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荣
- 作品数:15 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大连市友谊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液净化治疗18例毒蕈中毒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08年
- 姜涛张颖胡志林王福成孙翠霞张建荣曲波易力曲晔
- 关键词:毒蕈肝功能损害血液净化
- 免疫球蛋白结合淋巴亚群监测对肾移植后T淋巴细胞降低肺部感染的防治分析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究免疫球蛋白对肾移植后T淋巴细胞降低的肺部感染防治效果。方法 50例肾移植手术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基础免疫抑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免疫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存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感染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2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存活率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CD3^+为(1170±320)个/μl、CD4^+为(780±113)个/μl、CD8^+为(436±89)个/μl;对照组患者CD3^+为(834±242)个/μl、CD4^+为(585±125)个/μl、CD8^+为(498±116)个/μl;观察组患者CD3^+、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肾移植手术治疗患者中采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 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显著上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杨杨郭军姜涛张建荣胡志林
-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肺部感染
- 肾移植术后18例重症间质性肺炎的诊治经验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重症间质性肺炎的诱因、临床表现特征和预后、转归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诊治的18例肾移植术后重症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经过及治疗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结果其中发病时间为术后2~6个月;1例女性,62岁,为术后8年;1例男性,61岁,为术后7年。18例患者以发热(18/18)、呼吸困难(9/18)为主要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胸闷。肺CT表现为间质性肺炎。病原学诊断困难,不易得到真实的病原学结果。住院时间长,平均27.83d。18例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经验性降阶治疗,将免疫抑制剂停用或减量,部分患者采取连续性床旁血液滤过(CRRT)治疗,并给予支持治疗、改善通气、纠正低氧血症、免疫替代治疗。3例(16.67%)死亡,其中1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及尸检证实为卡氏肺囊虫肺炎,另外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第3例入院第5天出现心脏骤停,家属强烈要求放弃治疗死亡。其余15例(83.33%)治愈,愈后未遗留肺间质纤维化。结论肾移植术后重症间质性肺炎多发生在术后2~6个月,病原体难获得,呈多样性。采取综合性治疗,在没有病原学回报的情况下及早治疗,积极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及时停用免疫抑制剂,纠正低蛋白血症,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早期抗病毒,及时抗真菌是必要的手段。
- 姜涛胡志林杨杨张建荣郭军
- 关键词:肾移植
-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者肾移植的近期效果评价
- 2017年
- 目的研究捐献心脏死亡器官供者肾移植后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DCD供肾移植43例为DCD组,SCD供肾移植31例为SCD组,术前均对两组受者采用口服吗替麦考酚酯联合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方案。术中通过静脉注射泼尼松,术后观察比较两组受者肾移植半年存活率、DGF发生率、血肌酐值(SCr)、肾小球e GFR滤过率、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感染并发症率。结果 (1)两组受者在移植肾术后半年内存活率分别为90.1%,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CD组肾移植延迟恢复功能发生率为20.9%(9/43),SCD组发生率为19.3%(6/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3、6、2个月后检测DCD组血肌酐值明显高于S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受者肾移植肾小球滤过率在术前及术后1、3、6、2个月的检测结果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DCD组排斥反应发生率为9.1%低于SCD组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1.4%,DCD组感染并发症率7.0%明显低于SCD发生率22.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结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者肾移植的近期效果与司法途径SC相比差异不大,有望成为在今后成为肾移植主要来源,但仍需在不断的观察中研究远期存活率为我国器官移植工作取得更大的突破。
- 张建荣郭军杨杨姜涛胡志林
- 关键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
- 肾嫌色细胞癌16例的临床特点与诊治分析
- 2016年
