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兵
- 作品数:96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环保科技计划资助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更多>>
- 一种快速高效提取饮用水中总DNA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高效提取饮用水中总DNA的方法,属于饮用水中总DNA抽提与纯化技术领域。针对饮用水中微生物量极低、传统的过滤浓缩方式难以提取到有效浓度的总DNA、复杂环境介质影响抽提的DNA纯度等问题。其步骤为:通过...
- 张徐祥施鹏贾舒宇马黎萍吴兵李爱民程树培
- 砷和二氯乙酰胺联合暴露下斑马鱼脏器富集及毒性的性别二态性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砷(As)是全球性毒害污染物,可与消毒副产物共存于水环境中,但目前缺乏两者对水生生物的系统联合毒性效应评估数据.本研究选用毒性较强的含氮消毒副产物—二氯乙酰胺(DCAcAm)为代表,研究其与无机三价As在不同性别成年斑马鱼肝脏、肠道、脑和鳃等器官中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100μg·L^(-1)As和300μg·L^(-1)DCAcAm单一和联合暴露主要累积于肝脏,并在肝脏诱导最强的氧化损伤及炎症反应.As单一暴露对雌性斑马鱼表现出更强毒性,而DCAcAm单一暴露则在雄性斑马鱼中诱导更强毒性,两者的联合毒性效应在两种性别斑马鱼肝脏中均减弱.在雄性斑马鱼肠道、脑和鳃中,As和DCAcAm的毒性效应相互独立;而在雌性斑马鱼脑和鳃中联合毒性减弱,肠道中联合毒性增强.本研究结果可为As和DCAcAm联合毒性评估及健康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对DCAcAm暴露的性别二态性响应的首次表征,可为DBPs类污染毒性效应评估提供另一维度的参考数据.
- 陈玲贾敏何若男余静吴兵
- 关键词:砷斑马鱼联合毒性
- 一种高进水COD浓度条件下修复厌氧反应器酸化系统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进水COD浓度条件下修复厌氧反应器酸化系统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维持进水COD浓度6000‑8000mg/L,有机负荷高于1.5kg/(m<Sup>3</Sup>·d);其次,以设定比例向系统中添...
- 丁丽丽张龙任洪强双娅楠王瑾丰吴兵胡海冬
- 基于高分辨率质谱的污水厂含氮有机物去除效果评价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高分辨率质谱的污水厂含氮有机物去除效果评价方法,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所述评价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进行污水样品预处理,利用固相萃取法富集污水样品中的含氮有机物;(2)采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
- 胡海冬廖可薇王瑾丰吴兵任洪强
- 饮用水源致癌风险早期预警SNPs监测技术
- 2010年
- 综述了饮用水源污染致癌早期预警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检测技术,内容包括SNPs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领域,癌症敏感基因与SNPs,饮用水源致癌早期预警SNPs监测技术等。该技术的应用对于早期诊断、预警、预防、控制饮用水源污染致癌,保护人体健康,保障后代生命安全,具有现实意义。
- 孔界艾山江.亚琛张孝林赵大勇吴兵张宴张徐祥程树培
- 关键词:饮用水源SNPS
- 一种用于检测环境雌激素效应的重组质粒、基因工程菌及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检测环境雌激素效应的重组质粒,并基于其构建了用于检测环境雌激素效应的基因工程菌。通过将人类雌激素受体ESR1(P03372)的配体结合域部分(残基297‑554)插入绿色荧光蛋白Citrine(P42...
- 吴兵何若男任洪强
- 一种基于秀丽隐杆线虫高通量检测污水毒性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秀丽隐杆线虫高通量检测污水毒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污水过膜调节pH后萃取,干燥后与有机溶剂水溶液复溶,再经K缓冲液稀释,得到染毒液;(2)将L1期秀丽隐杆线虫加入K缓冲液,即得虫液;(3)染...
- 吴兵张玉程婉清陈玲
- 微塑料的高通量检测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塑料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集水样,提取水样中的微塑料,即得待测样品;(2)将待测样品转移至孔板中,通过高通量sCMOS相机获取孔板中各孔的高清图像;(3)使用HCS Studio软件识...
- 吴兵刘宇轩陈玲
- 一种快速匹配废水与信号分子调控生物膜挂膜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快速匹配废水与信号分子以调控生物膜挂膜的方法,属于生物膜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活性污泥采样,污泥预处理,培养污泥微生物,配制不同种类及浓度的信号分子,配制含不同浓度信号分子的LB培养液,培养...
- 王瑾丰刘秋菊吴兵任洪强
- 环境蛋白组学及污染物分子毒性检测技术被引量:3
- 2007年
- 环境蛋白组学是蛋白组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研究污染环境与蛋白组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与检测技术方法.环境蛋白组学的发展,取决于双向凝胶电泳、质谱、蛋白质芯片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的完善与应用.综述环境蛋白组学的主流技术,介绍环境蛋白组学技术在污染物分子毒性检测中的应用,探索污染物与蛋白组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是人体与环境健康科技发展的起步过程.
- 吴兵张徐祥顾继东程树培
- 关键词:环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