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道滋

作品数:17 被引量:88H指数:5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细胞
  • 6篇白血
  • 6篇白血病
  • 5篇淋巴
  • 4篇淋巴瘤
  • 3篇髓系
  • 3篇髓系白血病
  • 3篇慢性
  • 2篇血小板
  • 2篇血液
  • 2篇遗传学
  • 2篇溶血性
  • 2篇溶血性贫血
  • 2篇三尖杉酯碱
  • 2篇贫血
  • 2篇染色
  • 2篇染色体
  • 2篇文献复习
  • 2篇细胞淋巴瘤
  • 2篇粒细胞

机构

  • 10篇武汉大学
  • 3篇浙江大学
  • 3篇浙江大学医学...
  • 2篇广州军区武汉...
  • 2篇山东医科大学...
  • 2篇十堰市太和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三峡大学第一...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十堰市人民医...
  • 1篇黄石市中心医...
  • 1篇荆门市第一人...
  • 1篇襄阳市中心医...
  • 1篇荆州市第一人...
  • 1篇随州市中心医...

作者

  • 17篇姜道滋
  • 4篇高清平
  • 4篇金洁
  • 2篇敖绪斌
  • 2篇王琼玉
  • 2篇王军
  • 1篇刘尚勤
  • 1篇王晓红
  • 1篇陈世明
  • 1篇刘辉
  • 1篇陈飞
  • 1篇刘莉
  • 1篇沈辉
  • 1篇王龙
  • 1篇陈佳
  • 1篇王蕾
  • 1篇麦文渊
  • 1篇吕婷婷
  • 1篇夏云金
  • 1篇李胜

