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俊彬
- 作品数:13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汕头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 研究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8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cTnT水平及其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以某一累积剂量水平分组计算各组cTnT升高的发生率。结果 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200 mg/m2组51例,1例 cTnT水平升高,蒽环类药物累积剂量≥200 mg/m2组37例, 8例cTnT水平升高,两组cTnT升高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蒽环类药物达到一定剂量时,cTnT升高发生率明显升高。
- 叶俊彬蔡广理洪少杰陈伟丰
-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蒽环类肌钙蛋白T
- Evans综合征2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诊治的26例Evan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24例,男2例;病因未明确者17例,继发性9例,其中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7例,均为女性。26例均给予糖皮质激素为主的治疗方案(泼尼松+达那唑)治疗。结果显示,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10例,总有效率92·3%。18例随访1年,复发13例。上述治疗无效或复发者中7例继加用环孢素治疗,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1例;再随访1年,未见复发。
- 蔡广理叶俊彬陈伟丰
- 关键词:贫血溶血性紫癜EVANS综合征
- 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病因与基因变异的相关性研究
- 2018年
- 目的:分析粤东地区汉族人群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HPS)不同发病因素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9月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30例临床诊断为继发性HPS患者,按淋巴瘤相关性、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不同病因分为三组,从每例患者的外周血分离纯化DNA,应用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引物扩增并测序检测相关基因的外显子及附近内含子区域。结果:淋巴瘤相关性及EB病毒相关性的HPS患者检测到基因突变,而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性患者未检测到相关的基因突变;而且所有出现基因突变的淋巴瘤相关性HPS均存在EBVDNA拷贝数增高。结论:粤东地区汉族成人HPS患者出现的基因突变大部分为UNC13D的变异。
- 黎永谦陈素珊陈曼娜蔡宋浩叶俊彬杨琪玫王育凯洪少杰
-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基因突变
- 维生素B_(12)缺乏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的变化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巨幼细胞性贫血(MA)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的变化及意义,以进一步提高对MA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法测定20例MA患者EPO水平,以正常人、缺铁性贫血(IDA)患者作为对照。并分析MA患者EPO水平与其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网织红细胞(RET)、骨髓红系百分比之间的关系。结果 MA组EPO水平(58.380±4.929)mIU/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939±0.348)mIU/mL(P<0.05),但低于IDA组(88.200±5.354)mIU/mL(P<0.05)。MA组EPO水平与Hb间呈负相关(r=-0.652,P<0.05),MA组EPO水平与RBC间亦呈负相关(r=-0.507,P<0.05),MA组血清EPO水平与MCV、RET、骨髓红系百分比无相关关系。结论MA患者EPO水平相对降低,并且与其红系增生程度无相关性,推测可能与其无效红细胞生成有关。
- 叶俊彬洪少杰黎永谦陈曼娜
- 关键词:贫血巨幼细胞性促红细胞生成素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miR-155、IL-10/IL-17A变化及对化疗反应性的预测价值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微小核糖核酸-155(miR-15)、白细胞介素(IL)-10/IL-17A变化及对化疗反应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该院确诊的MM患者6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化疗前后、对照组体检时均检测外周血miR-155、IL-10、IL-17A,并计算IL-10/IL-17A。对比观察组不同患者化疗后缓解情况,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MM患者化疗反应性的影响因素,经相对超危险度比(RERI)、归因比(AP)、交互作用指数(SI)分析miR-155、IL-10/IL-17A在MM患者化疗反应性中的交互作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外周血miR-155、IL-10/IL-17A对化疗反应性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化疗后外周血miR-155、IL-10、IL-10/IL-17A升高,IL-17A降低,化疗前后IL-17A高于对照组,miR-155、IL-10、IL-10/IL-17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年龄、ISS分期后,miR-155、IL-10/IL-17A表达仍为MM患者化疗反应性的影响因素(P<0.05);调整混杂因素后,miR-155与IL-10/IL-17A对MM患者化疗反应性存在正向交互作用,miR-155与IL-10/IL-17A均低表达时化疗未缓解风险是二者高表达时的6.815倍,二者同时低表达致化疗未缓解风险是其他未知因子(其OR=1)的3.229倍(RERI=3.229),协同效应为二者单独存在产生效应之和的2.249倍(SI=2.249),在miR-155与IL-10/IL-17A共存的化疗未缓解风险中,有47.38%是由两者交互作用引起的;miR-155、IL-10/IL-17A联合预测MM患者化疗反应性的AUC为0.890,对应灵敏度为87.10%,特异度为80.00%。结论miR-155、IL-10/IL-17A在MM患者化疗反应性中具有协同作用,二者联合在预测化疗反应性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杨琪玫陈乐川赵妍蔡宋浩陈素珊叶俊彬林树洪于瑞芳洪少杰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 氟达拉滨为主方案治疗老年人B细胞肿瘤12例临床分析
- 2009年
- 目的评价氟达拉滨为主方案治疗老年B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12例老年B细胞肿瘤患者经氟达拉滨为主方案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12例患者完成了61个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83.3%,CR率41.7%,PR率41.7%;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和免疫功能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34.4%,血红蛋白下降13.1%,血小板减少13.1%,感染发生率9.8%。结论含氟达拉滨的化疗方案对B细胞肿瘤老年患者疗效较好,耐受性高。
