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利

作品数:12 被引量:66H指数:4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计划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干细胞
  • 5篇关节
  • 3篇诱导成骨
  • 3篇全髋
  • 3篇全髋关节
  • 3篇全髋关节置换
  • 3篇髋关节
  • 3篇髋关节置换
  • 3篇细胞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间质干细胞
  • 3篇骨髓间充质
  • 3篇骨髓间充质干...
  • 3篇骨髓间质
  • 3篇骨髓间质干细...
  • 3篇关节置换
  • 3篇并发
  • 3篇成骨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置换术

机构

  • 12篇暨南大学附属...
  • 5篇暨南大学
  • 1篇广东省佛山市...

作者

  • 12篇张利
  • 8篇查振刚
  • 7篇吴昊
  • 5篇刘宁
  • 4篇姚平
  • 4篇林宏生
  • 3篇王双利
  • 3篇黄春华
  • 3篇杨淑野
  • 2篇刘宏伟
  • 2篇张嘉晴
  • 2篇臧学慧
  • 2篇王国普
  • 2篇屠美
  • 1篇周长忍
  • 1篇谭颖
  • 1篇李志忠
  • 1篇冯永洪
  • 1篇王晶
  • 1篇赵明杰

传媒

  • 2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广东医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现代临床医学

年份

  • 2篇2008
  • 8篇2007
  • 2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诱导成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06年
张利查振刚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培养技术成骨细胞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并发脱位的多种危险因素回归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脱位的多个相关因素的危险度及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方法:分析1 208例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例。选择患髋既往手术史、手术入路、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距离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 208例中发生脱位44例(3.6%)。患髋既往有手术史的患者发生脱位是无手术史的10.255倍;后外侧入路发生脱位的风险是前路的16.573倍;髋臼前倾角〈10°的患者发生脱位是前倾角10°~20°的3.770倍,前倾角〉20°发生脱位是10°~20°的8.011倍;髋臼外展角〉50°的患者脱位是40°~50°的7.8倍;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距离≥30 mm的患者脱位是〈30 mm的2.908倍。结论:患髋既往手术史、手术入路、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是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脱位的重要因素,术前做好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和骨质的评估;在术中保持髋臼前倾角10°~20°、髋臼外展角40°~50°、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距离〈30 mm,尽力修复关节囊、调整好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张力和平衡,是防止术后脱位的关键。
冯永洪臧学慧张利黄中强吴旭辉莫景生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脱位
骨髓间质干细胞与Ⅱ型胶原修饰的PLGA黏附性的观察
2007年
[目的]优化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分离培养技术,改良生物材料聚乙醇酸-乳酸共聚物(poly lactide-co glycolide,PLGA)的细胞黏附性,观察BMSCs与Ⅱ型胶原修饰的PL-GA的黏附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SCs,流式细胞分析法(FACS)对细胞表面抗原、细胞活力、细胞周期进行检测,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相分离法制做PLGA,Ⅱ型胶原进行表面修饰,取第三代干细胞与PLGA附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材料的黏附情况。[结果]BMSCs可在体外分离扩增,表达CD29、CD44和CD106,不表达CD34和CD45,细胞活力为88.96%,G0-G1细胞占90.32%。细胞形态为长梭形,Ⅱ型胶原表面修饰的PLGA平均孔径为100μm,与BMSCs有较好的黏附性。[结论]BMSCs可在体外长期、稳定培养,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Ⅱ型胶原表面修饰的PLGA与干细胞有较好的黏附性,可用来做组织工程生物材料。
张利查振刚周长忍姚平吴昊林宏生杨淑野王双利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PLGA
不同分子量的透明质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被引量:21
2007年
目的:观察不同分子量的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352例KOA患者分成A、B两组。A组用分子量为90万透明质酸钠(阿尔治),B组用分子量为180万透明质酸钠(施沛特),行膝关节腔注射,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A、B组均可有效缓解KOA的临床症状,并且A组更能较早地改善KOA的症状。结论:透明质酸钠治疗KOA疗效明显,较小分子量的透明质酸钠更能较早地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长期应用也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更是安全有效。
康建华查振刚陈仲新张利吴昊
关键词:透明质酸钠分子量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诱导成骨的鉴定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优化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 alstem cells,hB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对hBMSCs体外培养及诱导成骨能力进行鉴定。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BMSCs,流式细胞分析法(FACS)对细胞表面抗原、细胞活力、细胞周期进行检测。以含地塞米松(1×10-7mmol/L)、β-甘油磷酸钠(10 mmol/L)、抗坏血酸(35.22 mg/L)的DMEM培养液对hBMSCs进行诱导分化,相差显微镜和透视电镜观察细胞形态,Gomori钙钴法进行碱性磷酸酶染色(ALP),免疫组化检测Ι型胶原,茜素红法进行钙结节染色。结果hBMSCs可在体外分离扩增,表达CD44、CD105和CD106,不表达CD34和CD45,细胞活力为92.3%,G0-G1细胞占94.2%。经成骨培养液诱导后细胞形态由长梭形向多边形转变,ALP染色、Ι型胶原染色及钙结节染色均为强阳性。结论hBMSCs可在体外长期、稳定培养,具有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潜能。
张利查振刚姚平吴昊张嘉晴刘宁黄春华林宏生王国普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细胞培养诱导成骨
