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柯松

作品数:17 被引量:4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会议论文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7篇地震
  • 5篇西太平洋
  • 5篇波速
  • 4篇地幔
  • 4篇波速异常
  • 2篇低速
  • 2篇地震波
  • 2篇地震学
  • 2篇震波
  • 2篇下地幔
  • 2篇CMB
  • 2篇波速结构
  • 2篇层结构
  • 2篇P
  • 1篇低速层
  • 1篇地震记录
  • 1篇地震前
  • 1篇地震前兆
  • 1篇地震台
  • 1篇地震台阵

机构

  • 17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17篇万柯松
  • 11篇倪四道
  • 6篇傅容珊
  • 4篇宋晓东
  • 3篇万新
  • 2篇田宝峰
  • 1篇徐敏
  • 1篇崇加军
  • 1篇黄建平
  • 1篇薛霆虓

传媒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国际地震动态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震台阵技术在地震学中的应用
随着数字地震台网的急剧增加和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共享,产生了巨大的地震波数据积累。这种数据积累给地震学带来的优势不仅仅体现于其射线覆盖率和地震定位的准确性,而且还方便研究者应用特殊的分析方法提取来自地球深部更为细微结构的信息...
万柯松
关键词:地震学地震震源地震台阵
文献传递
地震前兆还是其他因素?--与“汶川大地震宽带地震仪短临异常及成因初探”作者商榷被引量:37
2009年
本文仔细分析了我国宽带地震仪记录和论文"汶川大地震宽带地震仪短临异常及成因初探"提供的数据,探讨了5.12汶川8.0级强烈地震前后记录的"异常"现象,对该论文观点提出了质疑.有理由推测,该"短临异常"并非地震前兆,它最可能是在此期间在西太平洋的02号强台风"威马逊"激发的脉动异常.
傅容珊万柯松崇加军薛霆虓
关键词:地震记录地震前兆台风
深度震相对有限频率kernel中走时的影响
<正>在以往的地震学研究,特别是地震波层析成像的研究中,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常被简化为沿着特定的射线路径来传播,只会受到路径上速度异常体的影响。然而,Dahlen(2000)提出的有限频率理论认为,地震波射线理论仅为地震波在...
万柯松倪四道
文献传递
西太平洋地幔底部及核幔边界区域的S波速异常
下地幔及核幔边界区域的构造是现代地球物理研究中一项重要的课题.为了研究它的精细结构,对这一深度波速结构的分析必不可少.分析地震波速度结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地震波走时的观测.本文利用了分析同源地震中S波各震相走时残差的方法...
万柯松宋晓东傅容珊田宝峰
关键词:下地幔S波波速异常波速结构西太平洋
文献传递
西太平洋地幔底部及CMB区域的S波速异常及精细结构
下地幔及核幔边界区域的构造是现代地球物理研究中一项重要的课题.为了研究它的精细结构,对这一深度波速结构的分析必不可少.分析地震波速度结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地震波走时的观测.利用体波的射线方法,结合模拟计算,我们已经可以找...
万柯松宋晓东傅容珊
关键词:西太平洋地幔地震波
文献传递
欧洲南部410km间断面的精细结构(P.47)
目前普遍认为上地幔410km间断面由橄榄石α态与β态之间的相转换而形成.该面的存在有许多地震学证据,包括P波的三重值,PP波,SS,P'P'波的前趋波,P到S的转换波(接收函数法).410间断面存在着大尺度上的起伏(几百...
万柯松万新倪四道
关键词:断面地震图
文献传递
龙门山周边地区地震波速度结构的有限频率反演被引量:8
2010年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研究中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震源所在的龙门山地区位于中国大陆东、西部构造和地貌的分界线上,西部为青藏高原的东缘,莫霍面深度约为60km;东部为四川盆地,莫霍面深度约为45km。
万柯松倪四道赵里
关键词:地震波龙门山反演青藏高原
欧洲南部410km间断面的精细结构(P.514)
上地幔中400km深度附近存在一个波速和密度的间断面,通常称为410km间断面.普遍认为,橄榄岩α态与β态之间的转换导致了这个间断面的形成.该面的存在有地震学许多方面的证据.本文就欧洲南部410km间断面的精细结构进行了...
万柯松万新倪四道
关键词:上地幔
文献传递
西太平洋地幔底部及核幔边界区域的S波速异常
<正> 下地幔及核幔边界区域的构造是现代地球物理研究中一项重要的课题。为了研究它的精细结构,对这一深度波速结构的分析必不可少。分析地震波速度结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地震波走时的观测。本文利用了分析同源地震中S波各震相走时残...
万柯松宋晓东傅容珊田宝峰
文献传递
外核顶部刚性薄层探测被引量:2
2009年
核幔边界作为固态地幔和液态外核的分界面,是地球深部最重要的间断面,界面两侧地震波速度和密度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表明,该界面上部的D"层存在较强的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研究人员利用地震学的方法,发现在某些区域D"层下部存在超低速区;近年来更有某些学者提出外核顶部某些区域可能存在一个刚性(固体)薄层,其剪切波速度约为1km/s,并认为形成该层的物理机制是在外核冷却过程中,物质分异产生轻元素聚集在外核顶部从而发生固结.分析了斐济-汤加地区深地震在美国4个主要台网(USarray,BK,US,CI)上记录到的PKKPbc波形,发现存在前驱波,从而证明非洲下部外核顶部可能存在核刚性层.通过波形拟合确定了该核刚性层的厚度约为1km.非洲下部核刚性层与前人利用P4KP和ScP波形在其他区域得到的刚性层模型较为一致.核刚性层的存在可能对核幔间的物质、能量、角动量耦合起到重要的影响.
黄建平倪四道万柯松
关键词:核幔边界前驱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