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牧
- 作品数:25 被引量:213H指数:9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Religion与宗教:分析范畴与本土概念被引量:10
- 2010年
- 我国古代并无相当于现代意义的religion一词。"宗教"的现代含义来自日语借词。Religion的现代意义是17、18世纪西方社会日益了解异文化的结果。源于基督教背景,religion被界定为以信仰为核心的信仰与仪式的二元组合,由此确立宗教研究的基本范式。但在中国宗教研究中,此一理论研究范式亦显出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初步梳理比较religion、宗教、道等概念范畴在西方和中国的话语史,探讨理解中国宗教实践新的理论出发点与可能性。
- 彭牧
- 关键词:RELIGION宗教
- 民俗学在今天应该意味着什么?——欧洲经验与视角被引量:11
- 2011年
- 在简短的历史回顾之后,本文探讨了欧洲民俗学界在面对后现代社会生活时,对学科若干关键性问题的重新界定与回答。第一,"民"今天意味着什么?第二,"民"今天生活在哪里?第三,"民"今天是如何生活的?第四,"民俗"的个人,即"我"而非"我们",意味着什么?面对迅速变化的现代生活,通过考察历史和传统对于当下的意义,考察我们现在如何应对这种历史性,民俗研究将过去与现在结合在一起,应该铸造连接昨天和明天的文化桥梁。
- 沃尔夫冈.卡舒巴彭牧
- 当代企业办公室中的性别构建被引量:1
- 2017年
- 文章考察了韩国最大的一家企业集团内男女职员(白领)的不同处境。这种差异部分继承自日本和美国的企业管理实践,但是近些年来,因为受到资本家期望提高利润和职员渴望获得成功的驱动,差异被进一步强化了。该研究分析了这些公司的资本家及管理者,和新中产阶级男女职员间的战略与互动,并探讨了性别差异在公司理念、雇佣政策、培训体系、办公室日常运作以及工余娱乐之中的体现。
- 任敦姬廖元新彭牧
- 关键词:性别差异管理实践
- 拜:礼俗与中国民间信仰实践被引量:9
- 2021年
- 礼与俗是中国民间信仰实践的核心。从生活实践与身体的角度,可以阐明礼俗实践所体现的中国民间信仰实践身心合一、信仰与仪式融合的特质。拜是礼俗实践具身化的体现。拜既指表达敬意的具体的身体动作,如鞠躬、下跪、叩头、上供等,又可概称人们总体的宗教倾向与宗教感。拜以身心合一的方式集中体现了民间信仰实践的惯习。人们从小在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地学习与完成拜,在礼俗实践中想象与完成与阴间的互动交流。长期的礼俗实践最终将阴间、阳间宇宙观内化为身体的实践行为与存在状态。宗教内嵌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是信仰和仪式有机融合以栖居于世界的方式,而这个世界则由周期性互动交流的阴间与阳间共同构成。
- 彭牧
- 在两种对照性背景中检视非遗训练的价值:以非洲南部和美国为考察点被引量:2
- 2021年
-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非遗,除了通过训练文化工作者来有效、合乎伦理地制定文化保护策略外,还可以通过课程和教学延伸对传统艺术和文化的指导。梳理非洲南部赞比亚、马拉维和美国的非遗教育状况可知,必须挑战与非遗有关的现有定义和学科结构,以消除在体制结构、课程体系以及学生或教授的准入门槛中深藏的殖民遗风。
- 贾志杰(译)彭牧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下性:时间与民俗传统的遗产化被引量:26
- 2018年
- 以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代表,民俗传统上世纪后半叶在全球范围内经历了文化遗产化的历程。在探索民俗保护到公约形成的历史过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有关"文化遗产"的几个文件,在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中表现出对民俗传统时间界定上的微妙变化:民俗从具绵延性的历史产生的文化产品变成了与历史以某种方式关联的当下实践。文章通过辨析这些文件形成的社会历史和政治文化背景,探求其演变背后的知识生产及知识/话语相关的权力过程,并指出这一演变与现代化到后现代的历史进程中,时间、空间和时空关系变化的深刻关联。
- 彭牧
- 关键词:当下性民俗传统
- 民歌复兴、学科独立与表演转型:以罗杰·亚伯拉罕斯为中心
- 2024年
- 为什么美国民俗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会发生表演理论的范式转型?以表演转型的代表性人物罗杰·亚伯拉罕斯(Roger D.Abrahams)从民歌手到民俗学家的学术经历为线索,在美国20世纪的民歌复兴、社会政治思潮与运动、公共民俗学实践复杂交织的历史图景中,勾勒一代美国民俗学者的学术抉择与理论创造。民歌复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亲身经历的民歌搜集与演唱实践中,对民俗传统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设想与期待,最终奠定了美国民俗学转向的根本框架与基调,以及两条并行而彼此砥砺的发展轨迹:一是与欧陆跨文化比较式民俗学传统分道扬镳,民俗学科独立,完成以表演为中心的范式变革;二是民俗学者积极参与现实民俗生活,投身于公共民俗学实践。
- 彭牧
- 关键词:表演理论
- 祖先有灵:香火、陪席与灵验被引量:11
- 2012年
- 根据湖南茶陵的田野调查,本文考察了烧香、敬拜以及灵验所表达的人与祖先/神交往互动的方式,探讨了民间信仰实践体现出的人神关系及其建构方式。本文指出民间信仰实践体系的根基是以差序格局为原则发展出的神界观念与宗教实践方式。神灵不是笼罩万有的上帝,而是需要与每位信仰者和实践者建立具体直接关联的神。个体从己出发,从私人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并建立和神界的关系,其基本原则是从己出发的攀关系、讲交情。从差序格局出发的神人关系和神界秩序奠基于祖先和敬祖的实践,因此家庭、家庭内以敬祖为核心的实践应成为我们研究民间信仰实践的基点之一。
- 彭牧
- 关键词:人神关系灵验
- 技术、民俗学与现代性的他者被引量:5
- 2011年
- 本文以作者在田野经历中对现代记录技术的反思为切入点,考察了民俗学在欧美的兴起与现代化过程,特别是现代科技和机械复制技术的内在联系。一方面,现代机器和技术取代了手工制作与技艺,印刷术普及了书面文字,这使传统生活方式在冲击中成为留恋与怀旧的对象,成为现代性的他者,催生了民俗学学科的诞生;另一方面,现代录音、照相、录像技术克服了视觉和听觉的瞬间性,使稍纵即逝的声音和场景得以固定为可捕捉之物,成为反思的对象,使民俗学研究得以深入展开。
- 彭牧
- 关键词:光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认识过程与越南的实践经验被引量:1
- 2017年
- 由于过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认识不足、理解有偏差,越南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和信息单薄而不成体系。目前,越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缺少科学依据、专业人员短缺、管理者决定一切、数据僵化等问题。但近20年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积极推动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越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取得了很大进展。
- 沈燕彭牧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