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小龙
- 作品数:29 被引量:198H指数:9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更多>>
- 明代松潘的“黑人”和“白人”被引量:4
- 2017年
- 明代松潘地区羌藏民族有"大姓"、"小姓"和"黑人"、"白人"的划分。《松潘边图》上的"黑人"、"白人"与"大姓"、"小姓"并不构成严格对应关系。明代松潘"黑人"、"白人"的划分,与羌藏民族"以白为善,以黑为恶"和以"心之顺逆"自划"心白人"、"心黑人"的风俗习惯相关,是明人"因俗而治"的边疆治理政策。"白人"为"善寨",顺服明王朝,是抚的对象;"黑人"为"恶寨",叛逆明王朝,是剿的对象。明人对羌藏民族"黑人"、"白人"与"生番"、"熟番"划分的依据基本相同,其与明王朝的顺逆关系构成其划分依据的核心内涵。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二者可以相互指代,"生番"、"熟番"划分可以成为区别"黑人"、"白人"的依据。
- 旷天全黎小龙
- 关键词:明代
- 周秦两汉西南区域民族地理观的形成与嬗变被引量:20
- 2004年
- 在战国秦汉西南开发的特殊历史背景下 ,西南区域民族地理观萌发于战国后期 ,正式形成于西汉司马迁之《史记》。其标志为 :“西南夷”作为秦汉大一统国家疆域中“四夷”之一部的独立地位的确立 ,以及具有鲜明区域特征的 ,以巴蜀为中心划分“南夷”、“西夷”的民族分布布局基本理念和划分方法的形成。经东汉两晋的嬗变 ,两汉西南区域民族地理观呈现出马、班 ,常璩 ,范晔三种明显有别的划分方法和认识观念。周秦两汉西南区域民族地理观萌生、形成和嬗变的客观历程 ,历代史家区域民族地理划分方法和认识观念的形成 ,既客观反映了西南区域开发和民族融合 (华夏化 )的历史进程 ,亦反映了史家所处时代之现实需要和个人之史识。
- 黎小龙
- 关键词:秦汉时期南蛮
- “五方之民”格局与大一统国家民族地理观的形成被引量:9
- 2008年
- 文章论述西周春秋时期"四夷"之夷、蛮、戎、狄与"四方"之东、南、西、北搭配结合的演进历程,探讨了"四夷"、"四方"间的搭配结合与"五方之民"格局形成的渊源关系。《礼记·王制》提出的中国与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五方之民"格局,是战国人关于大一统国家民族地理的理想与展望;而司马迁《史记》所构建的秦汉国家民族地理格局,才是大一统国家民族地理观的现实反映。
- 黎小龙徐难于
- 关键词:地理方位
- “巴蜀文化”“巴渝文化”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的形成与嬗变被引量:14
- 2017年
- 具有当代科学意义的"巴蜀文化",于抗战时期由卫聚贤提出。但"巴蜀文化"概念和基本内涵形成和确立的标志,则是《说文月刊》两期"巴蜀文化专号"的出版。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是"巴蜀文化"概念发展最明显和丰富多彩的时期,川渝两地出现分流:四川出现由"巴蜀文化"向"古蜀文明"和"巴蜀文明"的提升和拓展,而重庆则出现从"巴蜀文化""巴文化"向"巴渝文化"的嬗变。"巴蜀文化"与"巴渝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形成,既顺应了学术发展的趋势,也适应了特定历史时期(抗战、三峡文物抢救保护)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文化概念的创新,意义非凡,不仅直接推动了学术的发展繁荣,更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
- 黎小龙
- 关键词:巴蜀文化巴渝文化巴蜀文明卫聚贤
- 明代西南总督与民族社会冲突调控被引量:4
- 2005年
- 明代总督之制,始于西南。本文在对明代30余任西南总督的统计基础上,探讨了总督置罢、事权授予、辖区大小、任期长短与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冲突之间的内在联系。文章提出,西南总督之暂设,以及西南民族社会冲突主要依托西南数省之力调控,皆反映了明中央王朝重北轻南的边疆战略思想。西南总督之设,虽有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统一和稳定之意义,但大军征讨所带来的破坏与影响至为沉重,是为史鉴。
- 黎小龙
- 关键词:明代民族冲突西南民族地区社会冲突总督中央王朝
- “育人为本”理念与少数民族专门人才培养的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黎小龙
- 关键词:育人为本少数民族先进性教育活动教育领域办学思想
- 重庆高校后期社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 周旬谢永清张万春黎小龙沈双一
-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已经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应当加快...
- 关键词:
- 关键词:高校
- “极边”、“次边”与宋朝边疆思想探析被引量:14
- 2010年
- 本文以"极边"、"次边"为切入点,对宋朝的边疆思想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极边"由外边(与域外接壤之州军)和内边(与域外非接壤之州军)组成,北方强调的是对外军事战略功能,体现的是政治边疆;南方强调的是对少数民族的控驭功能,体现的是族群边界即文化边疆。"次边"位于边疆层级结构的第二层,宋人常常将其与表示疆域最外围的词语(极边、沿边、缘边、并边等)连用,地理空间主要集中于北方。宋人对"极边"、"次边"的使用说明边疆思想在宋朝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边疆(界)意识凸显、边疆空间的扩展以及对边疆认识的细化。
- 杜芝明黎小龙
- 关键词:极边边疆思想
-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三传合一体例与两汉边疆民族思想
- 中国正史民族传的体例,由两汉司马迁、班固《史记》《汉书》二史奠定.但在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的民族传体例中,唯班固《汉书》出现'西南夷''两粤''朝鲜'三传合一的特例.这一体例是在两汉特定历史背景下出现,蕴涵了丰富的边疆民族...
- 黎小龙徐难于
- 关键词:班固民族思想
- 板楯蛮(賨人)源流考略——廪君之后还是“百濮”先民?被引量:5
- 2012年
- 笔者认为世居于川东北嘉陵江上游和渠江流域的土著居民,"巴渝舞"的创始者——板楯蛮(賨人)与来自鄂西南清江流域的廪君蛮(巴人先祖)并非同一族群。板楯蛮和廪君蛮虽统称为"巴人",但其"巴人"称谓是"巴地之人"、"巴国之人"的通称,而不是作为族称存在的。他们均出自"百濮"系统,只是起源地、分布地域、文化习俗、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有所区别,这一点也是经过方家充分论证的。本文拟从民族地理学、历史文献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等视角对板楯蛮的历史起源、分布地域及其与百濮、廪君的关系作一导向性梳理,以釐清学界长期存在的关于廪君蛮与板楯蛮同源、同宗的迷雾。
- 王晓天黎小龙
- 关键词:源流