传媒

  • 2篇内科急危重症...
  • 2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华南国防医学...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国外医学(输...
  • 1篇医学与哲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世界临床药物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基础医学教育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5
  • 1篇2002
  • 1篇199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成熟NK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成熟NK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效果,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6例成熟NK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侵袭性NK细胞白血病(ANKL)4例,慢性NK细胞白血病(CNKL)2例。4例ANKL病情呈暴发性,进展快,临床表现发热,肝脾肿大,贫血,多脏器功能衰竭,治疗无效死亡。2例CNKL病情呈慢性过程,表现为反复感染,淋巴细胞增多,1例给予甲氨蝶呤和糖皮质激素化疗后恢复正常。结论:成熟NK细胞白血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骨髓细胞学检查和免疫学分型,ANKL采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化疗方案治疗。CNKL如有症状,给予以甲氨蝶呤为主的方案化疗。
章琴高清平夏云金姜道滋陈伦华敖绪斌王琼玉陈友华
关键词:白血病NK细胞侵袭性慢性
白细胞介素-6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相互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1996年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细胞可具有高水平白细胞介素-6(IL-6)活性。IL-6可能在AML发病中具重要作用。抗IL-6单抗的初步临床应用为AML的治疗展示出良好的前景。
姜道滋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髓细胞急性白血病病理学
119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及分子遗传学分析被引量:20
2007年
目的了解国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不同病期染色体核型及其演变和ber—abl融合基因特点。方法对1193例CML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及524例CML患者的ber-abl融合基因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染色体的检测采用R显带技术,融合基因检测采用RT-PCR技术。结果在所有病例中,Ph染色体阳性(Ph^+)患者占98.07%,Ph^-患者占1.93%。在Ph^+患者中,95.64%为典型Ph染色体阳性,4.36%为变异型Ph染色体阳性。11.88%的典型Ph^+患者发生染色体核型演变。急变期、加速期和慢性期染色体核型演变的发生率分别为49.04%、27.78%及7.94%。在所有典型Ph^+患者中,发生染色体核型演变后最常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类型为+Ph(14.62%),+8(10.77%)和-21(7.69%)。急变期和加速期最常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类型为+Ph(28.57%),+8(16.67%)和+19(7.14%);慢性期最常见的附加染色体异常为-21(10.26%),+Ph(8.97%)和+8(8.97%)。附加染色体异常联合出现类型以+Ph与+8的联合最多(3.60%)。在所有524例检测过融合基因的标本中,h3a2(+)为54.01%,b2a2(+)为27.67%。结论国内CML患者染色体的核型及演变可能有着自己的特点。
姜道滋陈志妹楼基余王云贵梁毅金洁
关键词:白血病费城染色体核型分析
CPPT教学模式在血液病教学中的运用被引量:11
2013年
为探索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途径,提高教学效果,引入临床病理生理及治疗(clinical pathophisiology and therapy,CPPT)教学模式,整合基础课程和血液形态学资源于内科血液病的教学中,理论教学结合实验课程,通过考试和调查问卷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显示,CPPT教学模式在内科血液病教学中顺利完成,采用CPPT教学模式的学生血液病部分平均考试成绩为(69.6±11.9)分,高于历史平均成绩(58.0±12.3)分(P<0.01),学生对CPPT教学模式的总体评分为80.7分,学生普遍认为血涂片、骨髓涂片及病理切片的观察有利于对血液病的理解和掌握;CPPT教学模式可以在内科血液病课程的教学中顺利实施并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陈飞刘莉沈辉刘尚勤雷红姜道滋胡苏萍
关键词:血液病教学改革
原发性结外恶性淋巴瘤128例误诊分析被引量:2
2002年
黄金剑王敏韩明伦姜道滋
关键词:原发性结外恶性淋巴瘤误诊
蒽环类抗肿瘤药物致髓系白血病细胞耐药机制及应对策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阿霉素对K562细胞的作用特点及机制的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阿霉素对K562细胞的作用特点,试图从细胞周期,细胞凋亡,hTERT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MDR1基因及Pgp蛋白...
姜道滋
关键词:阿霉素高三尖杉酯碱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髓系白血病抗肿瘤药物
套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展
2005年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RaffeldJaffe及Banks 3人首先提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B细胞淋巴瘤.细胞遗传学特点是[t(11;14)(q13:q32)],由11号染色体的bcl-1基因(11q13)易位到14号染色体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启动子的下游,从而导致bcl-1基因表达的上调.bcl-1基因的移位致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 mRNA过度表达,最终导致细胞增殖的调控紊乱.
金洁姜道滋
关键词:套细胞淋巴瘤细胞遗传学细胞增殖
达沙替尼70 mg/d与100 mg/d一线对比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初步结果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对比达沙替尼70 mg/d和100 mg/d在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19年7月—2020年8月确诊的51例CML-CP初治患者,随机分为70 mg/d组(29例)和100 mg/d组(22例),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51例CML-CP患者中6例因不同原因在不同时期出组,治疗3个月时患者均获得血液学缓解,70 mg/d组和100 mg/d组患者在3个月时最佳反应率分别为87.50%vs 92.31%(P>0.05);在6个月时最佳反应率、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和主要分子学反应(MMR)率分别为91.67%vs 63.64%(P>0.05),91.67%vs 90.91%(P>0.05),66.67%vs 63.64%(P>0.05);在9个月时CCyR和MMR率分别为88.89%vs 88.89%(P>0.05),77.78%vs 77.78%(P>0.05);在12个月时CCyR和MMR率分别为87.50%vs 100.00%(P>0.05),75.00%vs 80.00%(P>0.05)。70 mg/d组29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多不严重,其中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中白细胞数降低1例,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1例,贫血2例;100 mg/d组22例患者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中,白细胞数降低4例,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6例,贫血3例,血小板计数降低3例。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达沙替尼70 mg/d和100 mg/d在CML-CP患者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余丹程辉郭静明王龙张友山万楚成覃竣袁国林姜道滋陈世明邹菁邹秀平韩丹壘蒋锐梁彩霞陈旭王黎吕婷婷鄢丽安宏玉杨壮志黎纬明
关键词:慢性髓性白血病达沙替尼疗效低剂量
肾上腺素抢救低分子右旋糖苷致重度过敏性休克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09年
姜道滋王艾君王晓红
关键词:过敏性休克肾上腺素低分子右旋糖苷
近30年中国文献报道恶性淋巴瘤合并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的系统性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本文通过收集1989年1月至2019年12月国内学者发表在国内外期刊上的文献及参考文献,共纳入符合标准的140例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合并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autoimmune cytopenia,AIC)病例,包括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ure red cell aplasia,PRCA)及Evans综合征等。虽然各亚型淋巴瘤病例数均较少(n=1~28),但通过系统性分析仍得到部分有意义的发现。除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autoimmune neutropenia,AIN)外,各类AIC均有报道,发生率依次为AIHA>ITP>冷凝集素综合征(cold agglutinin syndrome,CAS)>PRCA>Evans综合征。AIC见于各亚型淋巴瘤,但各类AIC在不同亚型发生率存在差异。CAS仅见于淋巴瘤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 cell nonHodgkin′slymphoma,B-NHL)、AIHA、ITP,Evans综合征多见于B-NHL,PRCA则多见于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T cell non Hodgkin′s lymphoma,T-NHL)。相较于糖皮质激素等常规治疗,合并ML的AIC抗肿瘤治疗对有效率更高。恶性淋巴瘤合并AIC临床情况复杂,需引起临床关注。
刘会李婉影高清平姜道滋
关键词:溶血性贫血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