- 杨琪玫洪少杰蔡广理叶俊彬陈伟丰
- 关键词:氟达拉滨老年人B细胞肿瘤
-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监测蒽环类药物治疗恶性淋巴瘤后心脏功能变化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在监测恶性淋巴瘤蒽环类药物(ANTH)化疗后心脏功能变化及评价ANTH亚临床期心脏毒性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择初发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住院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具有化学治疗指征,采用标准CHOP方案化疗。应用2D-STI技术,于化疗前、化疗第2、4、6个疗程后,即阿霉素累积剂量为100mg/m2、200mg/m2、300mg/m2后,采集心脏整体纵向应变(GLS)、整体径向应变(GRS)、整体圆周应变(GCS)及左室扭转角度(LVtw)参数,进行化疗前后不同疗程比较;同时也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疗程常规超声心动图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E峰与A峰的比值(E/A)、E/e’和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GLS在化疗第2疗程后、第4疗程后和第6疗程后均较化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P=0.002,P<0.001,P<0.001)。而GRS、GCS在第6疗程后出现明显下降(分别为P<0.001、P=0.008)。化疗第4疗程、第6疗程后,LVtw比化疗前明显降低(P值均<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GLS、LVtw与阿霉素的累积剂量呈负相关。常规超声心动图LVEF、E/A、E/e’和Tei指数在化疗前后不同疗程改变不明显。[结论 ]2D-STI技术可以早期发现NHL患者ANTH化疗后心脏功能变化,可用于监测NHL患者ANTH化疗后亚临床期心脏功能减退。GLS和LVtw可以作为评价ANTH亚临床心脏功能减退的敏感参数。GLS和LVtw的减低与ANTH累积剂量呈负相关。
- 洪少杰林树洪于瑞芳王良玉黎永谦杨琪玫叶俊彬陈伟丰蔡宋浩陈素珊
- 关键词: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
-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叉头状转录因子与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叉头状转录因子(Foxp3)与白细胞介素(IL)-6的表达水平、二者的相关性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于汕头市中心医院血液科就诊的初发MM患者34例及进展MM患者7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别纳入初发组(n=34)与进展组(n=7).其中,对初发MM患者进一步按照国际分期系统(ISS)分期标准将其分为:Ⅰ期组(n=3),Ⅱ期组(n=14),Ⅲ期组(n=17).MM患者经4个疗程化疗后,将可进行药效学评价的患者38例,纳入化疗后组(n=38),按照疗效进一步将其分为完全缓解(CR)组(n=7),部分缓解(PR)与微小缓解(MR)组(n=16)及无变化(NC)与进展(PD)组(n=15).随机选取同期于本院体检的健康个体16例纳入对照组(n=16).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汕头市中心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通过汕头市中心医院检验科采集研究组与对照组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受试对象血清Foxp3与IL-6表达水平.回顾性分析受试对象的临床数据:对比初发组、化疗后组与对照组血清Foxp3与IL-6的表达水平;对比初发组不同ISS分期患者血清Foxp3与IL-6的表达水平;对比研究组MM患者经化疗后,获得不同疗效的患者血清Foxp3与IL-6的表达水平;并对比研究组接受治疗前患者血清Foxp3与IL-6的表达水平,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①初发组、化疗后组MM患者血清Foxp3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初发组与化疗后组的Foxp3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组与化疗后组的IL-6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初发组与化疗后组的IL-6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
- 杨琪玫罗晓丹洪少杰黎永谦陈曼娜叶俊彬谭获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叉头转录因子类白细胞介素-6预后
- 伊沙佐米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 2023年
- 目的:观察伊沙佐米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2年5月汕头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3例应用伊沙佐米治疗的MM患者,其中,初治组6例、转换组13例、复发/难治组19例、auto-HSCT后维持治疗组5例。结果:6例初治MM患者中,2例患者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3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PR),总反应率(ORR)为83.3%。转换组13例患者中,CR率从转换前23%上升至转换后46%。RRMM组19例患者中,2例患者CR,5例患者PR,2例患者疾病稳定(SD),10例患者疾病进展(PD),ORR为36.8%,CR率为10.5%,中位总生存(OS)为[8.0(2.0~37.0)]月,1年OS为47%。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维持治疗组,3例患者移植后评估为PR,维持治疗后获CR;1例患者移植后为VGPR,维持治疗后获CR;1例患者移植后CR,维持治疗后持续CR。安全性评估中无致命性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以伊沙佐米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MM患者中安全有效。
- 蔡宋浩林树洪洪少杰黎永谦杨琪玫叶俊彬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 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12年1月~2017年6月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8例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有T细胞淋巴瘤13例,临床分期以中晚期占多数;不同性别淋巴瘤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8,P> 0.05),且淋巴瘤临床分期与发病年龄成正相关(r=0.765,P <0.05),年龄越大,淋巴瘤的临床分期越晚;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相关基因检测发现有基因缺陷9例,其中UNC13D突变6例。治疗均参照噬血细胞综合征-94方案予激素联合依托泊苷改善患者的噬血症状后逐渐过渡至化疗。18例患者中有13例死亡,EB病毒感染及严重血小板减少是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死亡危险因素。结论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表现多样,病死率高,多数患者存在EB病毒感染,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
- 黎永谦陈素珊陈曼娜蔡宋浩叶俊彬杨琪玫杜则澎洪少杰
- 关键词:EB病毒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