汉语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与学术建构被引量:1
- 2016年
- 藏族当代文学研究大致划分为1980年代初期、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21世纪以来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主要采用社会历史批评,第二个时期开始从文学主体论、审美论角度评论藏族当代文学。第三个时期引入原型批评、生态批评、文化批评、比较研究等西方后现代文艺理论,从藏族当代文学的民族性和现代性、藏族双语作家文化身份认同等角度关注藏族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宗教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关系。
- 文玲任美衡
- 关键词:藏族当代文学民族性藏族传统文化
-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中国文学课教学探讨
- 2015年
- 《中国文学》是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但自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设立以来,《中国文学》课就面,临尴尬的处境,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探讨,以期能充分发挥这门课程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中应有的作用。
- 阳海燕文玲
- 关键词:戏剧影视文学中国文学教学探讨
- 学术评价场域中的雷达批评研究及反思
- 2016年
- 如果把1962年雷达在《甘肃日报》发表《洮河纪事》作为他的文学之始的话,这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尽管也遭遇过年华蹉跎,但自新时期以来,雷达始终把握着文学的脉搏与心跳,翱翔在无比浩瀚的星空里,与文坛的各种风云雷电相搏击;在潮涨潮落中,始终独特地发出了渲染着时代色彩的强音。在文学史的诸多领域中,如作家、作品、现象、思潮、流派,等等,无不深刻地烙印着他的探索足迹。
- 任美衡文玲
- 关键词:学术评价文学批评文学传统当代中国文学新时期文学
- 论罗伯-格里耶小说中的电影痕迹被引量:1
- 2017年
- 罗伯-格里耶作为法国"新小说"奠基人和"新浪潮"电影推动者,创新了新的文学形态"电影小说"。"电影小说"兼顾了文学性和电影的诸种艺术特征,小说中的物体以影像的方式呈现,采用拍摄的形式呈现物体的真实存在状态并传达人的内在感受。小说情节借鉴"蒙太奇"的剪辑方式,模仿库里肖夫将人物特写与不同的场景组接,产生了震撼的视听效果。小说还模拟摄像机的拍摄视角塑造了全新的叙述者,实现了叙事者在不同时空的自由穿梭。小说创作采用了电影脚本的写作方式,体现了事件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捉摸性。
- 文玲
- 关键词:罗伯-格里耶电影小说剪辑影像
- 《论语》的符号学解析被引量:1
- 2013年
- 孔子在《论语》中通过正名,并采用并列、直陈句式以及语句化的概念,来明确表述自己的价值取向,希望当时的人民根据他所建立的道德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围绕"仁"、"礼"、"德"、"学"、"志"建造了一座用材最少、占地最小的仁学大厦。
- 文玲
- 关键词:正名仁学
- 意境论的现代阐释
- 2016年
- 王国维、朱光潜分别用康德、里普斯的理论解释'意境',这种解释存在一个前提性的误区,即意境论不是在主客二分而是在'天人合一'的文化背景下生成的,一切意境均是'以物观物'。'物'不是通过语言描述,而是以象的方式呈现。物以象的方式还原了物本身,去除了'思'的活动。视觉性极强的形象,近似电影镜头,物象可以获得类似电影镜头不断换位的全方位展示,物以在宇宙中存在的自然状态将人带入天人合一的本源状态。
- 文玲
- 关键词:意境意象以物观物镜头
- 海德格尔与老庄“物”之艺术传播本源思想的比较
- 2020年
- 海德格尔认为作品之"物性"是涉及艺术本源的关键问题。为了超越主体与客体、物与我之间的对立,不用主体的主观性去描述艺术品,而是强调在艺术作品中,存在者之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中。然而,海德格尔无法否定艺术作品与人的关系。试图从艺术作品的独立性探寻艺术本源,最后又落入了必须深入理解艺术家活动的窠臼,令海德格尔不得不承认艺术作品的本源是一个谜。老庄"物化"说,"复命"说,强调物我齐一,虚心待物,能有效解释艺术作品的本源问题。
- 文玲
- 关键词:艺术作品物性虚静
- 从符号的角度分析韩非对《老子》的解读被引量:1
- 2013年
- 韩非巧妙利用了汉语多义的特性,有意混淆道德与利得、态势与权势、正义与适宜等概念。一方面利用老子的宇宙之道贬低仁学现实主义的人世之道;另一方面,对"道"进行为我所用的阐释,将理作为道的说明依据,以形名之计使得法、术成为遵循宇宙之道的大法,使法、术、势成为法家的三驾马车。
- 文玲
- 关键词:法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