-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6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其中男7例(43.75%),女9例(56.25%);患病年龄25~76岁,中位年龄56岁;肿瘤直径2.5~9 cm,中位数4.8 cm;病理分期:T_(1a)N_0M_0期6例(37.50%),p T_(1b)N_0M_0期4例(25.00%),p T_(2a)N_0M_0期3例(18.75%),p T_(2b)N_0M_0期2例(12.50%),p T_(3a)N_0M_0期1例(6.25%)。病变位于左肾9例,右肾7例。结果 16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治性肾切除术9例,其中腹腔镜下4例;保留肾单位手术7例,腹腔镜下3例。术中均未见肾门淋巴结肿大。Fuhrman分级:Ⅰ级1例,Ⅱ级9例,Ⅲ级4例,Ⅳ级2例,未出现复发或因肿瘤导致死亡者。均未进行化疗。结论肾嫌色细胞癌(CRC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少见的肾细胞癌,较少复发和转移,预后良好,但是确诊有赖于其典型的病理特征,治疗以手术为主,尤其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不经腹、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姜涛王大光胡志林张颖温爽郭军杨杨张建荣
- 关键词:肾嫌色细胞癌手术治疗后腹腔镜预后
- 肾移植排斥反应时趋化性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价值
- 姜涛王大光胡志林郭军杨杨张建荣
- 经皮肾通道结合输尿管软镜钬激光治疗移植肾结石的临床疗效评估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经皮肾通道结合输尿管软镜钬激光治疗移植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15例移植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经皮肾通道结合输尿管软镜钬激光治疗,观察其效果。结果 15例患者均一期穿刺引流,降低肾盂压力,抗感染,二期手术。二期手术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肾功能严重损害、感染性休克,手术时间45~110 mn,平均手术时间52 min。10例患者术后出现肉眼血尿,止血对症治疗后尿液颜色转清。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肾功能减退,肌酐升高幅度<10%,均于数天后降至正常。2例术后合并肾周围炎,局部渗出明显,积极抗炎治疗后病情控制平稳。所有患者结石一次取净,无结石残留。术后结石成分:6例为草酸钙结石、7例为草酸钙和尿酸的混合结石、2例为磷酸镁铵结石。所有患者均随访15个月,未见结石复发,移植肾功能正常。结论经皮肾通道结合输尿管软镜钬激光治疗移植肾结石具有创伤小、效果好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岳峰邱维翰江彬姜涛郭军张建荣
- 关键词: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移植肾肾结石
- 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吉西他滨即刻膀胱灌注安全性及耐受性临床研究被引量:12
- 2016年
- 分析与评价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盐酸吉西他滨(GEM)即刻膀胱灌注治疗的安全性及耐受性。将2013年1月~2015年7月期间在我院行TUR-BT的低级别非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24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A、B两组,每组各12例。A组患者术后给予1 200mg GEM即刻膀胱灌注,B组患者术后给予30mg吡柔比星(THP)即刻灌注。术后24h内膀胱灌注完成,观察1周。按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应用3个周期后两组24例患者的肾功、肝功均为0度。A、B两组不良反应为16.0%、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未发生严重的血液学不良反应。故术后GEM即刻膀胱灌注化疗围手术期耐受良好,安全性高,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 姜涛王大光江彬杨杨郭军张建荣岳峰侯旭
- 关键词:膀胱灌注膀胱肿瘤吉西他滨吡柔比星
- 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分析输尿管镜下钬光碎石术及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临床情况对比。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住院治疗输尿管结石患者232例。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130例,气压弹道碎石术102例,对比两种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组手术时间、排石成功率、住院时间、术后发热、下床时间、并发率等都优于气压弹道碎石术,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尿管穿孔两组无差异。结论输尿管镜下钬激光术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下床时间、结石排出率高等优势,因此输尿管结石首选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
- 张建荣郭军杨杨姜涛胡志林
- 关键词:输尿管镜钬激光术弹道碎石术输尿管结石
- 误食毒蕈中毒12例治疗分析
- 2009年
- 目的:总结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毒蕈中毒治疗体会,减少临床误诊率。方法:对12例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毒蕈中毒患者进行血液净化及综合治疗。结果:4例5 d后出院,4例7 d后出院,2例13 d后出院,1例17 d出院,1例死亡。结论: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毒蕈中毒,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临床治疗难度大,及时、足量的血液净化加综合治疗,预后较好,加强宣教和普及毒蕈的科普知识降低毒蕈的误食率。
- 姜涛张颖胡志林郭军杨杨张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