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城
- 作品数:13 被引量:139H指数:5
- 供职机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玉米田整秸秆覆盖后的病虫害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治措施被引量:18
- 1995年
- 试验证明,玉米田整秸秆覆盖后玉米螟和玉米黑粉病危害减轻,地下害虫和玉米丝黑穗病加重。如果在较大面积上连续数年实施这一技术,这四种病虫都存在加重趋势。玉米黑粉病仍然是某些年份玉米上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病害。玉米丝黑穗、玉米黑粉病及玉米螟的防治策略是尽可能地减少覆盖秸秆中病穗的残存和越冬虫基数;地下害虫的防治应推行种子包衣技术和在危害期撒播毒饵的方法。
- 赵子俊林忠敏刘金城
- 关键词:秸秆覆盖玉米螟玉米黑粉病病虫害
- 潇河灌区冷性土壤的快速培肥
- 1995年
- 通过潇河灌区冷性土培肥的研究,认为本区潜在肥源──牛奶场厩肥和城市垃圾肥有明显的改土培肥作用,应当充分利用。连续施用,能使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都得到改善,3年平均每亩增产粮食861.8~1098.4kg,肥料利润率为310.9%~360.0%
- 杨晶秋刘金城温守光
- 关键词:厩肥垃圾肥土壤培肥
- 覆膜玉米对肥料氮利用规律的研究
- 1991年
- 通过对施用的秸秆和硫铵两种肥料氮的示踪研究看到:覆膜栽培玉米幼苗期对肥料氮依赖性很大;生育后期肥料氮一半以上分配在籽粒中,施肥对产量形成有利,尤以秸秆与化肥配合施用最好。
- 杨晶秋刘金城白成云
- 关键词: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氮肥
- 西瓜施用腐殖酸复合肥试验被引量:2
- 1989年
- 腐殖酸肥料一直为学术界所褒贬不一,生产应用中也是几起几落。为了扩大肥源,增加肥料品种,正确反映腐殖酸肥料的肥效,我们于1987—1988年采用山西省腐殖酸实验工厂生产的腐殖酸复合肥,在西瓜上进行了田间试验。
- 杨晶秋刘金城白成云
- 关键词:西瓜施肥腐殖酸复合肥
- 肥料氮在塑膜覆盖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被引量:2
- 1992年
-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塑膜覆盖生态系统中肥料氮的循环。结果表明,在覆盖及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的18.56%被第一季玉米所吸收,59.09%残留在土壤中。第二季小麦和第三季夏谷又分别回收秸秆氮4.0%和2.9%。玉米对硫酸铵氮的利用率为38.4%,其中15.8%分布在茎叶和根茬中,参与养分再循环,但氮素损失大,接近施肥量的50%。残留在土壤中的秸秆氨3.4%存在于未分解的秸秆中,3.5%移动到土壤下层(30~50cm),45.8%与土壤矿物结合。化肥氮残留很少,大部分进入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中,而部分土壤氮被活化。
- 杨晶秋刘金城白成云
- 关键词:复合体氮肥
- 半干旱地区植物残体培肥效应
- 杨晶秋刘金城张晓明
- 关键词:植物残体土壤氮素绿肥腐殖质
- 有机肥养分在农田中的生态效应分析被引量:36
- 1999年
- 利用田间定位试验方法,研究了有机肥养分在农田中的生态效应,阐明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和有机肥在持续农业中的作用。证明有机肥是土壤钾的重要来源,施用有机肥对于缓解氮磷钾比例失衡有重要作用;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提高有机氮的利用率,有机氮的利用率可达1808%~1936%,减少损失率达1420%~1571%;有机无机肥配施比单施有机肥或单施化肥玉米产量都高。
- 白成云刘金城
- 关键词:有机肥养分生态效应利用率土壤养分
- 秸杆对北方耕地土壤有机碳的贡献被引量:33
- 1991年
- 在晋中山西农科院试验场采用寸段秸杆耕层掩埋,研究秸秆在土壤中的残留,分配及损失。结果证明,进入土壤的秸杆,一年内有22—38%可以用机械的办法分筛出来。年消化率为62—78%,进入土壤有机质部分的秸杆碳为13.2—22.1%,损失碳在50.3—60.1%之间。按土重3%施玉米秸和小麦秸,一年后,土壤增值复合度分别为86.4和90.1%。田间每年按250kg/亩施用玉米秸。连续三年 HA/HF 值降低0.06。
- 杨晶秋刘金城白成云
- 关键词:秸杆消化率耕地土壤
- 山西省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养分循环(二)
- 1990年
- 五、农田养分的边际效益粮食作物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土壤瘠薄和干旱,是影响我省作物产量的主要障碍因子。因此,增加农田肥料的投入,显然是增产的重要措施,尤其氮素。60年代前后,农田投入的肥料以有机肥占绝对优势,肥料氮与粮食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73—0.75,边际效益较高,为34.19—60.79(见表6)。进入70年代,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比重下降为80%
- 刘金城杨晶秋白成云
- 关键词: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 高效有机复肥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有机复肥,它由畜禽粪、饼肥或油粕、骨粉、无机肥、微量元素、腐殖酸和农用稀土组成。其原料配比(干物重量%)为:畜禽粪50~68%,饼肥或油粕5~10%,骨粉3~5%,无机肥19~30%,腐殖酸3~5%,农...
- 刘金城白成云杨晶秋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