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桂生

作品数:7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江西九江一中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词义
  • 2篇汉语
  • 2篇汉字
  • 1篇修辞
  • 1篇虚词
  • 1篇学史
  • 1篇有意歧义
  • 1篇语境
  • 1篇语言
  • 1篇语言表达
  • 1篇语言表达效果
  • 1篇阅读教学
  • 1篇正宗
  • 1篇之乎者也
  • 1篇汤显祖
  • 1篇破读
  • 1篇歧义
  • 1篇趣谈
  • 1篇文才
  • 1篇文学

机构

  • 5篇江西九江一中
  • 2篇江西九江市一...

作者

  • 7篇夏桂生

传媒

  • 7篇语文知识

年份

  • 1篇2003
  • 2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有意歧义”趣谈
2001年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媒婆给两家说亲,先到女方家,将小伙子夸得如白马王子,末了说,就是小伙子有点独来独往。女方家一听,认为这不是什么毛病,而是潇洒,有个性。然后,媒婆又来到男方家。
夏桂生
关键词:修辞词义语言表达效果
趣解“之乎者也”
2001年
“之、乎、者、也”是四个常见且常用的文言虚词。若把这四个虚词连成“之乎者也”,这就组成了一个新词。但这个词的意义又绝非四个虚词词义的简单的相加,而是有了新的含义。“之乎者也”作为一个词使用,大概始于唐宋时代,白话小说,戏剧中用的较多。它的含义有多项,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着不同的意义。下面就列项加以说明。第一,由于古代的读书人,大多食而不化,读起书来摇头晃脑。所以“之平者也”就常用来形容咬文嚼字及半文半白的词语或文章。
夏桂生
关键词:文言虚词词义语境
“春秋”十解
2003年
“春秋”一词,无论在古代汉语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很常见,但含义又各不相同。细究起来,大致有以下十种解释:
夏桂生
关键词: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文才与外貌
2001年
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一个人的外貌特征与其才能高低,实难找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来。自古至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是犯“以貌取人”的错误,就是闹“因才思貌”的笑话。以下几个故事,都是“因才思貌”所引起的。
夏桂生
关键词:文才文学史汤显祖
故意写错的汉字
2002年
为了使信息传达得准确无误,使接受信息的人(阅读者)不至于模棱两可或不知所云,书写的汉字必须清楚、准确,没有错字或别字。由于汉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音同形似的字又多,所以,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人们不自觉地偶尔写点错别字,那也是在所难免。当然,尽量不写错别字,特别是在紧要的地方不能出现错别字,这是应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
夏桂生
关键词:汉字错字感情色彩
破读——阅读的大忌
2002年
儒家经典《大学》篇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是有位私塾先生,不懂这段文字的内容,在教学生朗读时竞念成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把句读完全弄错了。
夏桂生
关键词:破读阅读教学朗读汉字
谈谈汉语中的佛家语
2000年
佛教发源地在印度,汉朝时传入我国,至今已有一千好几百年的历史了。由于佛教徒在翻译佛经和传经说教中,不少白话式的佛家词语逐渐地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被汉语融合吸收,成为大众的日常用语,一直流传至今。
夏桂生
关键词:词义汉语佛家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