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治民

作品数:6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卫生厅资助课题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成像
  • 4篇磁共振
  • 4篇磁共振成像
  • 2篇肿瘤
  • 2篇小肠
  • 2篇腹膜
  • 2篇MRI
  • 1篇动态增强MR...
  • 1篇动态增强扫描
  • 1篇动物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诊断
  • 1篇早期类风湿性...
  • 1篇粘液
  • 1篇粘液瘤
  • 1篇诊治
  • 1篇诊治体会
  • 1篇手术

机构

  • 5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皖南医学院
  • 1篇安徽省立友谊...

作者

  • 6篇丁治民
  • 3篇张峥嵘
  • 3篇翟建
  • 3篇陈基明
  • 2篇宣家文
  • 1篇李硕
  • 1篇张正荣
  • 1篇汪向明
  • 1篇吴琛
  • 1篇施素华

传媒

  • 4篇皖南医学院学...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MRI对实验性闭袢性小肠梗阻肠壁缺血评估的价值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MRI多序列扫描对实验性闭袢性小肠梗阻肠壁缺血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4只大白兔实验性闭袢性小肠梗阻模型分为3组,每组8只:A组(缺血1~1.5h)、B组(缺血2~2.5h)和C组(缺血5~6h),对照肠壁组织病理改变分析MRI表现。结果A组、B组和C组测量的肠壁厚度分别是(0.135±0.033)cm、(0.185±0.030)cm、(0.383±0.060)cm,肠壁厚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8只、B组5只闭袢肠壁增强扫描出现持续强化,C组闭袢肠壁均无强化。肠壁无坏死组出现持续强化征象明显高于肠壁坏死组(P〈0.05)。结论MRI多序列扫描可评价肠壁不同时间的缺血。
宣家文翟建陈远军张峥嵘丁治民汪向明
关键词:小肠梗阻磁共振成像动物
多层螺旋CT对肠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2010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淋巴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12例肠淋巴瘤患者全部进行64层螺旋CT扫描,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病变位于小肠8例,结肠4例。MSCT见肠壁增厚12例,表现为局部明显软组织肿块4例;肠壁的环形浸润性增厚3例;肠系膜区肿块2例,呈"夹心面包征"或"三明治征;"2例同时发现肠壁的浸润增厚和肠系膜区肿块。病灶轻-中度强化,肠管仍保持一定的柔软度。12例病例中肠腔狭窄11例,"动脉瘤样扩张"1例。4例合并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MSCT扫描在肠淋巴瘤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特征,显著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及对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助于外科手术。
丁治民陈基明陈远军
关键词:淋巴瘤小肠结肠多层螺旋CT
腹膜假性粘液瘤7例的诊治体会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探讨腹膜假性粘液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3-2007年我科收治的7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诊治经验,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术后4例辅以化疗,3例未行特殊治疗。随访,2例1年内死亡,最长存活者已达4年。结论:腹膜假性粘液瘤是一种少见病,术前诊断较为困难,腹腔穿刺抽出胶样液应首先考虑该病的可能性,B超和CEA检查对诊断可能有帮助。外科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手段。
施素华张正荣李硕丁治民
关键词:假性粘液瘤腹膜手术治疗
MRI在鞍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MRI在鞍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病人,对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垂体瘤20例,颅咽管瘤8例,脑膜瘤6例,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术前诊断正确率较高。脊索瘤2例,星形细胞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嗅神经母细胞瘤和浆细胞瘤各1例,MRI表现缺乏典型征象,往往难以诊断,其中3例误诊。结论:MRI检查,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可显示鞍区肿瘤的内部结构、生长方式、侵犯范围及其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对鞍区肿瘤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丁治民宣家文陈远军
关键词:鞍区肿瘤磁共振成像
腹膜后肿瘤的CT/MRI影像学诊断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腹膜后肿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与病理表现的关系,提高腹膜后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11年10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1例腹膜后肿瘤的CT/MRI表现,并与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1例术前CT/MRI检查均显示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病理示良性13例,恶性18例。按组织起源分类,其中间叶组织肿瘤13例(脂肪肉瘤6例、脂肪瘤3例、平滑肌肉瘤1例、平滑肌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神经源性肿瘤9例(神经鞘瘤5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副神经节瘤3例);胚胎残余组织肿瘤(精原细胞瘤)1例;淋巴瘤8例。CT/MRI定位诊断正确率93.5%(29/31),组织学类型诊断正确率58.1%(18/31)。CT/MRI可比较直观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及周围组织情况,并可进行肿瘤部分成分的分析。结论:CT/MRI影像学表现及部分成分分析,对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丁治民陈基明张峥嵘翟建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MRI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随访临床明确诊断为早期RA患者30例纳入研究,另选20例志愿者作对照。所有病例均进行MRI平扫、动态增强及增强扫描检查,观察分析MRI异常征象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测量滑膜最大强化率(ERmax)、最大上升斜率(Slopemax)和滑膜厚度。采用秩和检验及t检验分析比较两组间量化参数的差异,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各参数的诊断价值。结果早期RA动态增强扫描后关节囊增厚滑膜、血管翳及腱鞘增厚滑膜组织明显强化,不同部位滑膜、血管翳显示不同程度和范围的增厚,其TIC曲线25例呈上升平台型,5例呈延迟上升型;对照组TIC曲线均呈缓慢略上升平台表现。早期RA与正常对照组ERmax值分别为(269.07±112.81)%、(39.24±34.42)%,Slopemax值分别为399.57±392.95、57.30±24.53,滑膜厚度分别为(3.29±0.78)mm、(1.37±0.62)mm。两组间ERmax、Slopemax和滑膜厚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32、-5.18,t值为8.960)。ERmax、Slopemax和滑膜厚度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1、0.978、0.966,以最大约登指数为最佳诊断切入值,ERmax、Slopemax和滑膜厚度诊断早期RA的敏感性分别为100%、90.0%和83.3%,特异性分别为53.3%、100%和86.7%。结论动态增强MRI扫描的TIC曲线及ERmax、Slopemax和滑膜厚度等量化指标,结合MRI早期征象可全面反映早期RA的病理改变,在早期RA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陈基明翟建张峥嵘吴琛丁治民
关键词:腕关节类风湿磁共振成像动态增强扫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