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脑室体外引流加脑脊液置换治疗脑室铸型出血16例报告 2001年 常文广 朱成宗关键词:脑室铸型出血 脑脊液置换术 蛛网膜下腔再出血1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再出血的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方法对16例SAH后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常见发病诱因,临床表现与体征,再出血时间及治疗。结果发现再出血多在1月内发生,并多有诱因,1周内2例,1~2周6例,2~3周4例,3~4周内4例。咳嗽引发2例,便秘引发4例,情绪波动引发10例。结论充分认识SAH后再出血的相关诱因,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可降低再出血发病率。 曹军 常文广 吴景录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再出血 诱因 miR-339-5p通过靶向调节p53表达影响脑胶质瘤细胞的转移活性分析 2024年 目的研究miR-339-5p对脑胶质瘤U87细胞的影响,并探讨相关机制。方法将U87细胞分为4组:空白组、miR-339-5p mimic组、si-p53组、miR-339-5p mimic+si-p53组。通过MT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率;通过Transwell实验检测U87细胞侵袭能力;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339-5p与p53的靶向关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分析miR-339-5p和p53的表达水平。结果miR-339-5p mimic组和miR-339-5p mimic+si-p53组细胞的miR-339-5p表达水平高于空白组和si-p53组,miR-339-5p mimic组细胞的p53 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于空白组、si-p53组和miR-339-5p mimic+si-p53组(P<0.05)。miR-339-5p mimic和p53-WT共转染的细胞荧光素酶活性明显增加(P<0.05)。miR-339-5p mimic组细胞增殖率和细胞侵袭数量低于空白组、si-p53组和miR-339-5p mimic+si-p53组,同时miR-339-5p mimic组细胞凋亡率高于空白组、si-p53组和miR-339-5p mimic+si-p53组(P<0.05)。结论miR-339-5p能够抑制脑胶质瘤U87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并促进胶质瘤U87细胞凋亡,同时这一过程与靶向激活p53相关。 柳毅 高绚照 常文广关键词:P53 脑胶质瘤 尤瑞克林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大面积脑梗塞的疗效。方法:2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意识状态好转的起效时间及7天、15天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验室指标变化和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意识状态好转的起效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P〈0.05)。结论:尤瑞克林对大面积脑梗塞有较好的疗效,可作为治疗大面积脑梗塞的一个新的参考选择。 常文广 刘会萍 高绚照 马莲萍 黄芳 李磊关键词:尤瑞克林 大面积脑梗塞 神经功能缺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病变的观察 2008年 目的观察症状相关侧血管狭窄程度、颈动脉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能性。方法应用DSA和颈动脉超声、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联合对62例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检查。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血管病变以颅内病变为主,以大脑中动脉病变最常见33例(51.6%),颈内动脉颅外段24例(37.5%),症状相关侧血管病变31例(48.4%),支架置入5例。结论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的病因与颅内外血管病变有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主要与血流动力学因素有关,介入治疗在TIA中的治疗价值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高绚照 刘惠萍 常文广关键词:脑缺血发作 血管病变 介入治疗 以腰痛为首发症状患者误诊分析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分析以腰痛为首发症状患者6例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早期确诊率。方法对1996—2008年收治的6例以腰痛为首发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不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过程和误诊原因。结果6例被误诊,最后确诊为:白血病、主动脉夹层、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癌、腰椎结核、肺癌骨转移各1例。结论以腰痛为首发症状患者临床会出现误诊,应提高临床早期确诊率。 高绚照 刘惠萍 常文广关键词:腰痛 误诊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6例临床表现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sy ndrome,TOBS)的病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加深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方法:我们对自2005年以来收治的6例TOBS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栓塞可能是TOBS的主要病因之一,高危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临床表现多以突然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运动障碍、偏盲,可伴有行为异常等。CT及MRI提示重要的特征是中脑或丘脑梗死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如枕叶、小脑、颞叶。结论: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早期全面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生存率。 马莲萍 常文广 刘惠萍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影像学 13例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2008年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和临床诊断。方法对13例确诊的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患者的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3例患者中11例(84.6%)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12例患者(92.3%)有头痛、发热,7例患者(53.8%)出现呕吐,另外意识障碍、精神异常、发作性抽搐、视力损害也较常见。13例脑脊液涂片均发现隐球菌,其中7例为多次涂片发现,大部分病例确诊前误诊为其他疾病。结论新型隐球菌颅内感染大多数以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脑脊液或脑组织病原学检查发现隐球菌为诊断的金标准。 高绚照 刘惠萍 常文广关键词:隐球菌 吉兰-巴雷综合征395例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06年 卢宏 孙建奎 孙玉华 常文广关键词:吉兰-巴雷综合征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轴索变性 髓鞘脱失 发病前 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血管成像对大面积脑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 2011年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所有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对7d内均行DWI及MRA检查的36例患者进行临床和磁共振资料分析。结果36例早期大面积脑梗死中,27例急性期CT扫描未检测出确切病灶,DWI扫描全部出现大片异常高信号,病灶检出率为100%。而在常规T2WI检查中,12例为阴性,病灶检出率为66.7%。MRA发现血管异常36例,表现为供血动脉闭塞,狭窄、硬化。结论DWI能区别新旧病灶,且有助于明确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病变范围,MRA能直接显示梗死供血血管情况,二者联合使用对早期大面积脑梗死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利于早期合理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判断。 常文广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 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