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子宫
  • 15篇宫内
  • 14篇子宫内膜
  • 14篇内膜
  • 14篇宫内膜
  • 9篇异位症
  • 9篇子宫内膜异位
  • 9篇子宫内膜异位...
  • 9篇内膜异位症
  • 7篇腹腔
  • 6篇细胞
  • 5篇免疫
  • 5篇腹腔镜
  • 4篇血管
  • 4篇组织化学
  • 4篇免疫组织
  • 4篇免疫组织化学
  • 3篇血管内皮
  • 3篇血管内皮生长...
  • 3篇诊治

机构

  • 26篇重庆医科大学...
  • 4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四川省妇幼保...
  • 1篇自贡市第一人...
  • 1篇遵义医院

作者

  • 26篇徐小蓉
  • 9篇令狐华
  • 8篇唐均英
  • 6篇庄琳
  • 4篇伍宗惠
  • 4篇任黔川
  • 4篇孙彤
  • 4篇卞度宏
  • 3篇唐良萏
  • 2篇辛云碧
  • 2篇周勤
  • 1篇骆建云
  • 1篇曾品鸿
  • 1篇彭勤
  • 1篇梅耀宇
  • 1篇张曲
  • 1篇袁瑞
  • 1篇邵勇
  • 1篇王英
  • 1篇何小明

传媒

  • 5篇重庆医科大学...
  • 4篇实用妇产科杂...
  • 3篇泸州医学院学...
  • 2篇中国内镜杂志
  • 2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四川肿瘤防治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中国肿瘤
  • 1篇四川医学
  • 1篇贵州医药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医刊
  • 1篇浙江肿瘤

