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洋

作品数:28 被引量:7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9篇生物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蓝藻
  • 4篇底栖动物
  • 4篇叶绿
  • 4篇叶绿素
  • 4篇叶绿素荧光
  • 4篇细胞
  • 4篇基因
  • 3篇水华
  • 3篇群落
  • 3篇微囊藻
  • 3篇物种
  • 3篇物种多样性
  • 3篇教学
  • 2篇大型溞
  • 2篇大型底栖动物
  • 2篇定量PCR
  • 2篇应激
  • 2篇鱼腥藻
  • 2篇塑料
  • 2篇提取基因组

机构

  • 16篇中国科学院
  • 16篇河南师范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贵州科学院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农学院
  • 1篇温州大学
  • 1篇中原工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天津市水产研...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8篇刘洋
  • 6篇李效宇
  • 5篇张榜军
  • 5篇谢志才
  • 5篇李仁辉
  • 4篇张君倩
  • 4篇李正飞
  • 3篇潘文静
  • 2篇徐瑶
  • 2篇毕永红
  • 2篇罗鑫
  • 2篇朱梦灵
  • 2篇宋高飞
  • 2篇米武娟
  • 2篇王钰亮
  • 1篇冯淑利
  • 1篇马增岭
  • 1篇侯小丽
  • 1篇林燊
  • 1篇胡春香

