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凌
- 作品数:30 被引量:105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广州市中医药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JAK2-V617F突变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用等位基因聚合酶链反应(AS-PCR)方法检测Bcr-abl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MPN)、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MDS/MPN)、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Bcr-abl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和正常健康人对照的外周血白细胞JAK2-V617F基因点突变情况,了解该突变在不同疾病中的表达,并建立敏感特异高效的JAK2-V617F突变的临床检测方法。方法采用AS-PCR方法检测基因组中JAK2-V617F突变,并经基因测序确定。所有MPN患者均行骨髓活检了解其纤维增生度。结果MPN各型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阳性率为93.8%;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阳性率为60.0%;原发性骨髓纤维化(IMF)阳性率为0;MDS阳性率为4.5%;MDS/MPN阳性率为12.5%;AML、ALL、CML及正常对照均为阴性。MPN各型之间、MPN与其它疾病之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JAK2-V617F突变阳性的PV及ET患者白细胞数较阴性患者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阳性患者骨髓纤维组织增生较阴性者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AS-PCR法检测阳性率高于直接测序法,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JAK2-V617F是检测MPN尤其是PV的分子遗传学标志,同时与白细胞数、骨髓纤维化程度成正相关,有助于临床诊断及疾病预后判断。AS-PCR法是检测JAK2-V617F突变的敏感、特异的方法,可以成功应用于临床检测。
- 刘凌庞缨周旭红冯莹叶絮
- 关键词:MPNMDSAS-PCR
- 芪胶升白胶囊治疗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1
- 2013年
- 目的研究芪胶升白胶囊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血液科和肿瘤科收治的80例恶性肿瘤患者,按病种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抗肿瘤方法治疗,试验组患者化疗结束后口服芪胶升白胶囊,对照组化疗后口服利血生片,并予化疗后对患者进行多次血常规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白细胞数减少情况及感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化疗后,白细胞数值均有下降,试验组白细胞数低于1.5×109/L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减少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恢复至正常所需时间明显缩短(P<0.05),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芪胶升白胶囊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减少了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刘凌李丹庞缨冯莹
- 关键词:芪胶升白胶囊恶性肿瘤化疗白细胞减少
- 利妥昔单抗治疗获得性血友病4例报道
- 目的:探索获得性血友病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临床经验与疗效。方法:2010年7月~2011年4月收治的男、女患者各2例,年龄23~68岁,平均43岁,病程1周~2月,获得性血友病的诊断参照以下标准:既往无血友病史及出血...
- 冯莹庞缨叶絮刘凌谢玮周旭红
- 文献传递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9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进一步探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指标。方法:对我院2003年4月至2009年4月六年期间诊断为DIC的9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临床症状、常规止凝血指标、原发病等。结果:98例DIC患者中共92例(94%)有不同程度的出血,59例(60%)出现休克,84例(86%)合并器官衰竭。D-D二聚体(D-D)、抗凝血酶-3(AT-3)与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这些常规实验室指标相比诊断阳性率更高,分别为94.1%和85.2%(p<0.05)。死亡组和未死亡组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阳性率死亡组显著高于未死亡组(p<0.05)。共83例DIC患者在怀疑出现DIC后复查了血常规,死亡组PLT最大下降率与未死亡组相比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产科原发病组的器官衰竭率(25%)、死亡率(0%)和PT>3s阳性率(37.5%)均最低(p<0.05),而血浆Fbg浓度亦低于感染组及血液恶性肿瘤组(p<0.05)。结论:D-D、AT-3与一般的出凝血指标相比具更高的敏感性,而Fib则对DIC诊断敏感性较低,预后相关性也较差。炎症反应机制在DIC发病过程中占重要地位,SIRS评定对DIC诊断和预后评估具重要意义。血小板数量下降率对DIC的诊断和预后的价值则有待进一步研究。产科原发病患者出血率高但器官衰竭率和死亡率较低,而感染原发病器官衰竭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 刁翔文陈雅莹田婧刘振涛何志承刘凌
- 关键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血小板去除术联合α-干扰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观察
- 2008年
- 目的观察血小板去除术联合-干扰素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计数≥1000×109/L的30例患者,先应用百特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行血小板去除术,再联合-干扰素治疗(白细胞计数≥15×109/L+羟基脲),观察其近、远期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所有病例短期内临床症状获得改善,血小板下降超过50%以上;观察半年~5年,完全缓解(CR)11例,部分缓解(PR)13例,总有效率达80%;达到CR的平均时间为4.2月(2~6月),CR持续平均时间为40月(6~65月)。结论血小板去除术安全有效,可迅速减低血小板数,缓解各种临床症状,同时减少细胞毒药物的使用量;联合-干扰素治疗的远期疗效显著。
- 庞缨陈瑞贞刘凌冯莹
- 关键词:血小板增多症特发性Α-干扰素
-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
- 2001年
- 刘凌庞缨谭获