年份

  • 1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 7篇2002
  • 5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阴道超声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被引量:11
1998年
术前应用经阴道超声(TVS)对2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了检查,测量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并与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对照。结果显示:21例可见内膜回声,其平均厚度为14.5±5.4mm(4.8~25mm)。TVS准确判断出85.2%患者的肌层浸润深度,22例患者(81.5%)的超声分期正确。彩色多普勒显示肿瘤内或周围有血流,深肌层浸润者的阻力指数和搏动指数明显低于无肌层浸润者。认为TVS对子宫内膜癌的术前分期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孙彤徐小蓉卞度宏李晓华张曲
关键词:超声描记术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的表达被引量:1
2000年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Ⅰ类 (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 classⅠ ,MHC Ⅰ )抗原的表达及其调控。方法 分离 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采用流式细胞仪 (flowcytometry ,FCM)检测其表面MHC Ⅰ抗原水平 ;经体外培养和γ 干扰素调节间质细胞表面MHC Ⅰ抗原水平 ,并测定不同MHC Ⅰ抗原水平的内膜间质细胞对淋巴因子激活杀伤 (lymphokine activatedkiller,LAK)细胞活性。结果 间质细胞表面MHC Ⅰ抗原的基础表达有变异 ,但幅度不大 ,FCM荧光强度主要分布于 10 1~ 10 2 之间 ;体外培养 2周后 ,间质细胞MHC Ⅰ抗原水平明显降低 ,FCM荧光强度分布明显左移 ,主要分布于 10 0 ~ 10 1之间 ,对LAK细胞毒作用敏感 (LAK活性为 5 1 2 8% ) ;而体外培养后再经γ 干扰素处理过的间质细胞MHC Ⅰ抗原恢复至新分离水平 ,对LAK细胞毒作用产生抵抗 (LAK活性为 2 8 6 4% )。结论 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上MHC Ⅰ抗原对自然杀伤 (NK)和NK样T细胞毒性具有抑制作用 ,而间质细胞表面MHC
辛云碧徐小蓉令狐华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
142例输卵管妊娠的腹腔镜早期诊治体会
2004年
唐均英彭勤唐良萏徐小蓉
关键词:输卵管妊娠早期诊治腹腔镜技术异位妊娠
阴道超声测定子宫内膜厚度鉴别绝经后子宫出血被引量:8
1999年
目的:评估附近超声测定予它内膜厚度能否作为筛检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指标。方法:对66例连续的绝经后子宫出血病例用胡速超声测定其内膜厚度,并与相应的诊利病检结果比较。结果:阴道超声测得的子宫内膜癌的内膜厚度(19.88±8.77mm)明显大于萎缩性宫内膜(2.72±2.04mm)和增生性内膜改变(5.41±3.43mm,包括单纯增生期内膜,增生过长及不典型增生)者。若以内膜厚度smm为界鉴别有无内膜病变(包括内膜癌、内膜息肉、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腺癌型增生过长、腺囊型增生及不典型增生),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9.47%,76.19%和80.32%;若以4mm为界,则该三项指标分别为94.74%,69.25%和77.05%。结论:可以阴道超声测得宫内膜厚度5mm为界,作为筛选宫内膜异常的有效指标。对测得内膜厚度小于5mm者,可以考虑不行诊刮,但需加强随访。
徐小蓉令狐华孙彤
关键词:阴道超声子宫内膜厚度绝经后阴道出血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内膜Fas、FasL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12
2001年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位子宫内膜Fas及其配体 (FasL)的表达 ,探讨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SP法 )对 45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和 44例壁间型子宫肌瘤患者在位子宫内膜进行Fas、FasL表达检测。结果 (1)对照组Fas、FasL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胞浆和 /或胞膜。增生期Fas、FasL表达显著低于分泌期 (P <0 0 5 )。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组Fas、FasL亦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胞浆和 /或胞膜。增生期与分泌期Fas、FasL表达差异无显著意义。 (3)与对照组比较 ,子宫内膜异位症组分泌期Fas、FasL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子宫内膜周期性生理变化与Fas及其配体的表达水平改变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分泌期凋亡敏感性降低。推测这种具有抗凋亡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逆流至盆腹腔后 ,因其Fas低水平表达 ,得以逃避机体免疫清除系统的影响而在异位存活、种植 ,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创造了先决条件。
赵建武令狐华徐小蓉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FASFASL免疫组织化学
nm23-H1在子宫颈原位癌及浸润癌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探讨 nm2 3- H1表达与宫颈鳞癌发展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2 3例宫颈原位癌及 5 5例浸润鳞癌中 nm2 3- H1的表达情况。结果 :原位癌 nm 2 3- H1阳性表达率高于浸润癌 (P<0 .0 5 )。浸润癌中 ,nm 2 3-H1阳性表达率随 FIGO临床分期升高而有下降趋势 , 、 期与 期比较 ,差异显著 (P<0 .0 5 ) ;有淋巴结转移者其原发灶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0 .0 1) ;组织学分化程度高者阳性率高于分化程度低者 (P<0 .0 5 )。结论 :nm2 3- H1基因可抑制宫颈癌发展及淋巴结转移。
周勤徐小蓉
关键词:宫颈癌NM23-H1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NM23-H1浸润癌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胸苷磷酸化酶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病人胸苷磷酸化酶 (TP PD ECGF)表达与内膜癌血管生成、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子宫内膜腺癌石蜡标本 4 8例 ,其中Ⅰ期 36例、Ⅱ期 8例、Ⅲ期 4例 (FIGO分期 ) ,绝经者 2 8例。不典型增生石蜡标本 2 2例 ,正常内膜石蜡标本 15例。用TP PD ECGF单抗免疫组化染色确定组织内的TP表达 ,用CD34 单抗免疫组化染色确定组织内微血管 ,然后分析内膜癌TP表达与微血管计数 (MVD)以及TP表达和MVD分别与临床病理特征 (绝经状态、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宫颈浸润、淋巴结转移 )、与无病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正常内膜组 80 %病例TP在腺体细胞表达 ,而不典型增生组及内膜腺癌组TP以基质及基质和腺体同时表达为主 (分别为 91%、78 2 % ) ,正常组与不典型增生组及内膜腺癌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 )。不典型增生组与内膜癌组比较 ,TP表达无显著差异 (P >0 .1)。不典型增生组MVD(平均为 32 7) ,较正常的内膜组MVD(平均为 2 7 1)高 (P <0 .0 1) ,但明显较内膜腺癌组MVD(平均为 78 9)低 (P <0 .0 0 1) ,子宫内膜癌TP基质 +癌染色组MVD(平均值 79 1)低于基质染色组MVD(平均值 86 2 ,P <0 .0 5 ) ,但明显高于癌细胞染色组MVD(平均值 6 0 5P =0 .0 0 5 )。子宫?
王英徐小蓉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微血管密度MVD胸苷磷酸化酶血管生成TP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的表达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子因子 (bF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EM )在位内膜的表达 ,探讨二种因子与EM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收集EM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组织 38例及正常子宫内膜 37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测定VEGF及bFGF在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并用组织学评分对实验结果进行半定量统计 ,比较其表达强度。结果 ①VEGF在二组内膜的腺体及间质细胞中均有表达 ,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在位内膜组的表达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②VEGF在EM患者在位内膜分泌期中的表达强度比增生期明显增强 ,在月经周期中呈周期性变化 ;③bFGF在正常子宫内膜及EM患者在位内膜的增生期和分泌期中均有表达 ,表达强度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无周期性变化 ;④VEGF和bFGF在EM患者增生期和分泌期的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VEGF和bF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在位内膜均有表达 ,而二者均为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细胞因子 ,从而表明血管生成是EM发生发展中一个重要环节。
任黔川庄琳徐小蓉伍宗惠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组织化学
术中肉眼估计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临床价值
2001年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术中肉眼估计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度,指导术中淋巴结处理方式,有利于准确的手术分期及术后轴助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比较Ⅰ期子宫内膜癌术中肉眼观察的肌层浸润深度及术后显微镜下组织学肌层浸润深度。结果:119例可评价I期子宫内膜癌病例中,术中准确估计肌层浸润深度106例。术中肉眼观察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度为89.1%。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90.3%、70. 9%和95.5%。结论:术中肉眼估计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是可靠的、经济、快速的估计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的方法,可以用于帮助手术医生筛选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高危病人。
唐均英曾品鸿徐小蓉邵勇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
妇科肿瘤患者尿中多胺值测定
1997年
目的:阐明多胺对妇科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判断的意义。方法:本文用固相萃取及高效波相色谱测定法检测并比较了34例妇科恶性肿瘤(恶性组)、35例良性肿瘤患者(良性组)及37例健康女性问4照组)的尿多胺值,且短期随访了16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根治性手术或细胞灭减术及一次化疗)前、后尿中多胺值的变化。结果:恶性组(含复发癌4例)多胺值显著高于良性组及对照组;同样,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测定值亦显著高于卵巢良性病变及健康对照。16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经有效治疗后尿多胺值明显降低。结论:提示多胺不能作为某一特定肿瘤的特异性诊断标准,但对判断肿瘤的良、恶性以及治疗疗效和预测恶性肿瘤复发有一定意义。
令狐华徐小蓉
关键词:尿多胺妇科肿瘤卵巢肿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