传媒

  • 6篇水生生物学报
  • 3篇湖泊科学
  • 3篇河南师范大学...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中学生物教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生物技术世界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第二届全国藻...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蓝藻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和尖头藻(Raphidiopsis)的分与合被引量:7
2022年
蓝藻的物种多样性以及进化是早期地球生命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蓝藻分类系统为多样性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也为蓝藻分类系统的修订和变化提供方法上的借鉴.KOMAREK等2014年建立了以蓝藻属水平的分类为重心的8目最新蓝藻分类系统,蓝藻属的概念和标准在新的分类系统中被明确地提出.这个蓝藻属概念的提出使得蓝藻新属创建的数量和速度迅速增加.拟柱孢藻属和尖头藻属分布广泛、适应性强,是常见的水华蓝藻,通过对拟柱孢藻属和尖头藻属合并的分类学讨论,探讨了这2个属的特点、分类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2个属的合并原因和合并过程.
李仁辉程耀耿若真程新良肖鹏张和刘洋马增岭
关键词:蓝藻水华
中国蓝藻植物的新记录属—拟甲色球藻被引量:3
2013年
拟甲色球藻(Chroococcidiopsis Geitler 1933)在全球分布广泛,并在极端环境下多有发现,但目前在中国尚无报道。研究在对太湖水体进行野外调查时观察到了水体中的Chroococcidiopsis,并分离得到纯培养藻株,编号为CHAB1690。拟甲色球藻属(Chroococcidiopsis)为我国新记录属,本文描述了该属的特征。对16SrRNA基因进行测序分析表明:CHAB1690与拟甲色球藻属的模式种温泉拟甲色球藻(Chroococcidiopsisthermalis)基因序列相似度仅为91%,暂未定种;CHAB1690与欧洲的两株未定种Chroococcidiopsis相似度较高,并与大多数拟甲色球藻(Chroococcidiopsis)聚集在一起,但仍有少数藻株聚集在距离较远的另一个类群。比较两个类群中藻株的最低相似率,结果表明,基于形态界定的拟甲色球藻属(Chroococcidiopsis)可能包含多个属。
刘洋朱梦灵徐瑶虞功亮李仁辉
关键词:蓝藻
草甘膦和铅联合暴露对入侵蓝藻——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联合毒性评价被引量:1
2022年
为探究农药和重金属对拟柱孢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的联合毒性效应,本试验研究了草甘膦和铅单一及联合暴露对其生长、叶绿素含量、光合系统和抗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和对照相比,拟柱孢藻的生长率在低浓度草甘膦(0.7 mg·L^(-1))和铅(0.1和10 mg·L^(-1))单一暴露时显著升高,而在高浓度草甘膦(17.1 mg·L^(-1))暴露时明显降低.同时,草甘膦和铅联合暴露与单一暴露相比生长率也显著下降,表明联合暴露后对拟柱胞藻毒性增强.联合暴露后荧光诱导曲线初始斜率(M0)、相对可变荧光(VJ)、单位反应中心天线色素吸收的光能(ABS/RC)、反应中心的热耗散能量(DI0/RC)、用于还原QA的能量(TR0/RC)和能量耗散量子比率(φD0)和草甘膦或铅单一暴露相比均显著升高;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PSII潜在活性(FV/F0)、最大光化学效率φP0、t=0时传递链中超过QA的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ψ0和用于热耗散的量子比率φ_(E0)则显著降低,说明联合暴露能减少有活性的光合反应中心,减缓电子传递速率,造成QA-大量累积.低浓度的草甘膦和铅单一暴露后和对照组相比叶绿素a含量、PIABS和φ_(E0)升高而ABS/RC和DI_(0)/RC降低,表明拟柱孢藻整体光合活性增加.同时,草甘膦和铅单一或联合暴露均影响了SOD和CAT活性.因此,草甘膦与铅联合暴露和单一暴露相比PSII反应中心损伤和电子传递速率抑制加大,光合效率下降更加明显,最终影响拟柱孢藻生长.
刘洋张佳乐牛奥迎皇甫子依薄业华Sultan Yousef张榜军
关键词:入侵生物草甘膦联合毒性叶绿素荧光
一种快速定量硅藻细胞密度的分子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定量硅藻细胞密度的分子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待测水样经膜过滤后,提取样品的基因组DNA并纯化;2、采用特异性引物对硅藻的rbcL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记录Ct值;3、取已知细胞密度的单种培...
毕永红常志兵梁建奎刘洋米武娟宋高飞
阿氏浮丝藻mcyT基因序列多样性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为研究我国浮丝藻(Planktothrix Anagnostidis et Komárek)的毒素相关基因,选取分离自我国不同省份水体的13株阿氏浮丝藻,通过PCR检测其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mcyA、mcyE及mcyT研究其毒素基因特性。PCR结果表明除mcyT之外其他引物检测均无扩增产物,说明这13株浮丝藻不具备产微囊藻毒素的能力。通过克隆测序得到mcyT序列,并进行分子系统分析,构建了关于mcyT序列的Neighbor-Joining系统树,结果表明mcyT序列可以将产毒与不产毒浮丝藻分为两大独立的分支,两个分支之间的最低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8.5%和99.1%。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研究我国浮丝藻的微囊藻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多样性以及分子监测提供参考。
潘倩倩朱梦灵刘洋林燊李仁辉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