退行性胸椎管狭窄6例
2007年
目的:探讨退行性胸椎管狭窄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退行性胸椎管狭窄的诊断与治疗。6例患者皆行狭窄节段胸椎板切除减压术,1例同时行颈椎减压术,1例同时行腰椎减压术,1例先行腰椎减压术后行胸椎板切除减压术。结果:根据Mann五级评分法制定术后疗效评价标准,优3例,良2例,可1例。结论:(1)胸椎管狭窄的主要病理改变为退行性变。(2)在退行性胸椎管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中,综合分析相关特殊情况并作相应的处理,可获得良好的疗效。(3)退行性胸椎管狭窄的预后受多因素影响。
何沛恒李志忠赵明杰王晶谭颖张利
关键词:椎管狭窄胸椎
人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诱导成骨的实验研究
<正>引言:近年来研究表明BMSCs体外分离培养后,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具有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神经细胞、脂肪细胞、心肌细胞、肝细胞等定向分化的能力,本实验优化人骨髓间质干细胞(hB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对hBMS...
张利查振刚姚平吴昊张嘉晴刘宁黄春华林宏生王国普
文献传递
纳米壳聚糖-胶原纤维支架的生物相容性[英文]被引量:4
2008年
背景:新型仿生纳米壳聚糖-胶原支架在纳米水平上与细胞外基质结构相似,其是否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及生长,并显示良好的相容性?目的:评价新型纳米壳聚糖-胶原支架与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外相容性。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7-03/2007-07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验中心完成。选取10只4周龄雌性SD大鼠,SPF级,体质量200g,由广东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为SCXK(粤)2003-0002)。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纳米壳聚糖-胶原纤维支架由理工学院生物材料研究室提供。方法:①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流式细胞分析法对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检测。②聚电解质共凝聚技术制作纳米壳聚糖-胶原纤维支架。③取生长良好的P3代,与纳米壳聚糖-胶原纤维支架体外联合诱导培养,以单纯纳米壳聚糖支架材料为对照,通过细胞贴壁率、生长曲线、细胞活力及周期、扫描电镜观察综合评价材料与细胞的相容性。主要观察指标: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后进行流式细胞表面抗原标志鉴定。②纳米材料及细胞复合2,4,8d后扫描电镜观察细胞与材料相容情况。③细胞对材料黏附率的测定。④细胞与材料复合5d检测细胞周期及活力。结果:①细胞表面抗原标志检测结果:CD29表达为90.86%,CD106表达为73.38%,CD44表达为82.61%,CD34表达为0.76%,CD45表达为0.60%。②细胞与材料相容情况:扫描电镜可见纳米壳聚糖-胶原纤维支架为多孔的三维立体结构,材料内部形成大小不一的大孔和互连的小孔,彼此相互交通。应用质量法测得的孔隙率为85%~90%,孔径为50~300μm,平均150μm。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到纳米壳聚糖-胶原纤维支架后2d,细胞呈球形散在分布;4d后细胞呈梭形,延展爬行且有伪足与材料表�
杨淑野查振刚王双利刘宏伟屠美吴昊刘宁张利黄春华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仿生纳米壳聚糖-胶原复合物修复大鼠胫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4周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离体培养后与仿生纳米壳聚糖-胶原(nano chitosan-so-dium collagen,nano-CS-COL)形成复合支架,植入SD大鼠胫骨缺损处,比较修复节段性胫骨缺损的效果,初步探讨治疗骨缺损的组织工程学方法。方法:4周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离体培养、纯化、鉴定、扩增后在等同于细胞培养的条件下与nano-CS-COL复合培养,制成MSCs/nano-CS-COL复合物并经电镜扫描证实复合物有细胞生长。制成同种异体SD大鼠胫骨干5mm节段性动物模型,MSCs/nano-CS-COL复合物通过手术移植入动物模型胫骨缺损处,通过大体观察、X线放射学、组织学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空白组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术后6、12周实验组与实验对照组放射学检查评价新骨生成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组织学检查新骨生成速度、生成量均有显著差异。实验组标本与正常组基本一致。空白对照组不能自行修复骨缺损,最后缺损由纤维组织充填。结论:BMSCs是骨组织工程中适宜的种子细胞。Nano-CS-COL复合支架能够与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复合培养,移植入异体SD大鼠后未见明显免疫排斥反应,是可以选择的细胞载体。MSCs/nano-CS-COL复合物植入修复鼠胫骨缺损能够加速新骨形成,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单纯CS植入组。
刘宁杨淑野王双利刘宏伟屠美吴昊张利黄春华查振刚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缺损
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脱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脱位的多个相关因素的危险度及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对策。方法分析1208例首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选择患髋既往手术史、手术入路、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距离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各因素致脱位的危险度情况。结果1208例中发生脱位44例,5个相关因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患髋既往有手术的患者发生脱位是无手术史的10.255倍;后外侧入路发生脱位的风险是前路的16.573倍;髋臼前倾角<10°的患者发生脱位是前倾角10~20°的3.770倍,前倾角>20°发生脱位是10~20°的8.011倍;髋臼外展角>50°的患者脱位是40~50°患者的7.807倍;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距离≥30mm的患者脱位是<30mm患者的2.908倍。结论患髋既往手术史、手术入路、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是影响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脱位的重要因素,术前做好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和骨质的评估;在术中保持髋臼前倾角(10~20°)、髋臼外展角(40~50°)、股骨头旋转中心垂直距离(<30mm);尽力修复关节囊、调整好关节周围软组织的张力和平衡,是防止术后脱位的关键。
冯永洪臧学慧张利黄中强吴旭辉莫景生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脱位LOGISTIC回归分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