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倪聪

作品数:8 被引量:48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电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电气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电池
  • 5篇正极
  • 5篇正极材料
  • 5篇锂离子
  • 5篇锂离子电池
  • 5篇离子
  • 5篇离子电池
  • 3篇磷酸铁
  • 3篇磷酸铁锂
  • 2篇电化学
  • 2篇聚羧酸
  • 2篇LIFEPO...
  • 1篇形貌
  • 1篇溶胶
  • 1篇扫描电镜
  • 1篇碳热法
  • 1篇磷酸铁锂正极...
  • 1篇纳米
  • 1篇纳米级
  • 1篇改性

机构

  • 8篇南京工业大学
  • 5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倪聪
  • 6篇丁毅
  • 5篇莫祥银
  • 4篇康彩荣
  • 3篇俞琛捷
  • 2篇金传伟
  • 1篇赵相玉
  • 1篇杨晖
  • 1篇冯晓叁
  • 1篇马立群
  • 1篇刘晓敏
  • 1篇秦铁男
  • 1篇姚妍
  • 1篇曹寅
  • 1篇谢刚

传媒

  • 2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无机盐工业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 1篇Transa...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An in situ measure method to study deposition mechanism of electroless Ni-P plating on AZ31 magnesium alloy被引量:7
2011年
An in situ method was designed to measure a continuous open circuit potential (OCP) curve of AZ31 magnesium alloy and to observe the morphology variation of Ni-P coating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electroless plating. The deposition mechanism of the electroless Ni-P plating on AZ31 Mg alloy was studied by OCP curv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energy dispersion spectroscopy (EDS). The process of electroless Ni-P plating contains the coating formation stage and the coating growth stage. The formation stage includes three procedures, i.e., the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Ni crystallites, the extension of the coating in two-dimensional (2D) direction and the coalescence of the coating along three-dimensional (3D) direction. SEM investigations demonstrate that the spherical nodules of the Ni-P coating are not only formed during the coating growth stage, but also generated in the initial deposition stage of electroless Ni-P plating. The variation of the coating rates at different deposition stages corresponds to the deposition mechanism of their respective deposition stage.
秦铁男马立群姚妍倪聪赵相玉丁毅
关键词:NUCLEATION
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进展被引量:26
2011年
橄榄石型磷酸铁锂(LiFePO4)由于安全性能好、循环寿命长、原材料来源广泛、无环境污染等优点被公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正极材料。综述了近年来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在制备和改性方面的最新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未来的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
俞琛捷莫祥银康彩荣倪聪丁毅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改性
药物载体微球的扫描电镜样品制备及形貌观察条件
本文用日本电子JSM-5610LV型扫描电镜对药物载体微球PLGA进行形貌观察。通过改变喷金工艺、加速电压、发射电流、工作距离、扫描速度等影响成像的主要因素,获得不同条件下的SEM图像。通过结果对比,确定药物载体微球的最...
倪聪莫祥银丁毅王克宇俞琛捷金传伟
关键词:扫描电镜
聚羧酸掺杂对LiFePO4正极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为了改善磷酸铁锂的电化学性能,以碳酸锂、草酸亚铁、磷酸氢二铵为原料,聚羧酸为碳源,用两步球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LiFePO/C复合材料。讨论了聚羧酸含量对LiFePO/C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一方面,用X射线衍...
倪聪莫祥银俞琛捷丁毅康彩荣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聚羧酸掺杂
文献传递
LiMg_(0.1)Fe_(0.9)PO_4/C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为了改善磷酸铁锂的电化学性能,以Li2CO3,FeC2O4.2H2O,(MgCO3)4.Mg(OH)2.5H2O,(NH4)2HPO4为原料,葡萄糖为碳源,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g0.1Fe0.9PO4/C,用电化学方法测试了LiMg0.1Fe0.9PO4/C与LiFePO4/C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表征了镁离子掺杂对磷酸铁锂结构和表面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LiMg0.1Fe0.9PO4/C具有单一的橄榄石结构,且是由粒径为200~500 nm的颗粒组成,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能,镁离子的掺杂使磷酸铁锂具有更好的导电性,在0.1C下,10个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142.4 mA.h/g。
倪聪莫祥银康彩荣丁毅金传伟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
聚羧酸对LiFePO_4正极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2012年
为了改善磷酸铁锂的电化学性能,以碳酸锂、草酸亚铁、磷酸二氢铵为原料,聚羧酸为碳源,用两步球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LiFePO4/C复合材料.讨论了聚羧酸含量对LiFePO4/C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一方面,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等方法研究了聚羧酸对LiFePO4/C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的影响.另一方面,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聚羧酸对LiFePO4/C的充放电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聚羧酸作为碳源包覆合成的LiFePO4/C具有单一的橄榄石结构,颗粒大小均匀,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其中,加入聚羧酸量为10wt.%的样品表现出最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1C下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30.6 mAh/g.
莫祥银冯晓叁俞琛捷丁毅康彩荣倪聪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聚羧酸
溶胶-碳热法制备LiFe_(1-x)Co_xPO_4/C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2014年
采用溶胶—碳热法制备LiFe1-xCoxPO4/C(x=0,0.05,0.1)复合正极材料。研究发现:钴离子掺杂不改变磷酸铁锂的晶体结构特征,在LiFePO4/C复合材料掺杂金属离子后,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改善。原因是掺杂可以使材料内部产生部分缺陷,缺陷的产生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导电性,从而提高电化学性能。LiFe0.95Co0.05PO4/C具有最好的电化学性能,循环中最高的放电容量为152.3mAh/g,5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为146.4mAh/g,容量保持率为96.2%。
谢刚倪聪曹寅刘晓敏杨晖
纳米磷酸铁锂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4
2010年
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LiFePO4)正极材料具有比能量大、工作电压高、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对环境友好等突出优点,但LiFePO4本身低的电子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系数阻碍了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大规模应用,而制备纳米LiFePO4作为电极材料并进行改性可以改善其电化学性能。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合成纳米LiFePO4的不同方法及其电化学性能,并介绍了当前LiFePO4发展所遇到的问题,指出了锂离子电池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倪聪莫祥银俞琛捷丁毅康彩荣
关键词:磷酸铁锂锂离子电池纳米级正极材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