VR技术在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22年
VR技术现普遍应用于社会各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多应用于高校教育,而在中学教育领域应用较少。基于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研习相关文章和官方文件、访问部分中学教师,就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中学教育的潜在优势、局限性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聂韩雨刘洋
关键词:VR技术虚拟实验中学实验教学
中国蓝藻新记录种--纤细双色藻(Cyanobium gracile)
2025年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环境中一些微藻不断被发现,超微蓝藻便是其中之一,但关于超微蓝藻的多相分类学研究在我国报道较少。本研究首次在某自来水厂分离纯化获得了一株超微蓝藻藻株Cyanobium gracile HNU001,并对其形态学、超微结构和分子特征进行了研究。形态学研究发现,其藻细胞呈椭圆形或椭球形,在分裂过程中平行于短的细胞轴对称存在;超微结构显示了细胞二分裂繁殖以及类囊体膜平行于细胞膜排列;16S rRNA基因序列显示,该藻株与双色藻属Cyanobium的序列相似性大于99.9%,分子系统树聚为一束;该藻株与Cyanobium gracile PCC 6307的D1-D1′、Box-B螺旋结构一致。综合以上结果,将其命名为纤细双色藻(Cyanobium gracile),是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刘洋刘洋李效宇张榜军
关键词:蓝藻分子系统
长江上游支流赤水河流域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与保护对策被引量:7
2023年
作为长江上游唯一未在干流建坝的一级支流和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赤水河流域孕育和保护了极为丰富的底栖动物多样性。然而对赤水河底栖动物的了解仍不充分,缺乏涵盖整个流域的连续性、季节性的底栖动物调查。本研究于2019–2021年按季度开展4次调查,系统评估了赤水河水系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更新了物种名录,甄别出其驱动机制及受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本次调查共记录底栖动物5门9纲22目86科186属209种。全流域优势种均为昆虫类,如蜉蝣属一种(Ephemera sp.)、扁蜉属一种(Heptagenia sp.)、河花蜉属一种(Polamanthus sp.)、四节蜉属一种(Baetis sp.)、潜水蝽科一种(Naucoridae sp.)和多足摇蚊属一种(Polypedilum sp.)。春季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他季节。上游的密度、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均明显高于中下游。主坐标分析显示,不同季节和不同河段间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底栖动物的分布主要受底质、海拔、流速、溶解氧、NH4+-N和大尺度空间因子PCNM1、PCNM2、PCNM3、PCNM6的驱动。方差分解结果表明,环境过滤对群落结构的影响大于空间因子(随机效应)。流域内的多重人类活动(如支流的梯级电站、采矿业、土地开发利用、酿酒业、旅游业等)严重影响底栖动物多样性。建议采取退耕还林、维持水文的自然节律、管控采矿业和酿酒业、优化防治外来入侵种等一系列对策,建立有效的预测和风险评估机制。
张多鹏刘洋李正飞李正飞张君倩张君倩
关键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
Zn^(2+)胁迫对小麦幼苗生理活性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以郑州9023为供试材料,采用室内水培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Zn2(+0、30、60、120、240、360mg·L-1)对小麦幼苗生理活性的影响,初步阐明了Zn2+对小麦幼苗的毒害机理。结果表明,在Zn2+胁迫下,随处理浓度的升高,小麦幼苗叶片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呈上升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抗坏血酸(AS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对SOD、POD、CAT同工酶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分析表明,正常情况下,小麦幼苗叶片主要表达Rf值(相对迁移率)分别为0.98、0.96、0.9、0.8、0.6、0.48的6条SOD同工酶带;POD同工酶带主要分为5区,至少包括10条同工酶酶带;CAT主要表达2条同工酶带。浓度小于120mg·L-1的Zn2+抑制SOD同工酶的表达,促进CAT同工酶的表达,浓度大于240mg·L-1的Zn2+促进SOD同工酶的表达,抑制CAT同工酶的表达,Zn2+诱导小麦幼苗中POD同工酶的表达。Zn2+没有诱导新的CAT、SOD和POD同工酶的表达。
冯淑利邵云刘洋姜丽娜鲁旭阳侯小丽李春喜
关键词:ZN^2+小麦幼苗生理活性
蓝藻水华新种——螺旋浮丝藻(Planktothrix spiroides)的生理特征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螺旋浮丝藻(Planktothrix spiroides)是一类新发现的浮丝藻(Planktothrix)种类,常常与淡水节旋藻(Arthrospira)相混淆,同时螺旋浮丝藻也是常见的水华优势种类之一.本研究对分离自北方新乡市区的螺旋浮丝藻进行了鉴定并对其生理特征进行了描述.通过对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发此藻株含有C18∶3α,相对含量为18.22,而不含有C18∶3γ.对不同温度下(5℃、15℃、25℃、30℃)该藻株的生长速率、藻蓝蛋白(C-PC)比例及叶绿素光诱导荧光动力学曲线研究发现,此藻株耐低温性能较差,5℃时生长不良,其他温度下未表现出受胁迫特征.
王钰亮刘洋潘文静李效宇
关键词:蓝藻叶绿素荧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