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季宏

作品数:15 被引量:132H指数:6
供职机构:江苏省老年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
  • 5篇动脉粥样硬化
  • 5篇炎症
  • 5篇老年
  • 4篇炎症因子
  • 4篇颈动脉
  • 4篇颈动脉粥样硬...
  • 3篇蛋白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血压
  • 3篇载脂蛋白
  • 3篇载脂蛋白E
  • 3篇脂蛋白
  • 3篇尿酸
  • 3篇相关炎症因子
  • 3篇老年人
  • 3篇基因
  • 3篇基因多态性
  • 3篇高血压

机构

  • 12篇江苏省老年医...
  • 3篇江苏省老年医...
  • 1篇东南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作者

  • 15篇季宏
  • 6篇卞茸文
  • 5篇仲肇舒
  • 5篇娄青林
  • 4篇解雨春
  • 4篇朱建一
  • 4篇荣沪光
  • 3篇鲍军
  • 2篇卓铁军
  • 2篇计振民
  • 2篇陈秀益
  • 2篇朱学云
  • 1篇尹莲芳
  • 1篇韦秀文
  • 1篇何戎华
  • 1篇张鹏
  • 1篇顾刘宝
  • 1篇林红
  • 1篇张东冬

传媒

  • 5篇实用老年医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临床荟萃
  • 1篇江苏医药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实用医药杂志
  • 1篇第十届全国风...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及与相关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关系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危险因素及与相关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105例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结果分成IMT≥1.0mm组(A组);IMT〈1.0mm组(B组)。分析两组各危险因素和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差异。结果:A组中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胆固醇(HDL-C)、血尿酸、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高血压及血脂代谢紊乱病史较B组差异明显。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LDL-C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为1.052(95%可信区间1~1.105)和4.682(95%可信区间2.302~9.524),而HDL-C则与颈动脉IMT呈负相关,属保护性因素。结论:在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发展中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外,炎症反应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季宏卞茸文娄青林仲肇舒朱建一解雨春
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在机关干部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社区卫生定向服务(COPC)模式对机关干部高血压患者的综合管理效果。方法将我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及内科门诊的207例机关干部高血压患者分成COPC管理组104例,对照组103例。对COPC管理组进行为期1年的综合管理,并对2组管理后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管理后,COPC管理组血压控制率、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高血压相关行为采纳率均高于对照组,并且COPC管理组的血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的数值均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COPC模式是机关干部高血压患者管理的有效途径,并对机关干部其他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
季宏计振民张东冬陈秀益朱学云荣沪光林红韦秀文
关键词:高血压疾病管理
萘丁美酮治疗老年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评价萘丁美酮(商品名瑞力芬)治疗老年骨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纳入观察的病人为门诊和住院的骨关节炎(OA)病人,按美国风湿病学会的OA诊断标准。将有典型的X线征象,经确诊的60例OA病人,年龄60-78岁,随机平行分为两组...
季宏荣沪光张鹏
文献传递
定量超声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诊断骨质疏松的比较
目的:本研究用同一公司(GE—LUNAR)DEXA—Expert和QUS—Achilles通过对同一个人的跟骨超声强度(STI)测量与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量腰2—4、股骨近端骨密度(BMD)的临床对比来评价超声骨...
卓铁军荣沪光季宏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定量超声双能X线骨密度仪骨密度骨结构
文献传递
载脂蛋白E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6年
季宏卞茸文
关键词: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血管相关疾病脂质代谢紊乱血浆脂蛋白
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1
2006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危险因素及与相关炎症因子产生的关系。方法:入选的83例对象均行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根据结果分成A组即CAS组(颈动脉IMT≥1.0mm和/或颈动脉斑块)及B组(颈动脉IMT<1.0mm及无颈动脉斑块),分析两组各危险因素和炎症因子产生之间的差异。结果:A组中血脂代谢紊乱、收缩压(S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及纤维蛋白原(FIB)较B组差异明显(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男性、LDL-C、IL-6是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CAS的发生发展中除了传统的危险因素外,炎症因子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季宏卞茸文娄青林仲肇舒朱建一解雨春何戎华
关键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因子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5
2007年
目的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尿酸(SUA)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2例及血压正常者38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测定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老年高血压组的SUA、TNF-α、IL-6、Hs-CRP、颈动脉IMT及CAS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与收缩压(SBP)、SUA、Hs-CRP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CAS的发生和发展除了血压增高的影响因素外,体内SUA的增高及相关炎症因子也参与了CAS的病理生理过程。
季宏卞茸文娄青林顾刘宝仲肇舒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血尿酸炎症因子
老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分析被引量:24
2001年
季宏鲍军
关键词:老年人高尿酸血症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SLE合并真菌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SLE并发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消化道、皮肤及呼吸道(83.3%),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活动以及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是其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有助于改善SLE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预后。
季宏鲍军
关键词:真菌感染SLE系统性红斑狼疮
定量超声和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诊断骨质疏松的比较被引量:17
2005年
目的通过对同一个人的跟骨超声强度(STI)测量与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量腰24、股骨近端骨密度(BMD)的临床对比,评价定量超声骨质测量仪(QUS)跟骨STI的测量,对诊断骨质疏松(OP)的敏感性和与DEXA测量BMD的相关性。方法对3266名20~89岁健康人群同时采用DEXA测量L24、右股骨近端(Neck、Ward、Troch)BMD和QUS测量右跟骨STI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峰值骨量男性STI与BMD均出现在20~29岁,女性STI出现在20~29岁,BMD则出现在30~39岁;随年龄的增加腰椎、股骨近端BMD及超声强度均下降,女性在50岁后,男性在70岁后有个显著下降过程;OP检出率两种仪器无明显差异。在健康人中BMD与STI的相关系数(R=0.21-0.26),骨质疏松患者BMD与STI的相关系数(R=0.14-0.24)。结论DEXA测量的BMD与QUS测量的STI无相关关系。这表明QUS主要测量骨的结构,而DEXA则是测量骨量的变化,两者相辅相承,共同测量能更好地监测骨质疏松、预测OP性骨折的发生。
卓铁军荣沪光季宏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密度定量超声双能X线骨密度仪骨结构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定量超声双能X线吸收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