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启宏

作品数:15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自然科学总论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艺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6篇小说
  • 4篇文学
  • 3篇代文
  • 2篇代动词
  • 2篇当代文学
  • 2篇动词
  • 2篇短篇
  • 2篇短篇小说
  • 2篇原文
  • 2篇韵律
  • 2篇葡萄牙人
  • 2篇文本
  • 2篇文本分析
  • 2篇汉译
  • 2篇本分
  • 1篇单音
  • 1篇单音动词
  • 1篇动词句
  • 1篇叙事
  • 1篇叙事学

机构

  • 9篇长沙理工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4篇于启宏
  • 1篇陈天

传媒

  • 2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小说评论
  • 1篇文艺评论
  • 1篇理论与创作
  • 1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郧阳师范高等...
  • 1篇三峡大学学报...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南都学坛
  • 1篇当代修辞学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叙事的误区——对鲁迅文学奖小说《茨菰》的叙事学分析
2012年
《茨菰》的结构性问题是叙事视角混乱,其受限视角与全知视角发生了大范围的冲突。关键问题在于:这种逻辑矛盾并没有换来相应的审美性补偿,且无助于主题的深化,所以《茨菰》的视角混乱与意识流的视角变换有天壤之别。《茨菰》的场景与概要之间缺乏紧密的逻辑关联,这在叙事学上意味着两败俱伤。对比三个数据,《茨菰》是《陈四》的近5倍,是《祝福》的2.4倍,这意味着《茨菰》的叙述人"我"不受节制,纵情张扬,"我"这个人物在高抬自己的同时也贬抑了悲剧主角。诸种负性因素把《茨菰》的悲剧旨意抵消殆尽,《茨菰》把一个少女自杀的悲剧事件叙述成了一个闹剧。语言欠简洁是《茨菰》的次生问题,其词汇密度偏低是旁证。
于启宏
关键词:叙事引语
《小说月报》的“短篇独尊”观念被引量:1
2006年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现代短篇小说这一文类逐渐成型而独立。某种程度上,它与诗歌的距离比与长篇小说的更近。《小说月报》的“短篇独尊”观念是对世界文学潮流的应和。革新前后的《小说月报》在实践中和理论上探索着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性质和特征,初步回答了“现代短篇小说是什么”这个问题。
于启宏
关键词:短篇小说
《高兴》的语言
2010年
汉语富有韵律性,它的韵律性表现在字、词、句、篇诸环节,是为韵律系统。这个韵律系统的建筑材料是小小的方块字。同为方块字,字与字之间也不尽相同,其差别取决于它们在韵律体系中的不同位置。现代汉语有几个常用韵律字;
于启宏
关键词:汉语节奏韵律性单音动词动词句代动词
论文革后的中国自然主义文学
论文的写作动机是:就中国八十、九十年代的自然主义文学作出一个理论梳理和概括。其方法主要是实证性的。论文在课题性质上属于基础理论研究。 文革后的中国自然主义文学,其“自然主义”的概念暂界定为“有根据的想象中的文学”,其主体...
于启宏
关键词:自然主义文学当代文学
用力深广之作——评易彬博士的《穆旦年谱》
2011年
穆旦是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一个热点人物,是公认的20世纪最为重要的诗人、翻译家之一。关于穆旦的研究论文非常之多,但总体说来,研究的系统性与历史深度还比较欠缺,穆旦的历史形象及其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关联还没有得到非常有效的透现与建构。不过。
于启宏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年谱历史形象
论田耳小说《天体悬浮》的多重审美意蕴
2017年
长篇小说《天体悬浮》无疑是田耳近年来最为成熟的作品。相比较于他前两部长篇小说,《天体悬浮》可以说既即具备了《风蚀地带》精密有序的叙事机巧与节奏,更兼有《夏天糖》对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关注与介入。并且,更进一步的是,田耳在《天体悬浮》中以“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书写笔法,描绘了一幅当代社会“礼乐崩坏”的文化失序图景,为作品平添了一种厚重的历史感。
于启宏陈天
关键词:天体审美意蕴日常生活审美化中国社会历史感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哲学
2007年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之花在上世纪开放了三次。第一次在四十年代,是以《复仇》为代表的近二十篇作品。第二次在六十年代,是以《羊舍一夕》为代表的几篇作品。第三次在八十和九十年代,有一百零几篇作品。花圃中的近一百三十个品种是地道的短篇小说。横向地看,这些作品均字不足6500字(莫泊桑的均字8000字)。最长的一篇《羊舍一夕》不足22000字(契诃夫最长的《草原》84000字)。纵向地看,在作家的创作生涯中,1986年前后是一个界碑,这时作家开始写一组“聊斋新义”的短篇小说。此前,作家多写万字篇幅的作品,此后无过万字的。进入九十年代,作品更短了。此期作品均字仅3300,几乎是一个散文的形态概念。总其一生来看,作家要形诸文字而表达的东西每况愈少,换一个角度说,这位艺术家的天籁之音渐远渐强。
于启宏
关键词:短篇小说汪曾祺哲学《复仇》
论王安忆小说中的派生词
2011年
在王安忆小说中词性转换和词语派生是一个普遍现象。从三组统计数据可见:其一,48例句的句焦点在宾语位上;其二,48例句的句盲点在谓语的关系位上。综合所有数据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谓动词失重,句子的平衡点向句尾移动。依据文本系统表重新整理这些派生词例句,叙述句与非叙述句各有48个。在非叙述句领域,叙述人不能完全控制被叙述人;后者可以在局域游离叙述人言筌,从而得以充分展露被叙述人的精神内涵。无论是少数的派生词句子还是多数的非派生词句子都源自同一叙述理念:降低文本中的叙述句数量。派生词的价值体现在语言的创新上,也体现在人物的创新上。
于启宏
关键词:王安忆小说词性转换句型
论节奏与“把”字句的关系被引量:2
2013年
本文从节奏的角度来探析"把"字句。普通动词句没有固定弱拍,"把"字句则有一个固定弱拍,即代动词,这是造成"把"字句特殊节奏的关键。"把"字句节奏的特殊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代动词本身的弱拍属性及其有效的节奏调节功能;其二,基于代动词的存在而衍生的各类谓词性节奏格。"把"字句的属性、功能都与节奏有密切关系。
于启宏
关键词:代动词节奏
中国现代翻译侦探小说的意义被引量:8
2004年
欧美侦探小说诞生于科学跃进的19世纪,科学是侦探小说的重要渊源。中国翻译侦探小说的第一次热潮出现于晚清民初,它被程小青等人称之为"伪装的科学教科书";它在艺术上具有无功利性,犹如登山运动;在新文学中,它拥有的读者数量最多。侦探小说的第二次翻译出版热潮出现在"文化大革命"之后;之前,由于时代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它遭遇到霜冻。翻译侦探小说的出版状况具有历史的标志性的意义。
于启宏
关键词:侦探小说翻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