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功勋

作品数:7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南极中山站
  • 3篇化学组成
  • 2篇悬浮物
  • 2篇气溶胶
  • 2篇金属
  • 1篇大洋
  • 1篇东印度洋
  • 1篇溶解态
  • 1篇上空
  • 1篇气象
  • 1篇气象要素
  • 1篇迁移
  • 1篇重金
  • 1篇重金属
  • 1篇西太平洋
  • 1篇南大洋
  • 1篇金属元素
  • 1篇化学研究
  • 1篇混合重金属
  • 1篇归宿

机构

  • 7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厦门大学

作者

  • 7篇张功勋
  • 5篇黄自强
  • 4篇杨绪林
  • 4篇黄荣坦
  • 4篇暨卫东
  • 4篇汤荣坤
  • 4篇于涛
  • 3篇杜荣归
  • 2篇郑久华
  • 1篇肖辉

传媒

  • 3篇海洋学报
  • 3篇台湾海峡

年份

  • 1篇2005
  • 3篇2003
  • 1篇1990
  • 2篇198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海洋悬浮物中10种金属元素的GFAAS测定被引量:1
1990年
本文介绍了用0.5mol/L[HCl]浸取海洋悬浮物,并在全聚四氟乙烯密闭消化罐中,于98±2℃下用王水+HF消解悬浮物样品,以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连续测定其Cu,Pb,Zn,Cd,Co,Ni,Mn,Cr,Fe和Al等10种金属元素的弱结合、强结合颗拉态及总含量的方法。对浸取所用酸的酸度、体积和浸取时间以及消解溶剂、温度和时间等进行了比较和选择。
杜荣归郑久华张功勋李锦霞
关键词:悬浮物金属元素GFAAS测定
南极中山站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及其来源的判别被引量:10
2003年
从1998年3月7日至1999年11月23日历时21个月,在南极中山站连续采集89个海洋气溶胶样品,本文提供全部样品的13种化学元素Cu、Pb、Zn、Cd、Fe、Al、Mn、Cr、V、K、Na、Ca、Mg含量的实测值.研究表明中山站气溶胶化学成份的含量具有季节性变化的特征.通过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富集因子等方法判别不同时间段中山站气溶胶化学成份的来源.
黄自强暨卫东杨绪林黄荣坦汤荣坤于涛张功勋
关键词:南极中山站大气气溶胶化学组成
南极中山站及普里兹湾上空海洋气溶胶化学研究
黄自强暨卫东杨绪林汤荣坤肖辉黄荣坦于涛张功勋
通过现场同年采集南极中山站上空海洋气溶胶样品,研究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及其时空分布变化的特征,探索气溶胶主要成份的来源,对于研究远离大陆的海洋边界层的海气物质交换,探索南极大气和海洋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交换中的作用,其主...
关键词:
关键词:气象要素
西太平洋、东印度洋、南大洋和中山站海域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及其来源判别被引量:11
2003年
1999年11月至2000年4月,在中国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往返航线上的海域,采集了22个海洋气溶胶样品,用原子吸收分光法测定了样品中的Cu、Pb、Zn、Cd、Fe、Al、Mn、Cr、V、K、Na、Ca、Mg等13种元素的含量.研究表明气溶胶重金属微量元素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区域性.应用元素富集因子、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西太平洋、东印度洋、南大洋、中国南极中山站邻近海域气溶胶中各元素的来源.
黄自强暨卫东汤荣坤黄荣坦杨绪林于涛张功勋
关键词:气溶胶化学组成海洋化学西太平洋东印度洋南大洋
1998年南极中山站海洋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及其来源判别被引量:9
2005年
从1998年3月7日至1999年3月2日历时12个月,在南极中山站连续采集52个海洋气溶胶样品,提供全部样品的13种化学元素铜、铅、锌、镉、铁、铝、锰、铬、钒、钾、钠、钙、镁含量的实测值.研究表明中山站气溶胶化学成分的含量具有季节性变化的特征.通过富集因子、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判别中山站气溶胶化学成分的来源.
黄自强暨卫东杨绪林黄荣坦汤荣坤于涛张功勋
关键词:大气科学化学组成
河水溶解态痕量金属分析的国际互校被引量:1
1989年
1986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委会(IOC)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下属“方法、标准和相互校准专家组”(GEMSI)在曼谷组织河水和河流悬浮物中Cu、Pb、Zn、Cd、Ni、Co、Fe和Mn等8种痕量金属分析的国际互校,以评价参校实验室获得天然水平河水痕量金属含量可比性数据的能力,参校者有:中国、美国、加拿大、日本、
郑久华李锦霞张功勋杜荣归黄自强
关键词:河水河流悬浮物痕量金属
混合重金属(Cd,Cu,Pb,Zn,Hg)在厦门海洋围隔生态系中的迁移和归宿被引量:10
1989年
1985年在厦门港海边水池内采用10m^3围隔式生态实验装置研究了两组低浓度的混合重金属的迁移和归宿,溶解态金属浓度最初随袋内颗粒沉降呈指数形式下降,其去除速率Pb>Hg>Zn>Cu>Cd,其后由生物活动转为颗粒态,Zn在水华期明显地发生了生物转移,27天后Cd和Cu仍主要以溶解态形式存在,Pb和Hg大部分转移到沉降物中,Zn几乎各占一半,袋壁吸附不超过袋内金属的2%,浮游动物与重金属的结合很不稳定,有机质在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李锦霞杜荣归张功勋黄志成R.W.麦克唐纳W.K.约翰逊
关键词:重金属迁移归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