- 关键词: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6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了解近10年广州5大医院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7年1月-2007年6月广州5大医院收治265例IT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ITP类型、诱因、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抗心磷脂抗体(ACA)、抗核抗体(ANA)、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骨髓细胞学检查等实验室数据,分析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疗效与骨髓中巨核细胞数的关系。结果:①儿童组ITP男女比例为1:0.90(31/28),急性型(69.4%,41/59)高于慢性型(30.5%,18/59)(P<0.05)。②成人ITP中育龄组(≥14岁且<50岁)男女比例为1:2.59(39/101),女性患病(72.1%,101/140)高于男性(27.9%,39/140)(P<0.05),慢性型(58.6%,82/140)高于急性型(41.4%,58/140)(P<0.05)。③老年组(≥50岁)男女比例为1∶1.54(26/40),急性型占33.3%(22/66)。④诱因中,前躯感染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41.4%,24/58)。急性ITP前驱感染率(33.9%,41/121)高于慢性ITP(11.8%,17/144)(P<0.05)。⑤抗体检测PAIg的阳性率(51.1%,48/94)显著高于ANA、ENA抗体阳性率(27.9%,17/61;25.8%,16/62)(P<0.05)。⑥成人组巨核细胞数增加或正常者激素治疗效果优于巨核细胞数减少者(P<0.05)。结论:儿童ITP患者男女比例基本相等,以急性型为主。育龄期女性ITP患病高于同龄男性,以慢性型为主。ITP患者除可能有针对自身血小板的免疫异常或其它有核细胞的免疫异常,需要进一步追踪随诊。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与治疗前巨核细胞数相关,巨核细胞数增加或正常者疗效好。
- 刁翔文刘凌黄明礼梁颖曾莉君冯莹
-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相关抗体诱因
- 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通过对获得性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ATP)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分析,探讨AATP的诊断、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方法采集16例临床诊断为AATP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结合患者的既往史、疾病进程和疗效进行分析,比较不同疗效组间年龄、血小板数、骨髓巨核细胞数、血小板相关抗体或自身抗体阳性率的差别。结果16例患者中既往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史者4例。4例用皮质激素治疗有效,1例切脾,4例加用环孢素A治疗有效,1例加用环磷酰胺有效,6例用上述治疗无效。3例转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1例转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激素的疗效与患者年龄、血小板数、巨核细胞数、血小板相关抗体或自身抗体阳性率无关。结论多数患者激素治疗无效,激素疗效与上述临床指标无关。激素治疗无效者加用环孢素A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首次发现部分AATP患者由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转化而来,提示免疫因素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长期随访发现部分病例可转化为其他血液系统疾病。
- 叶絮冯莹赖毅妍庞缨蔡晓东刘凌
- 关键词: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检查
- 托烷司琼防治大、中剂量阿糖胞苷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观察托烷司琼在防治大、中剂量阿糖胞苷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入选的42例接受含大、中剂量阿糖胞苷化疗方案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0例于化疗前使用托烷司琼止吐,对照组22例使用昂丹司琼。观察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的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托烷司琼和昂丹司琼在预防恶心、呕吐的有效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完全控制率托烷司琼优于昂丹司琼(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托烷司琼能有效防治大、中剂量阿糖胞苷所致的恶心、呕吐,且安全性好。
- 庞缨蔡晓东刘凌叶絮冯莹
- 关键词:托烷司琼阿糖胞苷化疗恶心呕吐
- 育龄期月经过多女性患者中出血性疾病的筛查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对育龄期月经过多女性患者进行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和病因学分析。方法对102例育龄期月经过多女性患者进行出血性疾病的筛查,收集患者的病史、家族史,并分别进行全血细胞计数、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凝血指标的检测、凝血因子水平的测定、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功能测定、von Willebrand因子水平的测定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 41、CD 42b、CD 61表达水平的测定等。结果 72例(70.5%)患者经检查可找到出血性疾病病因。将患者按照病因分为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组(n=24)和获得性出血性疾病组(n=48)。两组患者的初诊年龄(32.4±9.0∶31.1±10.8岁,P=0.622)和初诊时血红蛋白水平(96.42±19.97∶93.17±30.64,P=0.591)无显著性差异(P>0.05),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组的月经过多病程较获得性出血性疾病组明显延长(217.5±106.2∶15.0±36.5,P=0.007),遗传组中缺铁性贫血发生率较获得组明显升高(18/24∶19/48,P=0.006)。结论育龄期月经过多女性患者中,相当一部分为出血性疾病患者,其中病程较短者以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多见,而病程较长者多为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患者,有必要对育龄期月经过多女性患者进行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尤其是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的筛查。
- 叶絮冯莹周旭红庞缨李澄宇赖毅妍刘凌谢纬
- 关键词:月经过多出血性疾病遗传性获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