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
- 作品数:40 被引量:96H指数:6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ESD术与EMR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12
- 2020年
-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及对患者围术期指标、复发病变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7月至2016年7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82例早期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ESD组(n=40)和EMR组(n=42)。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切除病灶直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局部复发率等差异性,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ESD组患者大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EMR组(P<0.05),切除病灶直径大于EMR组,术中出血量少于EMR组,手术时间长于EMR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年,ESD组患者局部复发率低于EM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EMR组患者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2.50%、8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EMR治疗早期胃癌比较,ESD切除病灶效果更好,术中出血量更少,不增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虽手术时间较长,但仍为治疗早期胃癌的更佳选择。
- 黄星周峰李相林林军
-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早期胃癌
- 中国炎症性肠病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组病因不明的由环境、遗传等多...
- 周峰吴开春冉志华胡品津曹倩施瑞华庞智欧阳钦钱家鸣刘占举夏冰
- 文献传递
- 覆膜支架TIPS与标准治疗对肝硬化静脉曲张再出血2级预防的Meta分析
- 2023年
- [目的]分析覆膜支架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对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2级预防的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数据库。提取符合条件文献的数据,采用Review Manger 5.3软件对再出血、死亡、肝性脑病、腹水新发或加重和原位肝移植的结果进行Meta分析,检索截止日期为2021-10-24。[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7篇,共涉及524例患者,其中覆膜支架TIPS组283例,内镜+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组(标准治疗组)24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覆膜TIPS支架组再出血风险低于标准治疗组(RR=0.32,95%CI=0.23~0.45,P<0.00001),死亡风险低于标准治疗组(RR=0.60,95%CI=0.46~0.78,P=0.0001),腹水新发或加重风险低于标准治疗组(RR=0.44,95%CI=0.28~0.70,P=0.0005),在发生肝性脑病(RR=1.09,95%CI=0.85~1.41,P=0.49)和原位肝移植(RR=1.09,95%CI=0.46~2.57,P=0.84)结果上,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结果来看,覆膜支架TIPS比标准治疗更优越,将来有望在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的2级预防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 鱼三洋石敏周峰王晶董守权赵秋王红玲
- 关键词:肝硬化覆膜支架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内镜META分析
- 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15基因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明,主要认为是免疫、环境和遗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 周峰姜挺葛柳青蒋益陈志涛赵杰夏冰沈骏冉志华钱家鸣
- 文献传递
-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CT60及JO31基因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
- 2006年
-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肠道非特异性炎症,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多认为是包括感染在内的环境因素作用于具有遗传易感性的个体,诱发异常免疫反应而导致疾病.
- 王琪夏冰郭秋莎周峰李岚叶梅李瑾
- 关键词: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炎症性肠病基因多态性非特异性炎症异常免疫反应遗传易感性
-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启动子区-1722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研究
- 2010年
- 目的:探讨CTLA4基因启动子区-1722 T/C(rs733618)多态性与中国湖北汉族人群溃疡性结肠炎(U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对471例中国汉族人群(UC:143例,对照者:328例)进行CTLA4基因-1722位点多态性检测。结果:UC患者CTLA4基因-1722位点C等位基因和T/C+C/C基因型频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6%比35.2%,P=0.860,OR=1.027,95%CI=0.767-1.374;60.8%比53.4%,P=0.133,OR=0.736,95%CI=0.494-1.098);-1722T/C基因多态性与UC临床表型无显著相关性。结论:CTLA4基因启动子区-1722T/C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UC无显著相关性。
- 徐进陈志涛周峰夏冰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基因多态性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基因Pro12Ala和C161T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性
- 2009年
-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γ(PPAR-γ)基因Pro12Ala和C161T位点的多态性与湖北汉族人群溃疡性结肠炎(U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对212例UC患者和2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PPAR-γ基因分型。结果UC患者PPAR-γ基因C161T位点C/T基因型频率,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组(35.4%比25.0%,P=0.015,OR=1.69,95%CI=1.12~2.57;20.1%比12.9%,P=0.006,OR=1.68,95%CI=1.17~2.43),T等位基因携带者也高于正常对照组(37.7%比25.5%,P=0.007,OR=1.77,95%CI=1.18~2.68)。而Pro12Ala位点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UC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AR-γ基因C161T位点基因T等位基因与湖北汉族人群UC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 吴米德葛柳青周峰王中丽王红玲肖军李瑾夏冰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基因多态性
- 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基因多态性影响其mRNA在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的表达
- 目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是重要的T细胞活化负性调节因子,能抑制T细胞激活。我们的前期研究显示CTLA-4基因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UC)相关,本研究进一步探讨CTLA-4基因启动子区-1661A/G...
- 陈志涛夏冰李春葛柳青姜挺周峰
- 文献传递
- 54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60岁及以上老年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武汉大学中南医院1991-2010年间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住院患者404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比较老年UC患者(≥60岁)与非老年UC患者(20-59岁)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404例UC患者中,≥60岁者54例(13.4%)。两组UC患者中,腹泻、腹痛、血便、里急后重、贫血、消瘦及发热等症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老年组UC患者腹胀较非老年组多见(P<0.01),而黏液便较非老年组少见(P<0.05)。两组UC患者的肠外表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9%和3.7%;4.7%和5.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UC患者均以轻中度、慢性复发型为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发病部位、病程比较无显著差异。老年组和非老年组UC患者肠镜下表现均以弥漫性病变、充血水肿、糜烂或浅表溃疡为主,出血、脓性分泌物次之,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与20-59岁的UC患者相比,仅发现老年UC患者腹胀较多见,黏液便较少见,其余临床特点方面两组并无明显差异。
- 姜黎叶梅王忠丽黄梅芳李瑾陈敏叶旭军胡正国周峰周瑞夏冰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老年人
- 梓醇对内皮细胞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研究梓醇(Catalpol)对高糖高脂诱导的人脐静脉血内皮细胞(HUVECs)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血内皮细胞,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梓醇溶液对HUVECs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高糖高脂组(给予33mmol/L葡萄糖+500μmol/L棕榈酸作用48h)、高糖高脂+1 000mg/L梓醇预处理组(梓醇1 000mg/L预处理24h后,给予33mmol/L葡萄糖+500μmol/L棕榈酸作用48h,以下简称梓醇预处理组),收集细胞上清液,用ELISA检测上清液中的炎症因子TNF-α、IL-6的浓度。结果:梓醇作用于HUVECs细胞的最佳浓度为1 000mg/L。高糖高脂组中TNF-α和IL-6浓度较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增高(t=7.03、6.68,P均<0.01)。与高糖高脂组比较,梓醇预处理组上清液中炎症因子TNF-α及IL-6浓度均下降(t=-2.87、-3.76,P均<0.05)。结论:高糖高脂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反应,而梓醇对高糖高脂诱导的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 董倩孙力胡雪梅陈静周峰黄琦徐焱成
- 关键词:梓醇血管内皮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