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花
- 作品数:63 被引量:347H指数:12
-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 基于模糊信息分配的水环境质量评价
- 2005年
- 将模糊信息分配方法应用到水环境质量评价中,以西安市水环境质量评价为例进行了检验计算,结果表明:评价结果能较准确地反映水环境质量的实际情况,最后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分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水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 刘秀花叶春和
-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保护
- 水氮耦合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与迁移转化的影响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探明不同水氮耦合模式下氮素吸收利用与迁移转化规律。【方法】在2 a冬小麦和夏玉米大田水氮耦合试验的基础上,分别设置P模式:施肥5 kg下的不同灌水量(P1=10 m^(3)、P2=20 m^(3)、P3=40 m^(3)),N模式:灌水30 m^(3)下的不同施肥(N1=5 kg、N2=10 kg、N3=15 kg),以及各模式下的干(AM1)、中(AM2)和湿(AM3)土壤初始含水率状态,应用Hydrus-1D模拟分析其对氮素吸收利用与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结果】(1)灌后1~4 d,土壤含水率剧烈增加,表层淋失通量大于转化通量,氮循环以淋失的外循环为主。灌水4 d后,上部含水率逐渐稳定,氮循环由外循环淋失为主变为以内循环转化为主。而深层(70~500 cm)因为转化速率小,含水率高,一直以氮淋失的外循环为主。(2)在P模式下,灌水量和初始含水率增加都会引起作物氮素吸收量的下降;浅层(100 cm)累积NH_(4)^(+)-N和NO_(3)^(-)-N淋失、矿化、硝化和反硝化通量均随灌水量增加逐渐增大,转化通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2.5、1~4、0~0.6 mg/cm^(2);深层转化通量较小且稳定。(3)在N模式下,作物吸收通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100 cm以上土层的累积水分渗漏量变化小,但无机氮累积渗漏量随施肥量增加而显著增大,100 cm以下的累积水分和无机氮渗漏量变化小;矿化、硝化和反硝化通量在表层随施肥量增加而逐渐增大,变化范围分别为1~2.5、1.5~16、0.3~1.2 mg/cm^(2),而100 cm以下各通量变化小且稳定。【结论】适宜的水氮耦合模式可提高作物对氮素吸收利用,综合考虑氮素内外循环过程,在AM_(1-2)时525~900 m^(3)/hm^(2)灌水量和225 kg/hm^(2)施肥量为最佳水氮模式。
- 刘秀花卢杰齐燕贺屹贺屹陈云飞胡安焱陈云飞
- 关键词:水氮耦合氮素吸收利用HYDRUS-1D
- 西北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解析
- 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将大量废弃物排向环境,以及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的开挖,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从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西北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各种人为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生态环境日...
- 刘秀花
-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生态系统
- 文献传递
- 不同降雨历时梯田和坡耕地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被引量:10
- 2012年
- 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第三副区庄浪县为例,研究不同降雨历时条件下坡耕地和水平梯田土壤(黄绵土)水分入渗变化特征,应用Hydrus-1D模型对不同降雨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入渗进行定量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与实测数据相比,Hydrus-1D模型模拟降雨后土壤水分的运移较合理。(2)地表层(0~40 cm)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CV)呈中等变异,即5 d的时间内梯田和坡耕地地表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异系数减小,呈弱变异性。(3)在1.45 mm/min降雨强度下,在23 min时拔节期的小麦坡耕地产生径流,水平梯田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产生径流。(4)降雨历时为10 min时,在土层深度为0~15 cm,梯田土壤含水量比坡耕地多0.13%~1.65%,在土层深度为30~200 cm,梯田和坡地都没有下渗。降雨历时为20min、30min时,在土层深度为0~20 cm,梯田的土壤含水量比坡耕地的分别多0.05%~2.22%、0.01%~2%。
- 韩芳芳刘秀花马成玉
- 关键词:HYDRUS-1D模型土壤水分入渗径流
-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包气带土壤水-气-热数据采集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包气带土壤水‑气‑热数据采集系统,涉及土壤勘测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沿垂直方向依次设置在包气带土壤内的若干传感器组;若干组传感器组均连接一处理器,处理器连接一云数据平台和数据查询终端、还包括一挖...
- 贺军奇刘秀花贺屹胡安焱郑策高万德陈云飞
- 文献传递
- 灌水量对包气带水分运移与滞留影响过程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包气带水是支持植被生长的关键因子,也是联系地表水与地下水、以及补给地下水的重要水源,为了解地表灌溉量和历时对包气带水分运移和滞留过程的影响,在陕西省泾惠渠试验站开展了夏玉米和冬小麦畦灌试验,应用实测数据和Hydrus-1D模型模拟包气带0~6 m土壤水分运移滞留过程,并对其水分平衡进行定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的灌水量、进水流量和灌溉历时会引起明显土壤水分运移滞留变化。夏玉米模拟期采用大流量、快速灌溉,剖面底部的渗漏量大,占地表总入水量的24.88%;冬小麦模拟期灌溉流量小、历时长,底部渗漏量小,占地表灌溉量的2.29%;夏玉米试验期内蒸发蒸腾量大于冬小麦,分别占地表总入水量的32.32%和27.33%,棵间蒸发量占蒸发蒸腾量的比例分别为18.15%和16.92%;夏玉米与冬小麦试验期内包气带土壤水分滞留比例分别为42.8%和70.38%,灌溉进水流量和历时是控制包气带水分滞留和进入地下水的关键因素。
- 刘秀花王蕊
- 关键词:畦灌HYDRUS-1D模型土壤水分平衡蒸腾
- 庄浪县梯田作物产量与降水量关系分析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本文通过GM(1,1)灰色模型将庄浪县作物产量分解为趋势产量、气象产量,并对庄浪县土豆、小麦作物的气象产量与降水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998年以前土豆和小麦的气象产量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明显,相关系数分别为0.435和0.618,说明了小麦需水量高于土豆,该区更适合种植土豆作物,而从1998年该县完全梯田化后这种相关性就逐渐弱化了。
- 师伟刘秀花李进
- 关键词:GM(1,1)模型气象产量
- 毛乌素典型固沙植物的水分利用特性与吸水机制
- 2024年
- 了解固沙植物的吸水机制有利于合理设置植被群落结构,可为科学治沙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降水-土壤水-植物木质部水-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结合土壤水热和植被全年耗水特征,利用多源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分析了冬季和生长季典型沙地植物沙柳和沙蒿的水分来源差异,并探究了地下水位埋深(2和10 m)、土壤冻融和干旱对其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柳在土壤冻融期(1-3月)主要利用冻层下60~120 cm深度土壤水(69.1%);在返青季(4、5月)0~60 cm层土壤水可满足生长需求(30.9%~87.6%);在生长季的干旱期(6月)主要利用120~160 cm层土壤水(27.4%~40.8%);而在雨季(7、9月)0~60 cm层土壤水对其供水达到59.8%~67.9%。根系较浅的沙蒿在根区土壤完全冻结后无法利用土壤水,可通过秋季储存在根茎的水分越冬;而在生长季以利用0~40 cm层土壤水为主(23.4%~86.8%),在旱期主要利用40~80和80~160 cm层土壤水,利用率分别为14.6%~74.4%和21.8%~78.2%。2)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减小,植被吸取土壤水的深度上移,其中沙柳水分来源由120~160 cm层土壤水向60~160 cm层变化,而沙蒿的吸水深度从80~160 cm层变为0~40 cm层。沙柳对土壤水的利用受植物蒸腾的影响,会“按需取用”以达到供水与节能的平衡;沙蒿则偏向利用浅层土壤水,对单一土壤层位的水源依赖较高。
- 刘秀花周子怡贺屹马延东李丙祥郑策
-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地下水
- 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被引量:22
- 2011年
- 文中对陕西省泾惠渠灌区土壤肥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土壤肥力质量做出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整个灌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较缺乏状态;土壤全氮为中等水平,但碱解氮含量较缺乏,土壤中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丰富;从养分的空间变异系数看,以全磷最小,为12.6%,速效磷最大,为38.9%,速效磷在空间上分布最不均匀;土壤养分各因子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pH与有机质、全氮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全氮与碱解氮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两者皆可作为土壤供氮水平的指标。土壤中的全磷和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整个灌区土壤综合肥力指数平均值为0.852,属于高肥力水平,这与灌区的实际情况相吻合。
- 易秀谷晓静侯燕卿刘秀花谢娟
- 关键词:土壤肥力肥力综合评价
- 渭河咸阳段水污染协同控制应用研究被引量:3
- 2004年
- 以渭河水质达标为目的,从一维河流单种污染物的水质控制问题出发,并以合作治理污染的思想为指导,在充分考虑各污染源对水环境自然容量资源竞争的意识下,以协同控制理论模型为基础,计算出渭河咸阳段各个污染源的排污量,这比简单地要求各污染源达标排放更加合理,对各污染源也更加公平,也能容易地被排污企业和单位所接受,同时也具有实际意义。
- 刘秀花白峰青杨丁
- 关键词:水污染协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